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633 Views
刺灸方法.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 教学大纲要求. 了解刺灸法的一般知识和内容 掌握行针与得气和常用的行针手法 了解针刺补泻手法 掌握灸法的内容和适应症,了解灸法的禁忌症. 针法. 针具. 毫针的构造、 规格及修藏. 针刺练习. 辨证、诊断、解释. 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选择体位. 消毒.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 出自 《 黄帝内经 》.
E N D
刺灸方法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华
教学大纲要求 • 了解刺灸法的一般知识和内容 • 掌握行针与得气和常用的行针手法 • 了解针刺补泻手法 • 掌握灸法的内容和适应症,了解灸法的禁忌症
针法 针具 毫针的构造、 规格及修藏 针刺练习 辨证、诊断、解释 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选择体位 消毒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自《黄帝内经》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复原。 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镵针 员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员利针 毫针 长针 大针
针法 毫 针 刺 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进针方法 行针与得气 常用的行针手法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
毫针刺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进针方法
毫针刺法 •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直刺 • 斜刺 • 平刺
毫针刺法 • 行针-运针,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产生针刺感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毫针刺法 • 得气-针感,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一种沉紧感,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
毫针刺法 提插法 基本手法 捻转法 弹法 辅助手法 刮法 震颤法 行 针 手 法
毫针刺法 针刺补泻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补法-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毫针刺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对古人留下的补泻手法,不应轻易抛弃,对于精华部分要继续发扬。 辨证是基础,选穴是保证,手法是关键。
毫针刺法 补 法 泻 法 捻转补泻 角度小、用力轻 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慢、时间短 频率快、时间长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 频率慢、幅度小 频率快、幅度大
毫针刺法 补法 泻法 疾徐补泻 徐徐刺入、少捻转 疾速刺入、多捻转 疾速出针 徐徐出针 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 针尖迎着经脉 循行的方向刺入 循行的方向刺入
毫针刺法 补法 泻法 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 病人吸气时进针, 吸气时出针 呼气时出针 开合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针孔 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毫针刺法 留针与出针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针 滞 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创伤性气胸 刺伤内脏 针 刺 后 遗 感 刺伤脑脊髓
毫针刺法 针刺注意事项
灸法 •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艾叶气味芳香,易然,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 • 针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宋代村医在村头为病人针灸时的一个场景。
灸法 艾 炷 灸 常 用 灸 法 艾条灸 温 针 灸
灸法 直 接 灸 艾 炷 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间 接 灸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附子饼灸
灸法的适应症 • 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 疾病 • 一切虚寒病证
施灸的禁忌 •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疗。 •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灸法注意事项 • 体位 • 正确点穴 • 施灸的先后顺序 • 施灸标准 • 灸疮处理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