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一、吕叔湘简介 1904 年生于江苏丹阳。 1926 年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毕业。 1936-1937 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伦敦大学图书馆学。 1938 年归国,云南大学教授, 1980 年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主编 《 中国语文 》 。. 二、 《 汉语语法论文集 》 早年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合集。 1955 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 年商务印书馆增订。 1 、 《 释 < 景德传灯录 > 中 “ 在 ” 、 “ 著 ” 二助词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讲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2. 一、吕叔湘简介 1904年生于江苏丹阳。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毕业。1936-1937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伦敦大学图书馆学。1938年归国,云南大学教授,1980年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主编《中国语文》。

  3. 二、《汉语语法论文集》 早年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合集。1955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商务印书馆增订。 1、《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 “在”本为动词、介词。到晚唐宋初和尚的语录中变为语气词,相当于“着呢”“呢”。例: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著”本在动词后,在语录中变为语气词,元话本变为“则个”。例:你且听著。

  4. 2、《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2、《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说明“底”和“地”的用法,在唐宋口语中的用法,同时说明“的”与文言中的“之”、“者”的联系。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另有几篇古汉语虚词方面的研究。 《论“毋”与“勿”》《“相”字偏指释例》

  5. 后来,吕叔湘的研究重心转入现代汉语。1946年《从主宾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把结构分析与语义分析分开。后来,吕叔湘的研究重心转入现代汉语。1946年《从主宾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把结构分析与语义分析分开。 这块玉只好碾成一个南海观音。 受事 动词 受事 今儿偏偏来了个刘姥姥 。 动词 施事 《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总结词类问题讨论《试论非谓形容词》与饶长溶合写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 《论自由和粘着》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6. 三、《中国文法要略》 1、写作出版情况 1942-1944 分为上中下三卷。1956修订合三为一。 2、特点: (1)、一部古今比较语法著作 (2)、全书的安排组织开创了一个新的格局 听说角度和读写角度 后改为词句论和表达论,前者由外向内,有助于听和读,有助于理解;后者由内向外,有助于表达,有助于说写。

  7. (3)、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3)、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 (4)、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 朱德熙:“吕叔湘的《要略》和王力的《现代语法》都出版于40年代,这两部书 的共同特点是:都力图摆脱印欧语的羁绊,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要略》尤其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吕、王二师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

  8. 3、体系: 主要体现在《词句论》,分八章。1、字和词;2、词的种类和配合;3-4、叙事句;5、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6、句子和词组的转换;7、繁句;8、句法的变换。 词类系统: 名词、动词、形容词、限制词(副词)、指称词(指代词)、关系词(王力的联结词)、语气词(包含叹词)。

  9. (1)副词的范围小,与王力的接近,只限于表程度、时间、判断、否定的,但比王力稍宽,把趋向动词也归入限制词。(1)副词的范围小,与王力的接近,只限于表程度、时间、判断、否定的,但比王力稍宽,把趋向动词也归入限制词。 (2)、把数词、量词归入指称词。 (3)、关系词含今天的连词 、介词。 (4)、语气词不光包括句末的“吗”、“呢”等,还包括叹词、象声词和句中的 “难道”、“岂”等语气副词。

  10. 词组、句法关系: 把词与词的结合分为三类,联合关系、组合关系(偏正)、结合关系(主谓)。其中提到“词结”的概念——由句子转化来的词组,包括现在作句子成分的主谓词组,还包括古汉语中取消独立性的词组。 句子分类:叙事句(动词谓语句)、表态句(形容词谓语句)、判断句(“是”字句)有无句(“有”、“无”)

  11. 析句方法: 用了两套方法。分析叙事句用起词、动词、止词。 我可一点信息也不知道。 这样的事情我来管。 起词 止词 动词 止词 起词 动词 在表态句、判断句中,用主语、谓语。 《表达论》涉及句式、逻辑思维、修辞等问题。分两部:上部:“范畴” :下部:“关系”。

  12. 4、对《要略》及吕氏其他论著的评价 吕对自己采用“三品说”的评价,引严伯常的话:“‘马逸’ 中‘马’和‘逸’似乎是地丑德齐,你凭什么说‘马’是甲级,‘逸’是乙级。在‘马之逸’中变成‘马’乙‘逸’甲了?” 朱德熙对吕和王力词品说的评价。

  13. 王力对吕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的评价:a、《要略》的最大特色是提出了表达论,“这是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新的方法”;b、 “吕根据唐宋之后的语录、笔记、词曲、小说等研究近代汉语的修辞,重视白话,写的文章很扎实、有分量、有确凿的证据。关于古语法的研究也很细致。”“吕早年就注意研究历史语法是一大进步。”c、吕和王、高名凯一样是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研究语法。 王力还指出三个人的缺点:a、不能突破西洋语言学方法的框子,有时用自己信奉的西方语言学理论来套汉语,始终不能彻底地创立中国的风格;b、过于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头语言。

  14. 四、《语法修辞讲话》、《语法学习》 1、《修辞》是与朱德熙合写,上世纪50年代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著作。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年开明书店分六册出版。体例上结合语法修辞,包括六讲: 语法的基础知识(字、词、句、句子成分); 词汇(词性、词义、同义词、词的配合); 虚字(常用连词、介词、助词“们”“了”“着”); 句子成分(语序结构混乱); 表达(逻辑与语法的关系,费解、歧义、堆砌、重复、繁冗、苟简、层次等); 标点。

  15. 序文中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主体。 特点: 1、采用语法修辞结合讲解的体例。 2、写作的目的不是以讲理论为主,而是以解决写文章的实际问题为主。 3、从此目的出发,列举大量病句加以修改,所以具有匡谬正俗的性质。 缺点:《再版序》“有‘过’和‘不及’两个方面。‘过’是有些论断过于拘泥,要求太严,对读者施加不必要的限制;‘不及’是只讲用词造句,未触及篇章、段落,只讲消极,如何不好,没讲如何才好。但它无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在当时起了普及语法修辞知识的作用。”

  16. 《语法学习》是1951年给《开明少年》写的一组文章,共十篇。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语法学习》是1951年给《开明少年》写的一组文章,共十篇。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最大的特点是,简易切实,对初学者有用,每一篇后有一个练习题。

  17. 五、《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及其他著作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吕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讲演稿。供研究者看的。对《文通》后几十年间汉语语法研究问题详细的讲解。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2、《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2年商务印书馆,吕主编。前言“目的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方言区的人学汉语使用”。以现代汉语虚词为主,收少数实词,对每一词的意义、用法都有详细的介绍。

  18. 3、《文言虚字》 1944年开明出版社。讲了26个常用文言虚词。“举例充分,分析详尽”,说明文言虚词的作用,尽可能与现代汉语比较。中学文言教学必备的。科学性比古人强。 4、《语文常谈》 吕为《文字改革》写的语言文字普及文章,共八篇。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 5、《吕叔湘论文集》 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了吕1944-1982年的32篇文章。

  19. 6、《近代汉语指代词》 7、《语文杂记》 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80篇短文章。涵盖了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也有读书或研究时的灵感闪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