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0

田野考察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田野考察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李姗泽. 第一讲 概述. 一、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调查法. 二、用人类学的眼光考察教育 —— 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考察法. 三、田野考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 如何做质的研究?. (一)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1. 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问题点. 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做质的研究?有意义的问题。 如何知道自己所选择的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 有意义问题的两方面含义: 其一 : 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

sor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田野考察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田野考察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李姗泽

  2. 第一讲 概述

  3. 一、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调查法

  4. 二、用人类学的眼光考察教育——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考察法二、用人类学的眼光考察教育——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考察法

  5. 三、田野考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如何做质的研究?三、田野考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如何做质的研究?

  6. (一)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7. 1.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问题点 • 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做质的研究?有意义的问题。 如何知道自己所选择的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 • 有意义问题的两方面含义: 其一: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 其二: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8. 2.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 (1)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 (2)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 (3)意义类问题和情境性问题 (4)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 推论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5)比较性问题 (6)因果性问题

  9. 3.对研究问题作出界定和表述 • 问题的宽窄 • 问题的范围限定 • 语言表述概括化 • 对表述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定义

  10. (二)讨论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个人的 • 实用的 • 科学的

  11. (三)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 现有研究成果 • 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12. (四)选择研究的方法 • 进入现场的方式 • 收集资料的方法 •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13. 进入现场的方式 • 1、隐蔽地进入 在有的情况下,研究者预料自己的研究肯定会受到守门员(守门员是指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的拒绝,因此他们只能采取隐蔽进入的方式。 • 2、逐步暴露式 在进入现场时,研究者如果预感到守门员有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有顾虑就可采用此种方法。

  14. (五)确定研究的对象

  15. 调查对象的具体抽样策略 • 1、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 这是一种用来选择知情人或决定个案的操作方式。 • 2、机遇式抽样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抽样。 • 3、目的性抽样 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对研究现象进行随机抽样。 • 4、方便抽样 由于受到当地实际情况的限制,抽样只能随研究者自己的方便进行。 • 5、综合式抽样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结合使用上面不同的抽样策略选择研究对象。

  16. (六)讨论研究的关系

  17. 研究者的个人身份 • 性别 • 年龄 • 文化背景与种族 • 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 • 个性特点与形象整饰

  18. 研究关系 • 局内人与局外人 • 内外角色与其他维度的关系 公开与否 亲疏关系 参与程度 全身心投入

  19. (七)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

  20. (九)其他安排 • 时间 • 人员 • 经费等

  21. 第二讲 收集资料方式——访谈法

  22. 访谈法

  23. (一)访谈的类型 1、封闭型访谈 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 2、开放型访谈 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3、半开放型访谈 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的积极参与。

  24. (二)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 1、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尽量以受访者方便为主。 • 2、协商有关事宜 一般来说,访谈者在开始之前就应该向受访者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课题,并且就语言的使用、交谈规则、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和录音等问题与对方进行协商。 • 3、设计访谈提纲 应该是粗线条的,列出访谈者认为在访谈中应该了解的主要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范围。

  25. (三)其他注意事项 • 1、访谈记录的方式 内容型记录:记的是受访者在访谈中所说的内容,这种记录在无法录音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观察型记录:记下的是访谈者看到的东西,如访谈的场地和周围的环境、受访者的衣着和神情等。 方法型记录:记的是访谈者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受访者、访谈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内省型记录:记下的是访谈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职业、相貌、衣着、言谈举止、态度等。 • 2、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 • 3、访谈中的收尾工作

  26. (四)访谈中的提问 • 1、提问的基本原则 • 2、访谈问题的类型 (1)开放型与封闭型问题 你对学校有什么感觉? 你喜欢上学吗?为什么喜欢?学校里什么事情你最喜欢?能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们学校的事情吗? (2)具体型和抽象型问题 (3)清晰型和含混型问题 • 3、访谈过程中的追问 • 4、访谈问题间的内在联系

  27. (五)访谈中的倾听 • 1、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上的听 认知层面上的听 情感层面上的听 • 2、听的基本原则 不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 容忍沉默

  28. (六)访谈中的回应 • 1、回应的类型及功能 认可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 鼓励对方 • 2、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 论说型回应 评价型回应 • 3、回应的时机

  29. 教育叙事研究

  30.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中体会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做什么。

  31. (二)教育叙事研究有哪几种方式? 教育叙事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的叙事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 • 另一种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或所提供的文本等为解释的对象。

  32. (三)教师叙事研究的意义 • “叙事研究” 也许是教师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第一,叙事研究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第二,重新界定了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角色,他不再是纯粹的待研究的对象,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所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被重新定位;第三,它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基本素材,再深入一点讲,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策略。

  33. 案例一: 有一段时间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自由发言。我告诉学生说:“你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懂的可以插嘴说自己的困惑,懂了的可以插嘴说自己的创见,发言时不用举手,不用征求老师的同意,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言说的权利”。 学生很开心,有一个学生在周记里表扬我说:班主任杨教师是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老师她让我们上课时自由发言,我们学生都喜欢她。 我发现,学生自由发言至少有几个好处:一是让老师知道学生哪些已经懂了,哪些还不懂,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方案。以前是通过学生作业来检查学生哪些地方不懂,现在直接让学生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一旦有学生提出自己哪个地方还不理解,教师就及时地做补充讲解或个别辅导。二是来自学生的某些个性化的“创见”可以补充教师的教学方案,只要老师“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自由发言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三是培养了学生在公开场合说话的习惯和自信心。

  34. 可是,几天后,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不断地到我的办公室告状,说这个班的学生现在越来越不像话,课堂纪律差,学生“像着了魔似的”。年龄较大的政治课老师训斥学生之后引起学生当场抗议,有学生故意大声地“私下”议论,说老师是“老古董”、 “不知民主为何物”。政治课老师听到了学生的议论,很生气,流了眼泪,负气走出了教室。 据班长说,政治课老师流泪走出教室后,教室里的同学们反而出奇安静。同学们大概感到有些后悔,不该用难听的话刺激老师。 我没想到事情会这样严重,我感觉应该事先给学生说明:“只能在语文课堂上自由发言,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暂时不能自由发言;或者,应该事先给其他学科的老师做一些解释,让其他学科的老师有一些心理准备。”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只能答应政治课的老师说:“这几天会加强班里的纪律教育”。但这个事件很快传到了校长办公室,我们班在学校教师会议上受到学校领导的点名批评。 我开始考虑怎样跟学生讨论这件事,、我找来班长,请他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主题可以定为“自由与纪律”,让同学们讨论如何在“自由发言”中注意纪律问题。

  35. 后来,班长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组织的主题班会。我走进教室后发现他们将我给他们定的主题“自由与纪律”换成了“我们怎样‘自由发言”’,他们用彩色粉笔将“我们怎样‘自由发言”’这个主题醒目地写在黑板上。后来,班长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组织的主题班会。我走进教室后发现他们将我给他们定的主题“自由与纪律”换成了“我们怎样‘自由发言”’,他们用彩色粉笔将“我们怎样‘自由发言”’这个主题醒目地写在黑板上。 主题班会讨论得很实在。有同学说: “我觉得自由发言本身就不好,还是像以前那样安安静静地听课好。”更多的同学说: “自由发言是好的,这样老师可以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做一些补充说明或辅导。”有同学提出:“自由发言是好的,但还是要有规则。”后来主持人引导全班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制订哪些自由发言的规则?” 那次主题班会很有趣,学生们提出了一系列“自由发言的规则”,主持人让学习委员做了记录:第一,在没有征求其他学科老师的同意之前,要尊重其他老师的教学习惯,暂时只在语文课上自由发言;第二,不能以大喊大叫的方式自由发言, 当插嘴的人多时, 由老师指定发言;第三,某个同学发言时,其他所有同学必须安静地听同学的发言,让发言的同学把话说完。他们称之为“三大纪律”。 在主题班会中,有学生提出来应该给政治课老师道歉,提议由学习委员代表全班同学给政治课老师写了一封道歉信。 后来政治课老师接受了学生的道歉,政治课老师还就这个问题专门和我谈过一次话,表示她以后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真的遵守他们制订的‘三大纪律’ 的话”。

  36. 那次主题班会后,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由发言的程度不如以前活跃了,但的确显得有秩序。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不再到我的办公室告状了。但我遇到一个困惑: 自由发言后来渐渐成“好生说话,差生听话”,平时善于表达的学生讲话越来越多,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讲话越来越少。原来的设想是让懂了的学生说自己的创见,让不懂的学生说自己的困惑,但后来只有那些“好生”不断地说自己的创见,而差生不愿意说自己不懂的地方,怕同学笑话。这样,原来设想的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说话的习惯和建立自信,也只是培养了“好生”的习惯和自信,“差生”没有形成习惯,没有建立自信。究竟该怎样样差生也自由发言,开口说话呢?

  37. 案例二: 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 在一次公开课时我发现有一位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M举手了,我有些奇怪,但还是让他起来发言。但M站起来后一脸的羞愧和慌张,根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我让他坐下,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心里有些纳闷:这位学生为什么这次举手了呢?举手为什么不知道答案呢?学生站起来之后的羞愧和慌张是否对这位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呢? 下课后我把M叫到办公室。我安慰学生说,今天你举手了,这很好,这说明你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当时究竟是怎么考虑那个问题的呢? 没想到M说:“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答案。我不希望被同学看不起,所以我举手了,希望能够侥幸地蒙混过去。可是老师偏点我回答。” 我当时听了很感动, 犹豫了一阵子,我对那位学生说:这样吧,我们做一个约定, 以后每次上课你都积极举手,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就举你的右手;如果知道答案,你就举起左手。你一旦举左手,我就点你起来回答问题。

  38.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学生M果然开始每节课都举手。同学们最初都觉得有些奇怪,但时间长了, 同学们开始渐渐相信M是学习高手了。 有一段时间我做过统计,M举左手的次数为25次,举右手的次数为10次。但自从我找他谈话,把我统计的他举左右手的次数告诉他之后,他举右手的次数越来越少。 M在日记中写到:“后来考上大学后老师来送我,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别让自卑打倒你的自信,换只手高举你的自信。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举右手并且少举右手只是为了让我超越自己,换只手高举自己的自信,赢自己一把啊!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遇到对手和困难,但如果不能举左手,那么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起自己的右手’……”

  39. 案例三: 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安妮有迟到的习惯。我多次找安妮谈心,建议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她仍然常常迟到。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 我让她站在教室外面。大概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进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两节课后,她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我很吃惊, 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我问她母亲安妮究竟是什么病,她母亲含糊地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病,就是……” 她不明说,可能有什么苦衷,我也就没有往深处问.

  40. 过了两处星期,安妮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过了两处星期,安妮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了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里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 我不禁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滑落到地上。20分钟后,我和几十个学生赶到殡仪馆。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的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流泪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 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为了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李老师。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 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 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

  41. 安妮的母亲的话让我心如刀绞。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 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忍不住哭起来。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安妮》。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我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42. 案例四: 我的教育自传 我出生于一个小镇,一个渔港,我的幼年是在大海边度过的。从1到5岁之间的事情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只留下零碎的画面。父母亲不在我的身边,我寄养子亲戚家,我很乖巧,喜欢跟着那家人的姐姐玩。她们做什么,我就跟着她们做什么,我觉得那时自己是一个听话得有点笨的小孩。我跟着那些姐姐去打耳洞,现在这耳洞成了我没有思想的标记。那时,我最喜欢母亲,而父亲的形象却是模糊的。父亲在遥远的广州,我从妈妈的口中知道,父亲跟我的皮肤一样黝黑。 我喜欢大海的日出,讨厌大海的日落,更害怕夜晚在长堤边看到一片漆黑,听到海浪汩汩作响的冷冷的海风,它容易让我联想起老人们说的鬼神的故事。 小镇被一座山包围着。我常上山去找一些奇怪的植物和小虫子,我喜欢压树叶和找可以吃的野果,还有访问菩萨。山上有些庙宇,里面供奉的神佛表情严肃,令人敬畏,在那里我初步知道宗教意味着什么。在山上我知道花生是植物的根,快要下雨的时候会见到漫天飞舞的蜻蜓。我与邻居小朋友做各种游戏,学会了合作和指挥。 我在山上认识了一个女孩,找和她玩煮饭。用铁盖做锅,做菜。有一次“炊烟四起”,差点引起山火,幸亏我们够机警,扑灭了,没让大人知道。但从那时起,我不敢再玩火了。

  4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带着五彩的贝壳,依依不舍地离开乡亲去到广州。在广州我进了幼儿园,父母去工作。一切都这么陌生,根本不一样的环境,我的家小了,不认识左邻右舍,语言不通,我甚少说话。开始时,我觉得父亲陌生,但相处下去,发现他对我很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带着五彩的贝壳,依依不舍地离开乡亲去到广州。在广州我进了幼儿园,父母去工作。一切都这么陌生,根本不一样的环境,我的家小了,不认识左邻右舍,语言不通,我甚少说话。开始时,我觉得父亲陌生,但相处下去,发现他对我很好。 在幼儿园里我整天都不说话,依然那么“乖”。过了一段时间,我交上了一个叫M的朋友,她是我在城市里交上的第一个朋友,,不久我因病退学,离开了那个幼儿园。 我在家乡养病,又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家乡我去上学前班,学习画画和写字。我记得画过向日葵,写过“厂”字,为什么找只记住了“厂”字呢?因为我指出老师教错笔顺。那时我好像经常逃课,喜欢吃口香糖,过着无人约束的生活。后来到了6岁,我又回到了广州上学。周围的同学都大了,我发现自己和他们已不一样。由于我是插班生,他们取笑我,我记得过了很久才真正融入那个集体。其中那个叫M的同学已经不认识我了,我第一次尝到被拒绝的滋味,很不好受。

  44. 因为全家户口迁到了广州,我就在广州读小学。以前我习惯了无人管的日子,很受不了小学的这样那样的作业。我记得父亲给我买的第一个书包,第一个文具盒,第一支活动铅笔。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爱惜自己的东西,爱丢三落四。时而不见作业本,时而弄坏铅笔。那时母亲不在身边,是跟着父亲过日子。从小便自己洗衣服,可总洗不干净。女孩子所特有的干净斯文整洁的优点我一概没有,如今偶尔还能看到我这些缺点。父亲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尽管我洗衣服常洗不干净,他从不帮我,照样由我自己处理。等到我意识到衣服不干净会被同学笑,我才开始认真洗衣服,并注意玩的时候小心点,以免弄脏衣服。父亲常唠叨我不叠被子和衣服,这令我很烦恼。除了喜欢听他讲故事外,我最怕见到他,因为他老爱挑我的毛病。因为全家户口迁到了广州,我就在广州读小学。以前我习惯了无人管的日子,很受不了小学的这样那样的作业。我记得父亲给我买的第一个书包,第一个文具盒,第一支活动铅笔。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爱惜自己的东西,爱丢三落四。时而不见作业本,时而弄坏铅笔。那时母亲不在身边,是跟着父亲过日子。从小便自己洗衣服,可总洗不干净。女孩子所特有的干净斯文整洁的优点我一概没有,如今偶尔还能看到我这些缺点。父亲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尽管我洗衣服常洗不干净,他从不帮我,照样由我自己处理。等到我意识到衣服不干净会被同学笑,我才开始认真洗衣服,并注意玩的时候小心点,以免弄脏衣服。父亲常唠叨我不叠被子和衣服,这令我很烦恼。除了喜欢听他讲故事外,我最怕见到他,因为他老爱挑我的毛病。 小学时我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数学学得不好,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曾怀疑我的智力有问题,我几乎天天被老师罚留堂。考试拿到六七十分我就高兴得很,我当时还不知道总分是100分。我爸让我练书法,可我从第一节课就逃学,如今对此事仍后悔。我不交数学作业,常受老师惩罚。不过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我不用父亲接送,每天走35分钟的路。我会做家务,功课虽不怎么样,可自理能力很强。

  45. 三年级时,我们一家团聚,搬了新家。住的是那种家家户户闭门的高楼。少了许多玩伴,但能静下来看书。父亲给我挑了几本参考书,看过参考书后,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对答如流,无形中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老师不断地表扬我,我开始喜欢学习。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我的学习是一帆风顺,老师给了我许多锻炼的机会。接触的事物多了, 我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城市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渐渐地我与周围的同学融为一体,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 初、高中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挫折和迷惘,使自己变得成熟,理想也越来越现实。心情不好时常翻一些谈人生的书,我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才总结出来的道理别人早巳写在书上了。 渐渐长大后,我开始理解父母,我与他们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在我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他们给我帮助和鼓励。我亦知道父母和我一样,也要面对困难。我童年时他们不能常伴左右,是有他们的苦衷。

  46. (四)教育界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评价 教育叙事研究“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

  47. (五)教育叙事研究的操作过程(与质的研究方法同)(五)教育叙事研究的操作过程(与质的研究方法同)

  48. (六)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 首先,认清叙事研究的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其次,从历史的眼光动态地看教育研究的发展,叙事研究为教育研究的多样化注入了活力,而其自身也在随之不断完善与发展。 第三、叙事研究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即在开放和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要深入认识事物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决不能忽视其产生的特殊环境。 第四、叙事研究的开放性说明了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而得到的结论并不能证明其永久的有效性,而只是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启示或成为继续研究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研究所追求的科学精神正是对事物的本质不断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说服他人的结果。

  49. 第三讲 收集资料方式——观察法 • 观察是借助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有意识的感知

  50. (一)观察的分类 • 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型观察 参与型观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非参与型观察:不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动。观察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