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钱伟长学院本硕连读各中心及导师情况简介 2011.12.7
1、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 • 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实验室在2007年7月被教育部批准为“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进行“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立项建设。实验室以特种光纤、光接入网及其在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应用等方面多年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满足国家和上海市未来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发展需求为目标,发挥实验室的优势和特色,以新型特种光纤技术为创新源,不断开拓光接入网和光纤传感网发展的新领域,解决共性的科学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难点,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在特种光纤、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重点开展特种光纤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与综合业务技术、特种光纤器件与光纤传感网络三个方向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承担了 “863”、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重大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同时,正与上海电力公司、上海光子光电传感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共同增长。
硕士点: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 电磁场微波技术 电路与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信与信息系统
2、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 • 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开展由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由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鉴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径、网络、模块,最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获得一个理想的模型,使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物系统的真实性,最终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服务。
导师: 刘曾荣教授 方向数学 文铁桥教授 方向生物 赵兴明教授 方向计算机
硕士点: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工 • 博士点: 数学一级学科 生物信息工程
3、新型显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6月开始立项建设,2007年4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运行。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合国家优先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技术”和上海市优先发展“平板显示”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以及上海大学“建设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以上海大学在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先进封装、数字视频等领域已形成的多学科交叉、设备完善的主干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基础,是一个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围墙,组建的“跨学院、学科、跨中心”学科交叉研究大平台。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研究人员32名,其中正高12名),包含多名人才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启明星(后)计划、浦江计划等)的优秀科研团队。目前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若干项,年均科研经费逾1000万元。
实验室立足于新型显示技术的源头创新到产品应用集成技术的创新,在OLED新型显示器件、高亮度LED与背光源、新型显示驱动方法和芯片设计、先进封装技术及可靠性、数字视频和3D显示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应用前景的专利技术。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上海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交叉研究开发平台和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OLED新型显示技术也是上海大学的优势研究领域。近年来,学校重点投入、基本建成了国内一流的OLED光电显示研究基地。超净房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别为100、1000、10000级),并且水、电、气配套设施完整,工艺制备设备、测试仪器、分析软件等先进、齐全,完全具备本课题所需的实验条件。未来,学校将持续投入,重点进行TFT OLED工艺平台建设和微晶硅TFT LED技术研发,以及OLED柔性显示器制备技术攻关。 上海大学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2007年11月,与上海市平板显示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成立了“上海大学-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中心”。
导师: 张建华研究员 方向光电显示与微纳制造 王军研究员 方向光电显示与微纳制造 魏斌研究员 方向光电显示与微纳制造 李喜峰 方向光电显示与微纳制造 刘建影教授 方向微系统集成 张燕副研究员 方向微系统集成 路秀真副研究员 方向微系统集成 安平教授 方向数字视频与多媒体技术
硕士点: 机械设计与理论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高分子 基础材料 信号与信息处理 • 博士点: 机械工程
4、微电子研发中心 • 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研究微电子技术的相关理论与设计方法、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和微电子技术平台;协调与组织上海大学校内有关微电子方面的发展工作,承接纵、横向社会课题;培育、资助、运作一批与集成电路产业化相关的项目,组建并孵化微电子设计合资公司。
联系人: 程东方副研究员
硕士点: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工程硕士 • 博士点: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5、纳米中心 • 为了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各学科综合优势,尽快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学校于2000年5月成立了跨学科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由孙晋良院士和周邦新院士担任纳米中心的主任与顾问,上海大学科技处处长施利毅教授兼任纳米中心主管副主任。 “纳米中心”的功能是组织与协调上海大学各学科综合优势,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组建高新产业的目的。目前招收和培养来自不同学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设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还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多家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是学校“211”一期、“211”二期重点投资建设单位之一。
“纳米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和微纳机械学等。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两个层面展开。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与评估、纳米材料中特殊界面行为、纳米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机理、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纳米尺度上组装与加工问题、纳米尺度上新的生物现象、微纳机械器件以及纳米结构与性能的计算和预测。应用开发方面包括: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纳米磁性材料、纳米硬质合金、纳米固体润滑、纳米传感器、纳米光催化材料、纳米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纳米粉体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以及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学。“纳米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和微纳机械学等。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两个层面展开。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与评估、纳米材料中特殊界面行为、纳米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机理、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纳米尺度上组装与加工问题、纳米尺度上新的生物现象、微纳机械器件以及纳米结构与性能的计算和预测。应用开发方面包括: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纳米磁性材料、纳米硬质合金、纳米固体润滑、纳米传感器、纳米光催化材料、纳米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纳米粉体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以及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学。 “纳米中心”所属实验室面积约为2000m2,并建立了较完整的材料超微结构和性能分析测试手段,其中包括国际先进的三维原子探针(3DAP,国内目前仅一台)、JEM-2010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JSM-6700F场发射扫描电镜、D/max2500PC 18KW微区X-射线衍射仪、1000HS/3000HS激光颗粒分析仪(含电位测试)、UV ISEL/460-VIS-AGAS椭偏振光谱仪等,以及先进的PPMS-9物性测量系统、电子拉力机、磨耗机等材料物性分析仪器设备,并结合具体项目,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测试手段,主要用于材料绝缘性能、导电/抗静电性能、合成材料力学和磨耗性能、材料光催化活性和抗菌性能、纳米粉体材料活化度等测试。
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无机粉体精细化及材料复合关键技术开发和工业化应用 • 纳米中心、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彭浦特种耐火材料厂、上海正臣防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江门市银帆化学有限公司、上海上惠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瓷厂、 • 施利毅 、周 文、 姚 政 、刘文慧、 张清涛、 何晓俊 、丁 鹏、张祥福 、杭建忠 、邢建辉 、张 鹰 、钟庆东、 张剑平、 韩雨君、刘冬梅
硕士点: 无机化学
6、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单位共同承担,该重点实验室面向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结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力生产和现代电站设备生产行业的需求,围绕“立足创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建设”的建设方针,在电站自动化过程系统技术、电站信息检测与智能化处理技术、新能源发电及驱动控制技术3个发展方面上,发挥了4个建设单位的各自的优势,互相合作。
通过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面向电站的远程控制系统开放实验平台、智能仪器与现场总线开发平台、新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平台、高密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平台、电力系统仿真平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试验平台、风力发电研究平台等,为开展电站自动化相关的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通过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面向电站的远程控制系统开放实验平台、智能仪器与现场总线开发平台、新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平台、高密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平台、电力系统仿真平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试验平台、风力发电研究平台等,为开展电站自动化相关的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
硕士点: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系统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机与电气 电工理论分析技术
7、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 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成为一个跨学科的产、学、研联盟”和国内一流的研究中心 把该中心建成一个跨学科的产、学、研联盟,力争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以物流理论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孵化器、实践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发展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研究中心能够主导理论研究,先导应用实践,引导市场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拥有部分领域知识产权、国内一流的研究中心。 (2)发展思路——以学科交叉建设为龙头,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先进设施为支撑。 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应以跨越式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快速在国内建立起自身物流技术与研究支撑,形成强大的应用创新和研发能力,铸造合理和团结的学科交叉梯队,搭建强有力的研究中心平台——现代物流中心信息平台和校级开放式物流实验室,力争成为科研能力强、创新后劲足、具有上大特色的一流研究中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应用型研究交流基地。
导师: 储雪俭教授,任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上海市物流学会副会长,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教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同时还担任由上海市人事局的“上海市现代物流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西北物流园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物流系统规划,物流金融等。
硕士点: 企业管理
8、上海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一.能源作物新种质育种 —能源作物重要代谢途径的研究和改造 —极端耐逆功能基因的分离和鉴定 —耐逆能源作物新种质的培育和筛选 二. 新种质对非宜耕地的利用和改造 —在非宜耕地上的栽种技术 —对非宜耕地的改良研究 —生态、经济、社会效应的综合评价 —新种质耐逆和高产机理的研究 三. 新种质作物生产液体燃料的研究 —优异发酵菌体的选育和应用 —纤维素类降解的新技术
上海大学能源作物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培育)在2008年7月被上海市科委正式批准为“能源作物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基因组学平台和转基因平台的基础上,对能源作物玉米核心种质资源、盐藻抗逆基因工程和能源微生物,开展能源作物新种质的分子育种研究、能源作物新种质对不良土壤利用与改良、能源微生物的应用研究等三个方向的研究。本实验室的建设紧扣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尤其是能源作物,这是解决我国能源危机最佳途径;而培育能够在盐碱、干旱等逆境下良好生长的能源作物种质是大力发展能源作物的技术关键和瓶颈。目前已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承担了 “86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十多项。同时,以上海大学校内的科研基地实体为基础,对内联合环化、材料等相关学院,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对外向上海市相关企业及全国其它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散,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研究、开发、应用链。
导师 宋任涛教授 方向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组学。 许政暟教授 方向植物病毒病理学、植物逆境生理学、能源微生物的研究。 张卫教授 方向植物雄性生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观遗传现象的遗传性研究。 李平副研究员 方向分子植物病理学和病毒—植物互作等方面的研究。
硕士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
9、高性能计算中心--- • 建立面向校内多学科、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2000年9月,“自强2000机群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成,在材料、机械、自动化、力学、生命科学和数码媒体技术领域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能够提供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方面的服务。
导师 徐炜民教授 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处理、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骆祥峰副研究员 方向语义与知识网格、Web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 雷咏梅教授 方向高性能计算技术、网格计算与应用及信息安全研究。 张武教授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硕士点 挂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点
10、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 • 周振
11、力学所 • 1984年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 1996年 力学系 创始人:钱伟长先生 1984年1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成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兼任所长。
力学学科基本情况-在职科研人员 • 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 肖 衡 教授 • 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 刘轶军 教授 • 教育部“长江学者” 陈立群 教授 • 教育部“长江学者” 钱跃竑 教授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钱跃竑、陈立群 • 德国洪堡学者:肖衡,张俊乾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部分学科带头人 • 周哲玮,AMM 杂志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 戴世强,原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 肖 衡,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 • 刘轶军,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 • 钱跃竑,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 • 陈立群,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MS 副主编 • 郭兴明,国际工程师联合会IJAM 杂志副主编,AMM杂志副主编 • 狄勤丰,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 黄典贵,中科院百人计划 • 张俊乾,德国洪堡学者 • 省部级二等奖获得者:张田忠,周进,陈红勋,陈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