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1.43k Views
國文報告 - 《 臺北人 》. 報告日期: 2013/05/22 報告者: 賴宜珮 李金霖 方奕達 黃粵丞 黃智駿 指導老師:陳美美. 報告內容: 前言 - 賴宜珮 作者介紹 - 李金霖 寫作背景 - 方奕達 篇章中的異同 - 黃粵丞. 寫作技巧分析 - 黃智駿 總結 - 賴宜珮 讀書心得 - 全部報告者
E N D
國文報告 -《臺北人》 報告日期:2013/05/22 報告者: 賴宜珮 李金霖 方奕達 黃粵丞 黃智駿 指導老師:陳美美
報告內容: 前言 -賴宜珮 作者介紹 -李金霖 寫作背景 -方奕達 篇章中的異同 -黃粵丞
寫作技巧分析 -黃智駿 總結 -賴宜珮 讀書心得 -全部報告者 參考資料
前言 《臺北人》這本書是由十四篇故事組合而成,每篇的寫作技巧,長短都不同,主要是以人物為主角在做描寫,其中的階層、工作職業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從年邁挺拔的儒將僕公、退休的女僕順恩嫂、上流社會的竇夫人、下流社會的「總司令」;還有知識份子余嶔磊教授;也有幫傭工人如王雄、軍隊的人賴鳴升、如尹雪艷、舞女金大班…….
這麼多各式各樣的人物卻擁有同樣的歷史背景─他們皆出生於中國大陸,都是大陸淪陷後,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這個小島的,而且他們在大陸的「過去」並沒有隨著遷臺而完全消逝,在台灣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這麼多各式各樣的人物卻擁有同樣的歷史背景─他們皆出生於中國大陸,都是大陸淪陷後,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這個小島的,而且他們在大陸的「過去」並沒有隨著遷臺而完全消逝,在台灣也不真的是「新」生活。
書中篇章 .永遠的尹雪艷 .一把青 .歲除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 .思舊賦 .梁父吟
.孤戀花 .花橋榮記 .秋思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 .遊園驚夢 .冬夜 .國葬
為何選擇《臺北人》 會選擇《臺北人》,主要是因為這本書是大多數人都讀過的,比較熟悉。另一個原因是,這是由我們小組成員投票選出來的。
作者介紹 白先勇 報告者: 李金霖
一九三七年 白先勇生於廣西桂林 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
一九四五年 • 一場肺癆大病,讓他過早體驗到人在世界中的孤獨與寂寞,奠定一個作為文學家的思想基礎。
一九四九年 白先勇遷居香港,在香港白先勇接受英語教育及接觸西方宗教,引發他日後對西方文學的興趣
民國三十九年,他來到臺灣進入建中就讀,父親失勢,家族衰微,以及其情感的獨特性,一步步豐富、複雜、深化他的文學心靈。民國三十九年,他來到臺灣進入建中就讀,父親失勢,家族衰微,以及其情感的獨特性,一步步豐富、複雜、深化他的文學心靈。 • 直到民國四十六年,他考上台大外文系,遇見了夏濟安教授,從此確立文學的生命
1. 夏先生編的《文學雜誌》,是引導白先勇熱愛文學的橋樑,激發作者白先勇的決心。 • 2. 把白先勇的作品(金大奶奶)刊登到《文學雜誌》,給作者在創作小說上很大的鼓勵
3.指導白先勇在寫作時,避免用浪漫熱情、感傷的文字,要學習毛姆、莫泊桑的冷靜分析的風格,這都直接或間接對白先勇的寫作產生重大的影響。3.指導白先勇在寫作時,避免用浪漫熱情、感傷的文字,要學習毛姆、莫泊桑的冷靜分析的風格,這都直接或間接對白先勇的寫作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九六零年 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共同創辦 『現代文學』雜誌 為台灣六十年代最有影響之文學雜誌
民國五十四年,發表《台北人》首篇〈永遠的尹雪艷〉,此後五年,陸續發表〈一把青〉、〈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等代表作品。民國五十四年,發表《台北人》首篇〈永遠的尹雪艷〉,此後五年,陸續發表〈一把青〉、〈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等代表作品。 • 白先勇的創作道路上 《臺北人 》是他追求蒼涼感,歷史感,無常感的美學觀點的最高境界
《台北人》寫作背景 報告人:方奕達
劉禹錫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翻譯:朱雀橋邊長滿了野花雜草,夕陽的餘光淡淡地斜照在烏衣巷。昔日的豪門高第如今已經衰敗了,連以前棲息在王、謝兩家高堂華屋的燕子,現在也飛入尋常百姓居住的房屋裡了。
《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說囊括了台北都市社會之各階層《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說囊括了台北都市社會之各階層 他們貧富懸殊,行業各異,但沒有一個不背負著一段沉重的,斬不斷的往事。而這份“過去”,這份“記憶”,或多或少與中華民國成立到遷臺的那段“憂患重重的時代”,有直接的關係
他們放不掉,往往緬懷當時在大陸的所擁有身分、榮耀、排場、愛情……,成為一種直接影響,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他們放不掉,往往緬懷當時在大陸的所擁有身分、榮耀、排場、愛情……,成為一種直接影響,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時代背景 《臺北人》的創作時間約為1965~1971,當時的台灣的處境不是很樂觀,1965年美國對台灣停止援助,後來又面臨兩次的石油危機,而在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但當時的國民政府仍然有反攻復國的遠大目標。
寫作動機 藉由書中角色們不肯放棄「過去」,來反諷當時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目標,因為這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讓這些主角們有回歸家鄉的希望,使他們對過去無法釋懷,而不能把握當下,他們的心就像幽魂一樣猶疑不定,而白先勇也對這些人感到同情與憐憫。
為何叫台北人 這些主角之所以揮不掉過去,是因為臺北在那年代的那背景,在那塊擁有深刻矛盾歷史的土地上,隱約的看見當年的「輝煌」,模糊的自己,所以他們多半從拾舊業;多半依著在大陸的生活模式,在臺北依樣畫葫蘆的過著,只可惜臺北究竟不是大陸,不是那個「當年」……。
如果,他們是生活在臺北以外的地區:高雄、屏東、花蓮,宜蘭……,沒有繁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是不是會置死地而後生,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呢?會不會把以前的事只當作回憶,藏在腦海裡的最底層呢?這,恐怕只有白先勇才知道如果,他們是生活在臺北以外的地區:高雄、屏東、花蓮,宜蘭……,沒有繁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是不是會置死地而後生,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呢?會不會把以前的事只當作回憶,藏在腦海裡的最底層呢?這,恐怕只有白先勇才知道
小結 為何書前引用烏衣巷 點出台北人的主題,傳達作者不勝今昔之愴然感。 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說,《台北人》一書只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過去”,一個是“現在”。籠統而言,《台北人》中之“過去”,代表青春、純潔、敏銳、秩序、傳統、精神、愛情、靈魂、成功、榮耀、希望、美、理想與生命。而“現在”,代表年衰、腐朽、麻木、混亂、西化、物質、色慾,肉體、失敗、委瑣、絕望、醜、現實與死亡。
三、《臺北人》中篇章的異同 報告人:黃粵丞
一、 完全或幾乎完全活在「過去」的人。 二、 保持對「過去」之記憶,卻能接受「現在」的人。 三、 沒有「過去」或完全斬斷「過去」的人
一、 完全或幾乎完全活在「過去」的人。 《台北人》之主要角色,多半屬於這一型! 如:尹雪艷
永遠的尹雪艷 第一段:敘述尹雪艷的美,與在上海百樂門舞廳時的風光 第二段:來到台北的尹雪艷一像迷人 第三段:尹公館是世外桃源,尹雪艷是稱職的女主人
第四段:徐壯圖加入眾賓客的行列 第五段:徐太太的無奈與乾媽的協助 第六段:一群人白天參加徐壯圖的喪禮,晚上又聚在尹公館打牌玩樂
二、 保持對「過去」之記憶,卻能接受「現在」的人。 能不完全放棄過去而接受現實的,他們也各有一段難忘的過去,但被現實所逼,而放棄大部份過去、大部分理想,剩下的只是偶然的回憶。 如:金大班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上世紀60年代,臺北“夜巴黎”舞廳,年過四十的舞女金大班即將嫁作商人婦的最後一夜
三、 沒有「過去」或完全斬斷「過去」的人 《台北人》中的這型人物又可分為二類,其一是年輕的一輩,也就是出生在台灣,或幼年時就來到台灣,而沒有真正接觸過或認識過中國大陸的外省青年男女。另一類是「斬斷過去」的人。 如:俊彥 如:邵子奇
冬夜 講兩位教授,余欽磊與吳柱國之間的對話,一起想起以前的回憶,之後因為戰爭,一個在台灣教書,一個在美國教書,但他們對於自己都不滿意,卻一昧的羨慕對方。
結語 作者筆下的人物,幾乎不脫出這三類的特徵。他們在時間這條線上的擺盪取捨,造就了他們在故事中最後的結局。不能夠擺脫過去的,便只能滯留在過去。永遠不老的尹雪豔,也無法跳脫出過去風光的巢臼;帶著過去的記憶而接受現實的,卻懷著無可奈何的悵然;完全擺脫過去的,或許是因為沒有接觸,以致於能夠漠然而不帶感情的看待過去。
或許是為了全面接受現實,趕上時代的腳步,使得他們能夠毫不留情的丟棄了過去的「包袱」。無論故事中的人物作了什麼選擇,始終是和時間,地點脫不了關係也劃清不了界線的。或許是為了全面接受現實,趕上時代的腳步,使得他們能夠毫不留情的丟棄了過去的「包袱」。無論故事中的人物作了什麼選擇,始終是和時間,地點脫不了關係也劃清不了界線的。
《臺北人》寫作技巧分析—以〈國葬〉為 例 報告者:黃智駿
《臺北人》寫作技巧 白先勇的創作深受西方的寫實主義及現代主義影響,因此他要求創造自我的新風格,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注重技巧的應用,如時間的濃縮、拉長,他善於把一個很長的時間濃縮在一個時空中,也善於運用時空的交錯、象徵的筆法。 在接下來的投影片會以〈國葬〉來探討以上技巧。
寫實主義(內容特色) 寫實主義對19世紀上半葉興盛的浪漫主義文學的批判反動和推翻,作品創作的焦點,是那些生活在普羅社會下的大眾,關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等因素對人民所造成的種種壓迫和影響,描寫的是一個當下大時代的變動,而不再是浪漫主義式個人內心情感的自我世界。
寫實主義(寫作方法) 正確、完全、忠實地描寫當下生活的社會環境為寫實主義小說的創作技巧。作者將眼前所見所聞,真實的描寫在小說上面。
現代主義(內容特色) • 碎片化 :在現代主義文學中,無論是劇情(時間線上)、形式、甚至是到角色、意象上都是支離破碎的。 • 對於「真理」抱持懷疑的態度:現代主義文學中,讀者並不可太依賴信任小說,或詩歌中的敘事者,因為作品本不在於「探求真理」,而在於「呈現狀態」。真實的世界本存在種種矛盾的狀態,作家並不提供最後的答案,而由讀者自行追尋解答。
通常在現代小說裡,角色的外表特質並不太會被細細描述。現代小說作家多著重於角色心裡的想法。通常在現代小說裡,角色的外表特質並不太會被細細描述。現代小說作家多著重於角色心裡的想法。
現代主義(寫作方法) 用「主觀的現實」來代替「客觀的現實」,強調「把握住故事中人物生活裡面最重要的一剎那」的內心的「動作」,運用「聯想」作用,「以一連串心理的景象展示於讀者之前」等「意識流的方法」。 意識流指的是一種深入角色內心獨白的敘事方法,常見於現代主義小說
〈國葬〉故事內容 是一篇寫撤退到台灣來的一位叫做「李浩然」將軍的故事。 利用將軍的葬禮,白先勇以將軍身邊一位已經退休的侍衛秦義方做爲敘述觀點,來講述將軍昔日的英勇種種。 小說透過喪禮氣氛的營造與秦義方回溯往事的鋪陳,除側寫將軍的功業彪炳,抒發哀悼之情,並藉小說今昔對比的際遇,以時空交錯的筆法,表達人生無常、世事多變的慨嘆,讀之令人低迴深思
時間的濃縮、拉長 濃縮:在〈國葬〉中,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經由秦義方入場參加李浩然將軍的喪禮開始,仔細刻劃他眼中看到的兩個多小時的葬禮過程。 拉長:藉由回憶,將讀者帶回過去抗日、以及國軍撤台還有對於李將軍的回顧,以一連串心理的景象展示於讀者之前,充分利用了現代主義的技巧。
李浩然將軍 小說中的李浩然將軍歷經北伐、抗日、剿匪等戰役,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 退守台灣後未獲重用,壯志未酬遽然逝世。 秦義方身為副官,追隨將軍出生入死,一生引以為榮。 從弔喪的過程中,展現部屬對長官的忠誠與情義。
李浩然將軍的象徵 象徵國父的意志 歐陽子:『李浩然在大陸的時候,他到中山陵是為了向 國父在天之靈報告交代抗日成功的喜訊。李浩然繼承 國父的精神和遺志,一聲持著和 國父同樣的崇高理想。他和 國父同是廣東人,也是作者的一個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