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488 Views
主講人:楊世章. 現任:桃園縣立南崁國中補校訓導組長 中華民國游泳裁判教練協會裁判委員會總幹事 中 華民國游泳救生協會初級考試委員 / 審甄委員 中 華民國現代五項協會監事 / 國際裁判 中 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桃園縣分會教學組組員 桃園縣體育會游泳委員會裁判組組長 桃園縣水中救生運動委員會委員 蘆竹鄉體育會游泳委員會訓練組組長 經歷 :現代五項隊國家代表隊 桃園縣飛魚隊教練 (現為桃園縣飛鯨隊) 水上救生教練 游泳、現代五項國家级裁判
E N D
主講人:楊世章 現任:桃園縣立南崁國中補校訓導組長 中華民國游泳裁判教練協會裁判委員會總幹事 中華民國游泳救生協會初級考試委員/審甄委員 中華民國現代五項協會監事/國際裁判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桃園縣分會教學組組員 桃園縣體育會游泳委員會裁判組組長 桃園縣水中救生運動委員會委員 蘆竹鄉體育會游泳委員會訓練組組長 經歷 :現代五項隊國家代表隊 桃園縣飛魚隊教練(現為桃園縣飛鯨隊) 水上救生教練 游泳、現代五項國家级裁判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救生員班1727期總教練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救生員班1845期乙班及2289期副總教練 桃園縣94 、 95年度北區教師初級水上救生員班副總教練 桃園縣95至100年度蘆竹鄉中小學初級水上救生員班副總教練 桃園縣100-103年游泳池管理救生員訓練縣立班總教練
運動與營養 運動與營養為維持身體健康的二大要素,二者關係密切,缺一不可。均衡的飲食及適量補充保健食品,可維持良好的體適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如果再加以適當的運動,體適能就愈好,身體也愈健康。
運動與營養 營養素是指一些供給能量,構成機體組織及負責調節生理功能的物質。人體營養素有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等六大類。前三者的功能是供給熱能,後三者的功能在調節正常的生理機能。 運動員的食物需要量,受到體型、訓練量、年齡和比賽策略的影響。最重要的運動食物是「醣類」,而脂肪應用較少,則蛋白質依情況而定。攝食時間最好配合運動訓練的時間,一般上,大量進食後 3 至 4 小時,才可進行激烈訓練或比賽。
運動與營養 一個人的體力可以從他的最大耗氧量看出,「最大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的運動,能夠消耗的氧量越多, 表示他能夠產生熱量越大,體力當然愈好,當運動開始後, 一邊攝取氧氣,一邊體內會產 生能量,而肌肉收縮時所需要 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食物中的三大營養素,也就是蛋白質、脂肪和醣類(碳水化合物)。其中醣類(碳水化合物)是最有效率的氧化消耗的燃料。
運動員的能量來源 一、醣類(4大卡):63%總熱量。 二、蛋白質(4大卡):12%總熱量。 三、脂肪(9大卡):25%總熱量。 四、肌肉收縮的直接能量來源—ATP。
運動與醣類 一、分為單醣、雙醣、多醣,是人類最主要、直接能量來源。 二、肌肉收縮最直接使用,肌肉肝醣含量影響體能水準。 三、葡萄糖(單醣):適量補充可維持血糖、延緩疲勞發生時間及提高耐力。 四、果糖 (單醣):通常於運動後補充,可增加肝臟中肝醣的合成,且可使體力迅速恢復。 五、蔗糖(雙醣):可以維持運動中的血糖、提高耐力等,而且其效力與葡萄糖相同。另外,蔗糖也有促進醣類的氧化作用以產生運動時所需熱量的功能。
運動與蛋白質 一、功能: 1.可促進肌肉發達,建造肌肉組織。 2.紅血球血紅素的補充預防運動性貧血 3.血液酸性緩衝可增加體力與耐力。 二、雞精、胺基酸及高蛋白之主要成分均為胺基酸。 三、對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公克,一般認為選手每天最多攝取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
運動與脂肪 一、分類: 簡單脂質(脂肪酸)、負荷脂質(卵磷脂)、 衍生脂質(膽固醇)。 二、功能:能量來源、提供必須脂肪酸攜帶脂溶性維 生素、身體結構原料、絕緣作用、保護作用、美 味飽足。 三、運動越不激烈,脂質使用越多,是長時間持續運 動主要能量來源。 四、激烈運動(>80%HR)脂肪氧化會受阻礙。
運動與自由基 一、能量消耗過程會產生許多自由基。 二、自由基會造成細胞傷害,導致疲勞、表現不佳、運動傷害。 三、運動時因身體在大量運用氧氣會發生比平常多的單電子氧自由基。 四、年紀越高(40歲以上)因自由基修補系統已經功能下降, 會發生自由基傷害。
運動與礦物質 一、功能:形成堅硬組織、幫助肌肉神經活動、酵素催化劑、控制體內恆定狀態。 二、來源:乳製品、蛋類、蔬果、及相關食物(因不同成分而定)。 三、缺鈣:易抽筋、骨質疏鬆。 四、磷:與代謝及神經肌有關(耐力型、神經高度緊張項目。例如:體操、射擊)。 五、鈉:因運動流汗會損失(維持滲透壓、神經傳導)。 六、鐵:造血功能、運動型貧血。 七、鉀:因運動流汗會損失(調節心臟、糖類與蛋白質合成需要)。
規律運動的好處 ㄧ、可改善攝氧能力,增進細胞氧化功能,進而促進營養素的代謝。 二、可因改善攝氧能力,使細胞較不易缺氧,以致精神較飽滿,不易疲勞,注意力亦較能集中。 三、可增加心搏出量,減低安靜時的心跳速率,減輕心臟負擔,因而增進心肺功能,使人較鎮靜,較不敏感,也較易入睡。 四、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HDL),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LDL),故能降低動脈粥狀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之罹患率。
五、規律運動可降低交感神經對小動脈之刺激、因而可以減低壓力所造成的緊張情緒。規律運動亦可減少腎臟對鈉的再吸收率,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並使腦部毛細血管擴張,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功能。五、規律運動可降低交感神經對小動脈之刺激、因而可以減低壓力所造成的緊張情緒。規律運動亦可減少腎臟對鈉的再吸收率,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並使腦部毛細血管擴張,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功能。 六、可增加脂肪的代謝,延長肝醣耗盡的時間,使身體可從事較長時間的運動。並且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熱量消耗,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以及幫助減重。 七、可維持肌肉的質量、彈性和強度,維持骨質密度,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八、飯後約30分鐘,能夠散步或輕鬆活動身體,血糖值就會下降。反之,飯後再吃甜點或睡覺, 則會發胖。
肌肉內肝醣的恢復 一、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才能補充運動後肝醣的消耗;若 不攝取肌肉內僅能恢復一部份的量。 二、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完全恢復需要48小時。 三、肌肉肝醣在恢復期最初的10小時,最為快速。 四、正常飲食下,肌肉肝醣在24小時內完成恢復。 五、停止運動後開始之5小時內,肌肉肝醣之儲存速率最快速。
比賽期間飲食的控制 運動和營養的關係密切,對一般人來說,「均衡的營養」和「適度的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二大要素。對運動員而言,營養的調配對於維持健康及提高運動成績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良好的營養可以增進運動員的健康,提高運動成績,因此一位傑出的運動員除了靠後天的訓練和培育外,更需注重日常飲食與營養。除此之外,還必須注意賽前飲食的調配、競賽中飲料的補充及比賽後體能的恢復和營養素的補給,才能創造更傑出的佳績。
比賽前期的飲食策略-肝醣超補 一、目的:增加體內碳水化合物儲存量。 二、效果:增加肌中肝醣2.5倍。 三、策略: 消耗肝醣階段3天:運動消耗,低醣食物。 補充高醣階段3天:身體休息,高醣食物。 四、哪些食物比較好呢?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也叫作澱粉食物, 一般是較自然而未加精煉的食品。這些食物包括馬鈴薯、 全麥麵包、麵類、穀類食物、糙米、水果、豆類和蔬菜(根 莖類)等。它們含有纖維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素。 五、運動前飲食中應包括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B與E, 避免充氣之食物。 六、注意:平時需嘗試;但不可多次使用。
何謂肌肝醣增填法?有哪些方法? 一、利用攝食或攝食與運動配合,來提高肌肉中肝醣的含量,以增加肌作業能力。 二、方法: 1.單一攝食法--數天混合食物高醣休息3~4天。(75%) 2.運動與攝食法--運動高醣休息3~4天。(100%) 3.運動與2種攝食法--運動低醣運動3天高醣休息3天。(250%)
比賽期間飲食的控制 一、不同項目運動員的日常飲食 (ㄧ)肌肉型以及速度型運動員舉重、投擲、摔角及拳擊等運動員需要強健的肌肉,所以必須補充大量高品質的蛋白質,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補充 2 至 3 公克的蛋白質。 (二)耐力型運動員中、長距離長跑、400公尺以上的游泳以及各類球類運動的運動員需要持久的耐力,所以對於熱量的需求較高。這類運動員需要大量容易消化的醣類,每公斤體重每日醣類的需要量約為10 公克。
比賽前餐之飲食指南 一、重要性:對運動中供能較無幫助,具有預防飢餓、虛弱感及維持血糖值功能。 二、飲食時間:需讓比賽中胃與小腸不殘留食物。 三、食物的液體:保證適當的水分供給。 四、食物的溫和性:避免引起腸胃不舒服感。 五、食物的心理學:熟悉的,可口的。 六、賽前飲食應以「醣類」為主,尤其是比賽時間在30分鐘以上之項目。同時要避免「蛋白質食物,以免腸胃不適。(蛋白質為不好的能源,代謝產物為氨,會助長體內脫水、對散熱有不良影響。)
七、香蕉中富含鎂和鉀,可在長時間運動中釋放醣類,但須注意食量避免造成運動中的脹腹感。七、香蕉中富含鎂和鉀,可在長時間運動中釋放醣類,但須注意食量避免造成運動中的脹腹感。 八、若運動前1到1.5小時才進食,會造成接下來的訓練或比賽的第1個小時很難過。因為進食會使負責調節血糖的胰島素濃度飆升,造成血糖濃度下降。 九、長時間運動之前,建議吃低脂肪與低蛋白質的餐點,血糖指數較低的食物可以避免身體血糖飆高。
比賽中的飲食 一、流體食物或半流體食物為宜(容易吸收)。 二、碳水化合物或果汁為宜,也可加些許含鉀或 鈉的飲料(運動飲料)。 三、可攝取葡萄糖水,濃度要注意,每公升水不可超出50公克的糖。(因高濃度糖水會提高血液中胰島素,造成體內血糖降低) 四、少量多餐為宜,避免腸胃不舒服。 五、食物的溫度:常溫。 六、運動期間應攝取的卡路里量,算出每小時消耗的熱量,再將該數值減半。
賽後的飲食原則 一、比賽後 15 分鐘,可提供流質性高的醣類食物,以迅速補充血糖以及肌肉的肝醣。例如:含糖的電解質飲料或果汁飲料。 二、賽後 2 ~ 3 天仍應提供足夠的熱量,促進肌肉中肝醣的儲存、補充電解質以及酵素的濃度。 三、供應低脂肪飲食。
代謝症候群 是指血壓及血糖偏高、血脂異常等一群代謝危險因子群聚現象,為國人新興的健康議題。
代謝症候群如何判定 20歲以上民眾,如果符合下表所列危險因子的一項,稱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符合3、4、5項者,便是「代謝症候群患者了。
肥胖對健康的危害 ㄧ、心理負擔:社會壓力、抑鬱、焦慮、自卑情緒。 二、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 三、高血壓。 四、增加膽固醇和血脂肪的濃度。 五、糖尿病:為一般人的3倍。 六、心臟疾病。 七、減少壽命。
健康體位認知 一、何謂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kg(公斤) BMI= 身高㎡(公尺平方) 二、成人健康體位、挑戰1824。 三、依據肥胖定義, 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7為肥胖,24至27之間為過重。 四、腰臀比:當腰臀比超出0.95(男性)、0.85(女性,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 、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高血只正等慢性病。
在陸上訓練高溫、高溼度的情況下運動時,應該如何避免熱病(如熱中暑等)的發生?在陸上訓練高溫、高溼度的情況下運動時,應該如何避免熱病(如熱中暑等)的發生? 1.避免在太陽直晒下劇烈活動:訓練時間最好在清晨或下午。 2.隨時補充水分:水是汗的主要成分,排汗之意義在冷卻身體。 3.適時補充鹽分:若訓練時間超過1小時,可適量的補充鹽分(每升水不超過2公克鹽),以補體內鈉、鉀之流失。 4.服裝:以輕薄、透氣、寬鬆的衣服為主。
運動減重的優點 ㄧ、可以多消耗身體的能量。 二、對於肥胖或體能較差者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三、運動能將肥胖引起的危險因素減輕或控制。 四、運動有助於預防成年前脂肪細胞數的擴增,也可以促使成人脂肪細胞尺寸的縮小。 五、節食或限制飲食所導致的基礎代謝率下降會因為運動而改變(因上升而抵消)。 六、運動會減少淨體重的流失。 七、運動可以增強健康體適能。 八、運動能改變心理狀態。
理想減肥運動的原則與方法 ㄧ、盡量選擇全身性的運動。 二、選擇可以自我調整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運動。 三、切勿憑感覺推論身體運動所消耗的能量。 四、考慮減肥效果的運動,持續時間比運動強度更重要。 五、運動減肥的效果是可以分次累積的。
美國運動醫學會對理想減重計畫之建議 ㄧ、不能過度限制能量攝取:成年人每日能量攝取不得低於1200大卡(基礎代謝需求)。 二、提供的食物要讓減肥者接受。 三、攝取的能量要低於所消耗的能量。 四、配合行為改變法辨認和去除導致肥胖的不良飲食習慣。 五、從事耐力性的活動。 六、提供飲食和訓練計畫。
減重者在運動時應注意之事項 ㄧ、對熱的忍受性:運動強度不宜過高、注意散熱、增加休息頻率、多喝水。 (脫水超過體重之20%,心跳和體溫會有升高的趨勢,運動表現會降低。) 二、呼吸方面的問題:肥胖者運動時容易有呼吸困難及呼吸急促的現象。 三、活動範圍的限制:要配合肥胖者的可活動範圍。 四、骨骼和關節的問題:注意配備、環境、運動強度、運動形態和項目的選擇。 五、局部肌肉的脆弱問題:肌肉力量的漸進增強。 六、平衡感的問題:肥胖者容易因為心理對平衡感的焦慮及移動困難的因素而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