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74 Views
余华. 惠州学院外语系 02 级文史哲学习小组. 生平管窥. 作品目录. 余华 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 1960 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 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在 1984 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 先锋派小说 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什么是先锋小说?. 先锋精神指以一种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时外显的以及内涵的各种意识。 先锋小说指体现了这种前卫意识的虚构文本。.
E N D
余华 惠州学院外语系 02级文史哲学习小组 生平管窥 作品目录
余华简介 •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
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 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什么是先锋小说? • 先锋精神指以一种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时外显的以及内涵的各种意识。 • 先锋小说指体现了这种前卫意识的虚构文本。
始终走在文学的前面 • “……当我们最早写小说的时候,对当时现存的文学不满意。那时除了莫言、马原、残雪,还有更早的张承志、韩少功、王蒙、汪曾祺等以外,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在叙述上和中学生作文一样,而我们则用我们认为最真实的表达方式,我们用离事物很远的描述来写作。…… ”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 • 他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 •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余华主要作品目录短篇小说 • 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 1987.1 •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 1987.5 • 死亡叙述《上海文学》 1988.11 • 爱情故事《作家》 1989.7 •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 1989.2 • 鲜血梅花《人民文学》 1989.3 •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 1989.10 • 祖先《江南》 1993.1 •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 1993.7
余华主要作品目录中篇小说 •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1987.5 • 一九八六年《收获》 1987.6 • 河边的错误《钟山》 1988.1 •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1988.1 • 世事如烟《收获》 1988.5 • 难逃劫数《收获》 1988.6 •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1988.12 •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1989.4 • 偶然事件《长城》 1990.1 • 夏季台风《钟山》 1991.4 •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1992.6 • 战栗《花城》 1994.5
余华主要作品目录长篇小说 •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 1989.5 •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 1990.2 • 我,小说,现实《今日先锋》 1994.1 •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1991.6 • 活着《收获》 1992.6 散文
余华作品系列目录上海文艺出版社 •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 • 《在细雨中呼喊》 • 《鲜血梅花》 • 《战栗》 • 《现实一种》 • 《我胆小如鼠》 • 《世事如烟》 • 《黄昏里的小孩》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长篇小说 • 中短篇小说 • 随笔集
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断断续续的回忆,记叙了一户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及“我”有过接触的各个人物的不同遭遇,从“我”的眼光中,看到了美和丑,善和恶,智慧和愚蠢,揭示了一个现代人成长的历程,是苦难与喜悦不断积淀的过程。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断断续续的回忆,记叙了一户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及“我”有过接触的各个人物的不同遭遇,从“我”的眼光中,看到了美和丑,善和恶,智慧和愚蠢,揭示了一个现代人成长的历程,是苦难与喜悦不断积淀的过程。 • “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这的结构来自于以时间的感受,确切的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影一端往事的发言。 ”
荣获奖项: • 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 • 香港《博益》十本好书奖 •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电影《活着》(To Live) • 导演:张艺谋 • 时间:1994年 • 主演:巩俐;葛优
内容简介: •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 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余华:“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余华:“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于农村的丝厂送茧工许三观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于农村的丝厂送茧工许三观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 回乡探亲的许三观偶然得知乡人们“卖血”的习俗后随同前往医院,并以换取的三十五元钱在城里娶下了许玉兰。 之后的几十年中,每逢家中出现变故,他都通过卖血来挽救危机。 最后,他恍然发觉岁月已夺去了他的健壮,"卖血救急"的好时光一去不返,对未来灾祸的忧虑,使他在街头痛哭起来。
全篇几乎由人物对话组成,对白和重复是《许》中的两大支柱性。修辞重复的对白给全篇小说带来了一种简朴有力的表现力和富于乐感的旋律美。全篇几乎由人物对话组成,对白和重复是《许》中的两大支柱性。修辞重复的对白给全篇小说带来了一种简朴有力的表现力和富于乐感的旋律美。 • 《许》酷似一场大型的血祭仪式。在许三观长达二十多年的卖血生涯中,九次被苦难所驱使,两次为内心所驱使,一次作为嬉戏的形式出现。在九次被苦难驱使的卖血行为中,我们看到许三观以无比的坚韧向世界展示了他的不死 。 • 平民生存哲学——坚韧
余华2005年新作品 《兄弟》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上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10年后的2005年出版,这两部小说之间,隔着漫长的10年。在上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10年后的2005年出版,这两部小说之间,隔着漫长的10年。 • 对于自己的《兄弟》,余华认为,“光是上半部,就比《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要好”;他甚至认为,写完《兄弟》,中国近40年的历史和现实就都被自己把握住了。
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 • 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 • 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 • 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谢谢 观赏 惠州学院外语系 02级文史哲学习小组 洪迎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