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597 Views
复旦大学 2011 年春跨校辅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说史. 方 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 errantking@gmail.com. 上讲提要. “重商主义”,它的种种经济政策建议,以及蕴含在这些建议背后的本质。 作为一种学说,重商主义已经是历史遗迹;作为一种政策建议,重商主义从来没有消失。 重商主义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思潮。在重商主义者的小册子中,“经济”问题开始从道德争论中脱离出来,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地位。 重商主义者关注“宏观”经济,主要集中于贸易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货币理论。 配第的理论及其方法。. 3. 4.
E N D
复旦大学2011年春跨校辅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说史 方 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errantking@gmail.com
上讲提要 • “重商主义”,它的种种经济政策建议,以及蕴含在这些建议背后的本质。 • 作为一种学说,重商主义已经是历史遗迹;作为一种政策建议,重商主义从来没有消失。 • 重商主义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思潮。在重商主义者的小册子中,“经济”问题开始从道德争论中脱离出来,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地位。 • 重商主义者关注“宏观”经济,主要集中于贸易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货币理论。 • 配第的理论及其方法。
3 4 2 1 启蒙精神:英美传统 先驱者们 苏格兰传统 洛克与休谟 第五讲 经济思想的曙光(二):苏格兰传统
一、启蒙精神:英美传统 • “我们必须借审慎观察人生现象去搜集这门科学中的种种实验材料,而在世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着人类的交际、事务和娱乐去取得实验材料。当这类实验材料经过审慎地搜集和比较以后,我们就可以希望在它们这个基础上,建立一门和人类知识范围内任何其他的科学同样确实、而且更为有用的科学。” ——David Hume, 1739
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 • 大约自1645年开始,约12名学者组 成所谓“Invisible College”。该组 织研讨的主题是“新科学”(new science),也就是培根在他的New Atlantis一书中推行的概念。 • 该组织一开始并没有固定的章程 和统一的形式,只是以Gresham College和其成员的家中为聚会地 点,目标只是组织观测实验并与更多其他同行交流新发现。由于交通的问题,该组织不久就分为两派,其中一派以伦敦为基地,另一派则以牛津为基地。
伦敦的这一派学者们,在1658年由 于内战而一度中断了活动。但1660 年,查理二世复辟后,伦敦对科学 研究有兴趣的志同道合者越来越多。 11月,当Sir Christopher Wren在 Gresham College的一次讲课后,提出 组成一个旨在推动数学-物理实验知识的 学会,正式促成皇家学会的建立,当时草拟的会员名单共四十一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家学会的成立受到法国科学家以及Montmor Academy(蒙特摩学院,1657)的影响。】 • 1662年获得执照,后英女王成为该学会的保护人。这是世界上历史最长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
学会宗旨: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 学院的座右铭:“nullius in verba”【Take nobody‘s word for it】。 • 学院的著名成员:Robert Hooke、Isaac Newton、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Andrew Huxley等等。 • 从1915年到1990年,学会历任会长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为什么我们要提皇家学会?
(二)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
(三)启蒙精神的两条主线 • 1、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欧陆理性传统。 • 我们放到下一讲阐述。 • 2、以培根为代表的英美传统 • 【苏格兰传统是其中最具有特色也是对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支。】 •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 (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 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 • 生于伦敦,Nicholas Bacon之子,其父 担任过掌玺大臣(Lord Chancellor)。 • 培根天资聪颖,十二岁入读剑桥大学
三一学院,攻读神学、形而上学,并兼修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毕业后曾在巴黎担任英国驻法使馆外交事务秘书,直至1579年其父病逝回国。1593年他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618年出任掌玺大臣。1621年晋爵为圣阿尔本子爵。同年因被控贪污终生逐出宫廷。虽然政治生涯不如意,晚年生活凄凉,但却使得他能够闭门著书,学术影响巨大。1626年,因为在风雪中做实验(尝试用冰雪保存肉类食物)而感染风寒去世。三一学院,攻读神学、形而上学,并兼修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毕业后曾在巴黎担任英国驻法使馆外交事务秘书,直至1579年其父病逝回国。1593年他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618年出任掌玺大臣。1621年晋爵为圣阿尔本子爵。同年因被控贪污终生逐出宫廷。虽然政治生涯不如意,晚年生活凄凉,但却使得他能够闭门著书,学术影响巨大。1626年,因为在风雪中做实验(尝试用冰雪保存肉类食物)而感染风寒去世。 • 墓志铭: 圣阿尔本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是第一個意识到科學及其方法論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試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维基百科)“培根是第一個意识到科學及其方法論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試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维基百科) • 培根强调归纳法和实验定性原则,后来被冠名为“培根方法”或者“科学方法”。培根认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搜集整理材料,引出其中的规律。因为在他看来,科学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事实,只能在技术知识和实验科学中找到,而这些新科学能够带来技术和科学的新应用。 • 培根开创了英美经验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后与文艺复兴带来的柏拉图哲学相结合,成为经济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最典型代表:李嘉图与弗里德曼。 • *皇家学会正是依据培根的计划而建立的。
二、先驱者们 • 在我们进入17世纪的经济思想的旅程前,首先来浏览一些对启蒙思想家们的经济思想具有深远影响,且不归属于重商主义者的那几位几乎被人遗忘的人物。 • (一)十六世纪的两位人物 • 1、约翰·海尔斯(John Hales, 死于1571年12月28日) • 据信他就是我们的绅士W.S.,英国政治家。 • 《简释我国同胞近来常见的各类抱怨:绅士W.S.利用对话的方式彻底地争辩与讨论了全部观点,尽管其中有一些是不公正的和轻佻的》(1581) • 1893年重印时书名改为《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一篇演讲》。
海尔斯的重要之处在于他宣称经济思想是道德哲学的分支,为还未创立的经济学在科学的等级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他确立了之后洛克、休谟、斯密、小穆勒、西季威克直到凯恩斯所遵循的传统。海尔斯的重要之处在于他宣称经济思想是道德哲学的分支,为还未创立的经济学在科学的等级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他确立了之后洛克、休谟、斯密、小穆勒、西季威克直到凯恩斯所遵循的传统。 • 【与此相应的,在欧洲大陆,经济思想逐渐与政治科学(Polizeiwissenschaft)走到了一起。】 • 而海尔斯的分析方法是经验主义和纯理论的混合(在培根之前),“令其为经验促进智慧创造确实的基础,接受其作为智慧之父”(Spiegel, 页73)。这已经成为当代主流经济理论推理方法的基础。 • 海尔斯其他具体的观点,可以参见斯皮格尔的论述,有一点要指出,在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仍然有重商主义的影子。
2、让·博丹(Jean Bodin, 1530-1596) • 法国法学家,他的主要声望在历史学和 政治学。他是一个君权神授者。 • 经济思想史上,通常认为他是第一个 货币数量论的发现者。 • 【当然,在他之前,我们至少能从海尔斯、纳瓦鲁斯、哥白尼等人的作品中找到关于货币数量论的思想】 • 货币数量论的简单形式:价格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给定货币需求的前提下,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那么价格水平会上升;如果货币供给减少,那么价格水平会下降。 • 货币数量论中包含了简单的供求分析,而供求理论直到三百年后才在马歇尔的著作中才达到完美。
《对于M. 麦尔斯多伊特悖论的一种回答》(1568) • 价格上涨的“主要的并且几乎是唯一的原因”是因为金银过于丰富。 • 很显然这一观点在博丹的时代已经变得十分流行,不过博丹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并使其进入了主流的经济思想传统。 • 博丹的思想还是分类而不是分析,他区分了价格上涨的五种原因:黄金和白银的丰裕充足、垄断、商品短缺、奢侈品消费、铸币贬值。
(二)洛克的同道 • 1、蔡尔德(Sir Josiah Child, 1st Baronet, 1630-June 22, 1699) • 东印度公司的Governor,商人。洛克那个 时代最富有的英国人。 • 《贸易新论》(1693),其影响几乎和孟一样大。 • 2、蔡尔德的思想中毫无疑问有重商主义的影响,例如承认贸易差额论——将其作为理所当然的理论,尽管存在操作上的困难(无法精确估计进口和出口);对商人地位的强调——商人、工匠和农民都在用他们的研究和劳动创造财富,而贵族、律师、医生、学者以及小店主只是在国内把财富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而已;国力强盛在商人盈利目标之上——
支持《航海条例》;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会发生冲突——商人可以从贵卖贱买中获利,而国家竞争要求卖得比别国更贱。支持《航海条例》;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会发生冲突——商人可以从贵卖贱买中获利,而国家竞争要求卖得比别国更贱。 • 但是,从蔡尔德身上亦体现出了自由主义的因素。 • 3、“为了英国商业的利益,应该让所有人在他们愿意的时间和地点自由地想怎样就怎样生产任何长度和大小的织物和布料。”(Spiegel, 页128) • 蔡尔德赞同一个开放的社会,但他也不是反对一切限制和控制,他只是反对那些他认为对国家或者重要利益有害的限制和控制,反对作为旧秩序残存物的限制措施。在蔡尔德看来,他赞同的是一切不违反自然,帮助自然前进的法律。而法律是否有助于自然,则有赖于历史因素和民族传统。
4、关于利息理论。 • 【关于利率问题我们已经从中世纪迈入17世纪,“高利贷”问题已经不存在,但是和16世纪主张自由确定利率相比,17世纪更主张管制利率。】 • 蔡尔德赞成低利率,“低利率是会消除一切、或几乎一切社会弊病的万用药,他坚信它会减少醉酒”(Spiegel, 页132)。 • 蔡尔德主张把利率降低到荷兰人的水平甚至更低,因为他相信低利率是国家富裕的原因。 • 蔡尔德的思想中表达了一种进步的观念【经济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这是一种渐进主义的信念:Nec natura aut lex operantur per saltum【Neither nature nor law proceed by a leap】。
2、达德利·诺斯(Sir Dudley North, May 10, 1641-December 31, 1691) • 第四任诺斯爵士的第四个儿子。他小时候 被吉普赛人拐走(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身 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后被领回。但是 他不喜读书,擅长经商。他19岁去土耳其经商,20年后成为一个富商。回国后在政府任要职。 • 代表作:《贸易论》(1691) • 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理论,“达德利的观点是那么超前于他的时代,它们只能在以后的年代在抛弃了重商主义者的时代里得到同情的响应”(Spiegel, 页145)。
诺斯不认为国际贸易和区间贸易有任何差别,只要不受管制就能为公众带来利益。世界贸易的总量并不固定在减少一国贸易必然为另一国贸易的增长所补偿这种意义上。相反,一国贸易下降,世界贸易总量将下降。诺斯不认为国际贸易和区间贸易有任何差别,只要不受管制就能为公众带来利益。世界贸易的总量并不固定在减少一国贸易必然为另一国贸易的增长所补偿这种意义上。相反,一国贸易下降,世界贸易总量将下降。 • 让国家变得富有的不是管制,而是精明的生产者,他们在交换和生产中就能吸引金银。市场机制、供求机制,为一个国家提供金银,或许还多于它的贸易所需要的。 • “货币的来去和多少,会自行调节,并不需要政治家们帮忙。”(North, 1691,页122) • 如果人们满足于仅有的必需品,“我们就会有一个贫穷的世界”。
三、苏格兰传统 • 1、《1707年联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彻底改变了苏格兰的地位。 • 【1707年英格兰国会和苏格兰国会分别通过的一对国会法案。当时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两国谈判后订立了《联合条约》(Treaty of Union),法案把条约里的条款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使两个王国(那时已经由同一个君主管治,但立法机构还是分开)共主邦联式的结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 • 苏格兰是当时英国经济落后的地区,它的教会是长老会,它的法律传统是罗马法。 • 苏格兰传统产生于苏格兰的启蒙运动(1740-1800)
2、苏格兰传统的特征 • 理性只能伴随着信念、情感和经验而来。苏格兰传统的哲学家们更注重实际问题而不是抽象理论。 • 1)接受理论的局限性;2)认识到理论评价的社会和心理层面;3)关注实际问题;4)偏好于通过观察来理解问题;5)偏好于勾勒整体理论的一些规范;6)从经验中提取原则;7)关注一般化的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惯例性行为。 • 3)苏格兰传统的思想家 • Gershom Carmichael、约翰·劳、哈奇逊、休谟、斯密、弗格森、詹姆斯·斯图亚特、老穆勒、麦克库洛赫、小穆勒、约翰·雷等人。
四、洛克与休谟 • (一)概述 • 1、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1704年10月28日) • “在哲学方面,英国至少能举出两位 巨匠——培根和洛克“(恩格斯)。 • 启蒙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与休谟、贝克莱并列;他的社会契约论与霍布斯并列;他的著作影响了伏尔泰、卢梭以及美国的开国元勋(他在《政府论》中的理论被写进了《独立宣言》)。 • 洛克一生经历了英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英国内战、王政复辟、伦敦瘟疫、伦敦大火、光荣革命。
洛克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内战时担任议会派军队的军官。洛克接受的是牛津大学的教会教育,但是他却对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并转而研究实验哲学和医学【和配第一样拥有医学背景】,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68)。曾经与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共事。 • 1666年,洛克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阿什利勋爵(Lord Ashley),也就是后来成为辉格党创始人之一的沙夫茨伯里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凭借他出色的医学知识治愈了伯爵的肝病。1683年,由于被怀疑参与了刺杀查理二世的阴谋,洛克流亡荷兰。1688年随奥兰冶亲王的妻子玛丽二世一块返回英格兰,成为辉格党的英雄。 • 1704年,洛克在密友马莎姆女士家中去世,没有子女。
“停下你的脚步阿,路人!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著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做为典范。让他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被掩埋吧。如果你要寻求作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找寻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阿。”“停下你的脚步阿,路人!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著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做为典范。让他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被掩埋吧。如果你要寻求作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找寻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阿。” ——洛克的墓志铭
2、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 -1776年8月25日) • 出生于爱丁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在他 两岁时早逝,原名霍姆(David Home), 23岁时改为休谟。 •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堪与康德并列。但是他生前却是作为历史学家获得声誉。 • 休谟天资聪颖,十二岁就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正常入学年龄是十四岁】,原本是打算从事法律行业,但后来发现自己对除了哲学和知识以外的所有事物都极度厌烦。十四岁时由于家中资产不足,休谟退学回家自学。 • 十八岁时休谟攻读了洛克、贝克莱著作后自信有得,
逐渐想到试用实验推理方法于精神科学。 • 二十一岁开始计划撰写《人性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他作为学生时的一些思考),最终于二十八岁出版前两卷,二十九岁出版第三卷奠定了英美哲学传统的基础性问题。 • 休谟因为他的信仰问题致使在学界生涯不畅【申请爱丁堡大学以及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职位遭拒】,只能担任爱丁堡图书馆馆长。但休谟泰然处之。 • 休谟在去世前几个月阅读了《国富论》,并高度赞扬。斯密和休谟是至交,斯密后来成为休谟的遗著执行人。 • “生于1711,死于[……]—空白部分就让后代子孙来填上吧。”
(二)洛克与休谟的财产理论 • 【洛克和休谟的产权理论主要参见《政府论》(下篇)和《人性论》第三卷以及《道德原则研究》】 • 从启蒙时代开始,现代社会的个人权利观念成为思想家研讨的主要内容。产权(财产)观念随之开始在经济思想中占据一席之位【试想,当我们从单纯地思考财富过渡到思虑产权,这意味着什么?】,尽管那时还未能获得重要的位置。但这不是说产权直到近代社会才出现,产权的施行是另一项更为古老的实践。 • 1、洛克的劳动财产论 • 1)“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Locke, 1690, 3)
“以互相保护他们的生命、特权和地产,即我根据一般的名称称之为财产的东西”(同上,123)。“以互相保护他们的生命、特权和地产,即我根据一般的名称称之为财产的东西”(同上,123)。 • 2)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这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同上,4) • “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同上,6) • 【这是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最关键的区别。】
3)财产。“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所以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参加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同上,27)3)财产。“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所以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参加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同上,27) •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讲过的“礼物之灵”。】 • “我的劳动使它们脱离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确定了我对于它们的财产权。”(同上,28) • “虽然泉源的流水是人人有份的,但是谁能怀疑盛在水壶里的水是只属于汲水人的呢?他的劳动把它从自然手里取了出来,从而把它拨归私用,而当它还在自然手里时,它是共有的,是同等地属于所有的人的。”(同上,29)
“因此,这一理性的法则使印第安人所杀死的鹿归他所有……被认为是文明的一部分人类已经制定并且增订了一些明文法来确定财产权,但是这一关于原来共有的东西中产生财产权的原始的自然法仍旧适用。根据这一点,任何人在那广阔的、仍为人类所共有的海洋中所捕获的鱼……由于劳动使它脱离了自然原来给它安置的共同状态,就成为对此肯费劳力的人的财产。”(同上,30)“因此,这一理性的法则使印第安人所杀死的鹿归他所有……被认为是文明的一部分人类已经制定并且增订了一些明文法来确定财产权,但是这一关于原来共有的东西中产生财产权的原始的自然法仍旧适用。根据这一点,任何人在那广阔的、仍为人类所共有的海洋中所捕获的鱼……由于劳动使它脱离了自然原来给它安置的共同状态,就成为对此肯费劳力的人的财产。”(同上,30) • 注意到洛克的劳动财产论与莫斯的礼物之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洛克强调是“理性的法则”、“神的启示所证实的理性之声”让我们认识到对外在客观对象所拥有的权利的。
4)财产的幅度:“是自然根据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所需的范围而很好地规定的。没有任何人的劳动能够开拓一切土地或把一切土地划归私用;他的享用也顶多只能消耗一小部分;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种方式下侵犯另一个人的权利,或为自己取得一宗财产而损害他的邻人……”(同上,36)4)财产的幅度:“是自然根据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所需的范围而很好地规定的。没有任何人的劳动能够开拓一切土地或把一切土地划归私用;他的享用也顶多只能消耗一小部分;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种方式下侵犯另一个人的权利,或为自己取得一宗财产而损害他的邻人……”(同上,36) • 因此,在洛克看来,个人劳动的能力与需要的能力会遏制财富无限积累的情况出现,所以他并没有如蔡尔德那样支持“散财原则”。洛克思想的中心始终是如何遏制政府的公权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培养私人的权利,而私人产权是对私人权利的最好支持。 • 5)其他观点 • 人口越多越好——“人口众多比领土广阔还要好,改进土地和正当利用土地是施政的重要艺术”(42);
劳动价值论——“因为正是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40)、“将绝大部分的价值加在土地上的是劳动,没有劳动就几乎一文不值。我们是靠劳动才得到土地的一切有用产品的最大部分的”(43);货币——“货币的使用就是这样流行起来的——这是一种人们可以保存而不致于损坏的能耐久的东西,他们基于相互同意,用它来交换真正有用但易于败坏的生活必需品”(47)、“人们之所以能够超出社会的范围,不必通过社会契约,而这样地把物品分成不平等的私有财产,只是由于他们赋予金银以一种价值并默认货币的使用”(50)劳动价值论——“因为正是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40)、“将绝大部分的价值加在土地上的是劳动,没有劳动就几乎一文不值。我们是靠劳动才得到土地的一切有用产品的最大部分的”(43);货币——“货币的使用就是这样流行起来的——这是一种人们可以保存而不致于损坏的能耐久的东西,他们基于相互同意,用它来交换真正有用但易于败坏的生活必需品”(47)、“人们之所以能够超出社会的范围,不必通过社会契约,而这样地把物品分成不平等的私有财产,只是由于他们赋予金银以一种价值并默认货币的使用”(50)
2、休谟的效用论 •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或者称为效用主义)。虽然通常把它归类为伦理学概念,但是其是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基础之一。 • 休谟,对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1)休谟并不反对洛克的劳动财产论 • “一个人如果把一只兔子追得精疲力竭,那么如果有另外一个人跑到他前面,攫取那个猎物,他就会认为那是一种非义的行为。但是同一个人如果前去摘一个他手所能及的苹果,而同时又有一个较他更为敏捷的人,跑在他前面,取到那个苹果,他就没有任何抱怨的理由……这种差别的理由就在于:兔子的僵卧不动不是它的自然状态,而是人的勤劳的结果,因而在那
种情形下形成了对猎人的一种强烈的关系,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没有这种关系。”(Hume, 1740, 页547) • 但是对于为何劳动赋予财产权,休谟的论述要更为深入。 • “财产权必然成立于对象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成立于对象与有理智、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关系……财产权是成立于某种内在的关系,也就是说成立于对象的外在关系对心灵和行为所加的某种影响……它给予我们以一种义务感,使我们戒取那个对象,而把它归还于其最初的占有者。”(休谟,1740,中译本页567) • 2)自然法的产权观念:“最初在那个人的观念与那个对象的观念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结合,后来我们又
赋予那个人以一种权利或财产权,这就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的结合”,所以,“一个人的财产是与他有关系的某种物品。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的,而是道德的,是建立在正义上面的”。(同上,页550、531)赋予那个人以一种权利或财产权,这就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的结合”,所以,“一个人的财产是与他有关系的某种物品。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的,而是道德的,是建立在正义上面的”。(同上,页550、531) • 那么也就是说,“在人们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且每个人都获得了所有物的稳定以后,这时立刻就发生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也发生了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不理解前者,就无法理解后者。我们的财产只是被社会法律、也就是被正义的规则、所确认为可以恒常占有的那些财物”(同上,页531) • 这样一来,休谟对于产权的论述就深入到了道德理论之中、深入到了对于正义观念的思考之中。
3)休谟的道德论 • 首先,“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和康德的关键区别】;因为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而“我们的行为永远不能引起我们自己的任何真的或伪的判断来”;所以“道德宁可以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由德发生的印象是令人愉快的,而由恶发生的印象是令人不快的”(页495、501、510)。 • 这样,“我们对于每一种德的感觉并不都是自然的;有些德之所以引起快乐和赞许,乃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页517),正义就属于这一种设计【发现休谟和洛克之间的区别了吗?】。
【这里要注意的是休谟对“自然”和“人为”之间的区分:“当我否认正义是自然的美德时,我所用自然的一词,是与人为的一词对立的。在这个词的另一个意义下来说,人类心灵中任何原则既然没有比道德感更为自然的,所以也没有一种美德比正义更为自然的。人类是善于发明的;在一种发明是显著的和绝对必要的时候,那么它也可以恰当地说是自然的,正如不经思想或反省的媒介而直接发生于原始的原则的任何事物一样。正义的规则虽然是人为的,但并不是任意的。称这些规则为自然法则,用语也并非不当……”】(524页)【这里要注意的是休谟对“自然”和“人为”之间的区分:“当我否认正义是自然的美德时,我所用自然的一词,是与人为的一词对立的。在这个词的另一个意义下来说,人类心灵中任何原则既然没有比道德感更为自然的,所以也没有一种美德比正义更为自然的。人类是善于发明的;在一种发明是显著的和绝对必要的时候,那么它也可以恰当地说是自然的,正如不经思想或反省的媒介而直接发生于原始的原则的任何事物一样。正义的规则虽然是人为的,但并不是任意的。称这些规则为自然法则,用语也并非不当……”】(524页) • 4)休谟的“正义”(和柏拉图的区别) • “我们把德的观念附于正义,把恶的观念附于非义。”(539页)
“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536页)“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536页) • 【更明确一些,《道德原则研究》】 • “公共的效用是正义的惟一起源,对这一德性的有益后果的反思是其价值的惟一基础”(Hume, 1751, 页35)。 • 因为,当人人都富足的时候,当大自然无限丰足地提供一切人类之所需的时候,还需要正义吗?更进一步,还需要权利吗? • 【不需要划分产权,没有稀缺性问题,这意味着什么?】 • 所以,“正义这一德性完全从其对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状态的必需用途而派生出其实存,乃是一个真理”(页37)。
5)由此,休谟指出: • “由此可见,自私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而对于公益的同情是那种德所引起的道德赞许的来源。”(页540) • 【这里,大家是否看到似曾相识的观点?我们将在第7讲进行讨论。】 • 回到休谟的产权理论,因为“公道或正义的规则完全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状态和状况,它们的起源和实存归因于对它们的严格规范的遵守给公共所带来的那种效用”,“因而,在整个公民社会中,关于所有权的观念就变成必需的,正义就获得其对公众的有用性,并单单由此而产生出其价值和道义责任”(Hume, 1751, 页39-40)。
所以,产权作为一种权利规则,其源起的基础是,“利益的感觉已成为我们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且使我们对他们行为的未来的规则性发生一种信心;我们的节制与戒禁只是建立在这种期待上的”(531页)所以,产权作为一种权利规则,其源起的基础是,“利益的感觉已成为我们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且使我们对他们行为的未来的规则性发生一种信心;我们的节制与戒禁只是建立在这种期待上的”(531页) • 8)这样休谟严格来说不是社会契约论者。他同意“正义就借一种协议或合同而确立起来”,但更准确地说“是借那个被假设为全体所共有的利益感觉而确立起来”。(页538) • 在休谟这里,协议(合约)的出现既不是外力强制也不是理性赋予,而是一种自发的惯例。 • 这一理论后来成为演化博弈论的基础。
(三)洛克与休谟的货币理论以及其他经济思想(三)洛克与休谟的货币理论以及其他经济思想 •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政治论丛》(《休谟经济论文选》) • 坦白说,和他们的哲学著作相比,洛克与休谟关于货币、利息以及贸易等问题的分析没有那么精致绝妙,甚至显得有些过时落伍。大家可以从斯皮格尔的归纳中有一个概览性的认识。 • 1、洛克的货币理论 • 1)利息 • 洛克反对用法律来规定利率(页2)。因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并且贸易对于这种商品的需要正如生命对于事物的需要一样。而利率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用法律来限制,对于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好事,对
商业更不是好事(页5)。 • 如果一定要有法定利率,那么法定利率与自然利率相近为好(“我说的自然利率,是指在货币平均分布的条件下,现在的货币缺乏情况所自然决定的利率。”[页6])。 • 自然利率的决定:一是相对于债务而言的货币供给;二是相对于贸易而言的货币供给。(页7) • 2)货币 • “贸易是获取财富所必需,而货币是进行贸易所必需。”(页11) • 洛克区分两种货币功能:计数器(价值尺度);约定(对商品的索取权)。 • 后者需要金银,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因为使用贵金
属作为国际贸易的媒介是一种约定俗成(页19)。属作为国际贸易的媒介是一种约定俗成(页19)。 • 货币数量论:“在商业中使用的金银的内在价值,不是别的,只是它们的数量。”(页19) • “货币的价值就是和全部贸易成比例的世界上全部货币的数量。”(页47) • 洛克的货币理论用交易方程式来表达就是:MV=Pt • 洛克认为M不足会导致t的下降,引起P的下降。 • 洛克没有认识到硬币流动机制,相反,他的货币理论使得他主张贸易差额论:“货币之所以能流入英国,只有依靠英国消费外国商品少于我们能够送到市场上去偿付这些商品的本国货物。”(页18) • 洛克关于汇率的论述参见斯皮格尔(页139)。 • 3)价值与价格
“任何商品的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不是由于它的任何优良性质的存在、增加、提高或减少,而仅仅是由于它的数量和销路之比改变了。”(页38)“任何商品的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不是由于它的任何优良性质的存在、增加、提高或减少,而仅仅是由于它的数量和销路之比改变了。”(页38) • “任何物品的内在的自然所值,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或能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享用。”(页40) • 商品价格的改变,“并不是这个商品的任何内在价值或质量有所改变……而只是这一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某种比例改变了……这一比例是它们的数量与销路的比例。”(页40-41) • 这里面,价格受供求因素的影响,同时洛克表达了一种主观价值论(与《政府论》中的区别)。 • 但这种分析又是和货币数量论一致的。
2、休谟的货币理论 • 1)硬币流动机制 • 如果A国作为贸易出超差额的结果获得了硬币,它的价格水平将会上涨,而与此同时B国因为贸易入超差额失去硬币,会出现价格下降的效应。于是,A国由于价格太高而难以维持其贸易出超的地位。A国的高价格将会吸引海外进口品同时减少其出口品。而在B国会出现相反的情形,从而硬币将流回B国。 • 【这是一种货币数量论的精品形式。】 • 2)货币 • 货币是一种惯例【如同产权、语言】:“货币并不是一个商业方面的问题,而只是人们约定用以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
【休谟显然读过洛克,并且不同意洛克的货币理论。休谟更缺乏重商主义的色彩。例如洛克称货币是贸易的齿轮,休谟则说是润滑剂。】【休谟显然读过洛克,并且不同意洛克的货币理论。休谟更缺乏重商主义的色彩。例如洛克称货币是贸易的齿轮,休谟则说是润滑剂。】 • 因此“货币量的多寡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商品的价格总是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的”。(页29) • 【回忆货币的交易方程式。】 • 对于一国经济来说,重要的是“贵金属的逐步增多以及在全国各地的彻底扩散和流通”。(页40)。 • 休谟的货币理论,特别是关于利率与利润率之间关系的思考,认为二者并非一种因果关系,而是共同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功能性关系【这种分析方法和他的总原则相符】。
3)通货膨胀 • “虽然商品价格的腾贵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可是这种腾贵并不紧跟着这种增加而来,而是需要一些时间,直到货币流通到全国并使各界人民都感觉到它的影响的时候……我认为,只有在人们获得货币同物价上涨之间的间隙或中间状态,金银量的不断增加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情绪……我们将看到:货币在提高劳动价格之前,必然首先刺激每个人的勤勉心。”(页33) • 【这是典型的凯恩斯范式——因此凯恩斯对此赞赏有加,强调均衡的过程,而不是均衡本身。】 • 4)自由贸易 • 正因为休谟和洛克对于货币理论上的区别,休谟
更意识到贸易中的互惠作用。 • 外贸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大量从事进出口的国家一定比自给自足的国家发达(页12)。 • 同时,经济战争的想法在休谟那里不存在。 • “只要国与国之间的公开往来得以保持,每个国家的本国工业就一定能从别国的改进中获得发展。”(页69) • “造化赋予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才能、气候和土壤,从而为各国的交流通商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只要各国始终保持勤劳和文明。”(页70)。 • 5)休谟的价值论似乎是不清楚的?“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要靠劳动来购买,人们的欲望则是劳动的唯一动机。”(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