200 likes | 380 Views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白 杨. 第十九章.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第三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 一、“题材”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 、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2 、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 二、革命历史小说 (一)概念的内涵. 从 50 年代开始,已经有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提法,在当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所谓“历史”,主要是指“革命历史”;而“革命”,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黄子平在 《 革命 历史 小说 》 中的看法:
E N D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白 杨
第十九章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第三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
一、“题材”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2、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
二、革命历史小说 (一)概念的内涵 从5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提法,在当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所谓“历史”,主要是指“革命历史”;而“革命”,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黄子平在《革命 历史 小说》中的看法: 所谓“革命历史小说”,是对我国大陆50到70年代生产的一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特指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
(二)“怎么写?”:“革命历史小说”的讲述方式(二)“怎么写?”:“革命历史小说”的讲述方式 1、规模上,追求“史诗”式的艺术建构。 2、叙事逻辑与革命规律性的阐释。 3、人物塑造上,力求谱写“英雄传奇”。 4、艺术风格上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特色。
分析(1):史诗类作品的艺术模式 《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和典型性相结合,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死水微澜》模式,是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的叙事模式,突出了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
《财主的儿女们》模式,是一种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精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
借家族兴衰演绎历史变迁的叙事模式 《三家巷》、《红旗谱》,八十年代“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中的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李锐《旧址》、苏童《罂粟之家》、《米》,张炜《家族》、莫言《丰乳肥臀》、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等为代表。
分析(2): 《红旗谱》人物关系图 朱、严两家 阶级对抗 冯家 朱老巩、严老祥 冯兰池 朱老忠、严志和 冯兰池、冯贵堂 大贵、二贵、运涛、江涛 冯兰池、冯贵堂
分析(3): “英雄传奇”的塑造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1)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拓展了阅读与写作的空间。 (2)对“英雄典型” 的思想性、阶级性的极端追求,造成了创作的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病。
分析(4):《红旗谱》民族风格的艺术探索 (1)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上,继承并发展了水浒英雄的传统精神。 (2)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把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与适当的心理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富于立体感。
(3)结构布局上继承古典小说传统,采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通过主线贯穿情节、安排人物,使全书既有情节的故事性,又有故事整体的连贯性。情节的层层推进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3)结构布局上继承古典小说传统,采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通过主线贯穿情节、安排人物,使全书既有情节的故事性,又有故事整体的连贯性。情节的层层推进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4)语言上,将古典文学语言艺术的民族特色与强烈的时代色彩、地方特点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另一种“革命记忆”的书写 比较而言,孙犁、茹志鹃、刘真等人对革命历史的讲述,体现出另一种艺术形态。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一种个人的抒情性的特征。
1、孙犁的创作 孙犁(1913.4-2002.7),抗日战争和4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晋察冀地区的报社任编辑和学校教员。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被誉为“诗体小说”。 50年代后—直生活在天津,小说主要有短篇《吴召儿》、《山地回忆》、《小胜儿》、《正月》,中篇《村歌》、《铁木前传》和长篇《风云初记》。5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散文随笔,小说创作渐少。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小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等人田园小说的风格路向,也是典型的抒情小说,但他的特点是善于在乡土生活中体现政治主题,以革命立场把乡村生活诗意化。
《山地回忆》片段 孙犁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茹志鹃(1925—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因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而受到广泛的注意。 她五六十年代的短篇,收在《高高的白杨树》和《静静的产院》两个文集中。作品的取材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40年代的战争生活,比如《百合花》;另一个是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的题材。其中,《如愿》、《静静的产院》等。 “文革”结束后,她又发表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