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476 Views
現代詩. ◎現代詩的異名: 1. 新詩:相對於「舊詩」而言。 2. 白話詩:相對於「文言詩」而言。 3. 語體詩:相對於「文言詩」而言。 4. 現代詩:相對於「古典詩」而言。. ◎五四時期的主要詩派及重要 作家 1. 自由詩派:擺脫舊詩的 格律,形式 可以 自由, 只要 分行,內容可以隨意書寫。 → 劉半農、魯迅、朱自清、冰心。 2. 新月詩派:主張新詩要有格律、新月之美。 → 徐志摩、梁實秋、聞ㄧ多。 3. 象徵詩派:注重詩歌意象的象徵性 。 → 李金髮、戴望舒。
E N D
現代詩 ◎現代詩的異名: 1. 新詩:相對於「舊詩」而言。 2. 白話詩:相對於「文言詩」而言。 3. 語體詩:相對於「文言詩」而言。 4. 現代詩:相對於「古典詩」而言。
◎五四時期的主要詩派及重要作家 1.自由詩派:擺脫舊詩的格律,形式可以自由,只要分行,內容可以隨意書寫。→ 劉半農、魯迅、朱自清、冰心。 2.新月詩派:主張新詩要有格律、新月之美。→ 徐志摩、梁實秋、聞ㄧ多。 3.象徵詩派:注重詩歌意象的象徵性。 →李金髮、戴望舒。 4.現代詩派:主張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要以詩為生命,更以生命為詩。 → 郭沫若、郁達夫。
◎三大詩派 1.現代詩派:紀弦、楊喚、鄭愁予、蓉子 →揭櫫現代精神 2.藍星詩派:覃子豪、余光中、周夢蝶、羅門 →比較尊重傳統、社會性不強 3.創世紀詩派:張默、洛夫、亞弦 →軍旅詩人,有較濃的政治色彩
◎現代詩在台灣 三十多年來,前半期是由「現代詩」、「藍星」、「創世紀」三大詩社管領風騷,而後半期則由「笠」及「創世紀」以及其他新生代詩人群而造成群雄並起的形式;「葡萄園」、「秋水」、「陽光小集」等目前正在繼續發展,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台灣現代詩壇多元化的事實。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 新詩三大準則,胡適先生提出: 1. 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 2.打破平仄。 3.廢除押韻。 •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小說的流變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裡所說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談、小的道理,與現時所說的小說相差甚遠。
東漢班固《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即謂春秋戰國時代,小說指街頭巷尾的民間雜談,並無現在小說的意義(雖然在當時,如《燕丹子》等文,已可視為現代意義的小說了)。又《莊子》嘗云:「飾小說以干縣令。」這裡的「小說」指的是一些無關大道的言辭,也就是所謂的叢殘小語,當時是跟「大道」對著提的。一直到漢以前皆為如此。東漢班固《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即謂春秋戰國時代,小說指街頭巷尾的民間雜談,並無現在小說的意義(雖然在當時,如《燕丹子》等文,已可視為現代意義的小說了)。又《莊子》嘗云:「飾小說以干縣令。」這裡的「小說」指的是一些無關大道的言辭,也就是所謂的叢殘小語,當時是跟「大道」對著提的。一直到漢以前皆為如此。 •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開始出現筆記小說,志人類者如南朝宋劉義慶主編之《世說新語》、志怪類者如干寶《搜神記》、張華《博物誌》等,這些書司法民間神話傳說影響,內容已具小說之雛形。 • 在隋唐兩代,中國開始出現一類叫「傳奇」的文體,已算是具完整情結、深刻主題及敘事技巧的文言短篇小說、大致分為愛情(如:元稹《鶯鶯傳》)、劍俠(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和神怪三類,多收於宋李昉《太平廣記》中。
到了唐代還出現了變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結合(韻白結合)、有說有唱的文學,以鋪陳故事為主。最早是佛教為了宣傳教義,出現了專門說故事的講俗僧所說的故事(如:目蓮救母),後有人依其韻白結合的方式來寫作歷史故事(如:《明妃傳》、《列國傳》)。影響明清長篇小說,其內時時夾雜一些詩詞歌賦或駢文,也算是變文的轉用。到了唐代還出現了變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結合(韻白結合)、有說有唱的文學,以鋪陳故事為主。最早是佛教為了宣傳教義,出現了專門說故事的講俗僧所說的故事(如:目蓮救母),後有人依其韻白結合的方式來寫作歷史故事(如:《明妃傳》、《列國傳》)。影響明清長篇小說,其內時時夾雜一些詩詞歌賦或駢文,也算是變文的轉用。 • 宋代因為引進一年二熟的佔城稻(綠色革命)和開始使用風箱(火力革新),使宋代經濟快速成長,富有的下層階級民眾增多,有了閒錢,到茶館喝茶及聽說書自然流行起來。其說書人所做的話本,內容多以口語白話文寫作,以便講解,而這些說書人的話本的故事內容很多被後世章回小說的作者拿來做參考。
中國白話小說之代表為章回小說,在元代開始有具體的形式,到了明清成為小說主流,元代者有《水滸傳》,明代者有吳承恩《西遊記》、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其內容文體為文言文章回小說)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等。中國白話小說之代表為章回小說,在元代開始有具體的形式,到了明清成為小說主流,元代者有《水滸傳》,明代者有吳承恩《西遊記》、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其內容文體為文言文章回小說)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等。 • 晚期由於清朝受到列強入侵、以及內部腐敗等因素,小說逐漸出現諷刺時政的內容,而此類小說被稱為「譴責小說」,如李伯元《官場現形記》、曾樸《孽海花》、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遊記》等書,皆為滿清晚期之諷刺小說之代表,以上四書,合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雖然明清小說文體以章回小說為主,明清時代依舊有非章回小說的小說作品出現,如明代之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白話短篇小說集;又清代蒲松齡所著之《聊齋誌異》以文言寫成,內容體制近似於唐代傳奇。雖然明清小說文體以章回小說為主,明清時代依舊有非章回小說的小說作品出現,如明代之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白話短篇小說集;又清代蒲松齡所著之《聊齋誌異》以文言寫成,內容體制近似於唐代傳奇。 • 民國以後,東西小說創作逐漸合流,魯迅《狂人日記》為中國近代第一部白話小說,而時至今日,中國小說創作仍不輟,只是關於創作自由方面的問題,仍舊有著不少問題。
古典詩的分類 所謂的古典詩,泛指所有的古詩種類。 而其中最大的類別即是「古體詩」與「近體詩」兩種。
古體詩 在中國唐朝之前的詩,往往都稱為古體詩,而唐朝之後,就稱為近體詩。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古體詩是一種較少拘束的詩體,多半是字數不拘的偶數句,不嚴格講究平仄與對仗,也不講究韻腳。還有相當一部分唐朝或之後的詩作故意依古體而不依今體,也屬於古體詩。有時古體詩又被定義為六朝(曹魏、晉朝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以前通行的詩體,但這個定義目前比較少用,因讀者往往會不知「六朝」以前是否包括六朝。若明確地說,應是唐朝以前。
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興起於唐代,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 近體詩發展,由南朝發端,劉宋時鮑照、顏延之、謝靈運等人嘗試調節平仄,彰顯韻律,是為「元嘉體」。蕭齊時,格律逐漸嚴格,沈約、謝朓、任昉等「竟陵八友」為其代表,稱為「永明體」,至初唐時,近體詩形式方才大致告成。
初唐時期,格律與風格皆逐漸形成新體,進入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所謂黃金時期,乃專就形式美感與抒情風格而言,這也是許多論者所以為唐詩的特色。盛唐時期,邊塞、田園等風格、題材極盛,王維、孟浩然為田園自然詩風代表;岑參、高適、王之渙等人則長於邊塞題材。初唐時期,格律與風格皆逐漸形成新體,進入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所謂黃金時期,乃專就形式美感與抒情風格而言,這也是許多論者所以為唐詩的特色。盛唐時期,邊塞、田園等風格、題材極盛,王維、孟浩然為田園自然詩風代表;岑參、高適、王之渙等人則長於邊塞題材。 盛唐極致,則屬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上書、奏議 文體名。是古代臣僚對皇帝進呈奏章的統稱,即上書言事的文書。主要是向皇帝稟報職事,彈劾吏績,陳情謝恩或陳述政見等,包括奏、表、啟、上書、札子、彈事、疏議、封事(祕密奏議)等。
1.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篇》說:在上古時代,凡臣民用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都叫「上書」。直到戰國之前,都沿用這種名稱。1.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篇》說:在上古時代,凡臣民用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都叫「上書」。直到戰國之前,都沿用這種名稱。 2.到了秦始皇時代,才定下制度,把「上書」改稱為「奏」。 3.漢朝初年規定禮儀時,又把「奏」分成四種:章、奏、表、議。 (1)「章」用以謝恩(用來向皇帝謝恩的)。 (2)「奏」用以按劾(多用於舉發罪狀或奏事)。 (3)「表」用以陳請(是用來陳述事情,或有所請 求、薦舉人才的)。 (4)「議」用以執異(用於表示不同意見的)。 4.此外,「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陳述政見或有所勸諫的文章。 5.屬應用文的上行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