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06 Views
07. 無線隨意網路 路由協定. 無線隨意網路 無線隨意網路特性 主動式路由策略 回應式路由策略 位置輔助路由策略. PART III. 7.1 無線隨意網路 . 無線隨意網路( Wireless ad hoc network )為一種特殊的網路,該網路隨時隨地都可建立,並能對某一特定應用提供服務。 無線隨意網路是基於 IEEE 802.11 標準中的獨立型基本服務組合( Independent BSS, IBSS )來運作,在 IBSS 服務組合中,工作站能彼此為直接通訊,無須透過基地台協助。.
E N D
07 無線隨意網路路由協定 無線隨意網路 無線隨意網路特性 主動式路由策略 回應式路由策略 位置輔助路由策略 PART III
7.1 無線隨意網路 • 無線隨意網路(Wireless ad hoc network)為一種特殊的網路,該網路隨時隨地都可建立,並能對某一特定應用提供服務。 • 無線隨意網路是基於 IEEE 802.11 標準中的獨立型基本服務組合(Independent BSS, IBSS)來運作,在 IBSS 服務組合中,工作站能彼此為直接通訊,無須透過基地台協助。
7.2 無線隨意網路特性 • 移動性(Mobility):無線隨意網路中每個節點能隨時移動。 • 多點跳躍(Multihop):在隨意網路中,封包從來源端(Source)送到目的地(Destination)的路徑中需要一個或以上的中繼節點,來做轉送的動作。 • 自我組態(Self-organization):無線隨意網路中每個節點都必須能自動決定自己的系統與網路參數,包括 IP 地址、路由表格(Routing table)、相對或絶對位置、無線電發射功率或電源管理參數等。 • 可延伸性(Scalability):有基礎建設的無線網路能簡單的靠階層式(Hierarchical)佈建方式來解決延伸性的問題,但無線隨意網路卻缺乏基礎建設且具高移動性,故其通訊協定必須把可延伸性列入設計考量。 • 安全性(Security):由於無線網路具公開廣播的性質,容易受到不法的竊聽,也容易遭受惡性的堵塞(Jam)與欺騙(Spoof),故此,無線隨意網路也必須考量安全性問題。
7.3 主動式路由策略 • 主動式路由(Proactive routing,或稱 Table-driven routing)策略會預先為網路中任兩個節點建立路由資訊,不管該兩節點是否真正有封包傳送。
7.3 主動式路由策略 • 7.3.1 距離向量路由協定 • Destina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DSDV)是無線隨意網路中最早被提出來的路由協定之一。其目的是要簡化網際網路中的 RIP 路由協定,並能保證不會有迴圈產生。 • 運行 DSDV 的每個節點,除了為自己的紀錄一個遞增的序列編號外,還會為網路中每個已知的節點紀錄其目的地序列編號(Destination sequence number)。鄰居彼此的交換的路由更新中,除了含有距離向量外,都附帶相對的目的地序列編號,利用這個序列編號,便能確定該距離資訊是否為最新的,較大的目的地序列編號代表較新的。故此,越接近目的地的節點其序列編號會越大,這樣便能避免路由迴圈的出現。 • DSDV 的路由更新封包分為累加式路由更新(Incremental routing update)和完整式路由更新(Full routing update)。完整式更新為每隔一固定時間便執行一次,此更新需要將自己的全部的路由表格資訊廣播出去;如果只有少量的路徑資訊有變動,則把相對於最近一次完整式更新的差異部分,以長度較小之封包作累加式更新。
7.3 主動式路由策略 • 7.3.1 距離向量路由協定
7.3 主動式路由策略 • 7.3.2 鏈結狀態路由協定 • 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OLSR)(見參考文獻 [Clausen et al, 2003])為傳統式鏈結狀態路由協定(如 OSPF)的最佳化版本。它使用了多重傳遞點(Multipoint relay, MPR)的概念,來減少鏈結狀態更新在網路中散播的數量。 • MPR 在一個網路中,每個節點在它的 1-hop 鄰居中挑選一個子集合,該子集合中的節點,所挑選之 MPR 節點,使得這些 MPR節點必須要能夠完全覆蓋全部的 2-hop 鄰居。故此,要一個節點要廣播封包,只需要它的 MPR 節點作轉送,接著這些 MPR 的 MPR 節點再作轉送,以此類推,以此來減少廣播的負擔。 • OLSR 只允許被選為 MPR 的節點產生鏈結狀態更新封包。
7.3 主動式路由策略 • 7.3.2 鏈結狀態路由協定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在回應式路由策略中,每個節點只尋找和維護「有需要」的路由。 • 7.4.1 回應式路由協定 • 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使用來源路由(Source routing)作為其基本路由策略,來源路由的基本精神為:(1) 每個封包的完整路由方法在來源地便已經決定好,並存放在該節點的路由緩衝(Route cache)中,(2) 路由路徑資訊附在資料封包的表頭(Header)中,中繼節點按照該資訊,一站一站地送往目的地。 • 當一節點打算送出一封包,而其路由表格中並沒有該目的地的資訊時,該節點便會啟動路由探索(Route discovery)程序找尋路由路徑到目的地。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7.4.1 回應式路由協定 • DSR 使用來源路由和路由緩衝策略能有下列的優點。第一,它無需其他特殊的機制,便能避免路由迴圈的產生;第二,因 RREQ 和 RREP 皆使用來源路由來傳送,故除了來源和目的地外,中間的所有節點皆能得知整條路徑的路由,順便記錄到它們的路由緩衝中;第三,藉由竊聽附近經過封包的表頭資訊,不需額外的負擔便能取得更多和更新的路由資訊;第四,來源地可收集多條到達目的地的路徑,萬一原本路徑失敗時,也能快速地使用其他路徑取代,無需重新啟動路由探索,但路由緩衝卻有可能造成路由資訊過期的現象,使用不新鮮的路由會造成網路頻寬的浪費甚至封包被丟棄的情況。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7.4.1 回應式路由協定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7.4.1 回應式路由協定 •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AODV)使用類似於 DSR 的路由探索程序來找尋路徑,但卻採用完全不一樣的機制來維護路由資訊。AODV 沿用傳統的路由表格,即一個目的地一個欄位,記錄其該送往的下一節點。AODV完全依賴路由表格把封包送往目的地,而 RREP 送回來源地則是靠著之前收到 RREQ 時所建立的反向路徑(Reverse path)資訊,該資訊同樣存放於路由表格中。 • Temporally Ordered Routing Algorithm(TORA)。TORA 的路由探索程序能計算出多條無迴圈的路徑通往目的地,構成一以目的地導向之有向無迴圈圖(Destination-oriented 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 • 無線隨意網路可視為一無向圖(Undirected graph),而 TORA 則把每個邊視為有方向的。對某一目的地而言,每個節點會記錄其到該目的地的距離,或稱作高度值,把封包送往目的地即緣著其高度逐漸向較小的地方送。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7.4.2 主動式與回應式路由之比較 • 回應式路由能適應不同的流量密度,主動式路由則不受流量密度所影響。流量密度較低時,回應式路由表格現較主動式路由好,因主動式路由浪費很多不必要的花費在不需要的路由上。 • 當在高流量密度時,主動式路由能保持一直找出最佳路徑。回應式路由這個缺點在低移動性環境會較惡劣,因為其路徑只要沒有失敗就一直沿用,導致其次佳路徑的使用時間較長。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7.4.3 混合式路由 • Zone Routing Protocol(ZRP)為一混合式路由協定,同時具有主動式和回應反兩種路由的功能。ZRP 對每個節點定義一個 Zone,即鄰近該節點 hop 數為 Zone 半徑範圍內的所有節點,而剛好距離為 Zone 半徑上的節點被稱為邊緣節點(Border node)。 • ZRP 在 Zone 內執行鏈結狀態的主動式路由,當要送封包往 Zone 外的節點時,則要執行回應式路由的路由探索程序。
7.4 回應式路由策略 • 7.4.3 混合式路由
7.5 位置輔助路由策略 • 位置輔助路由(Location-based routing)策略假設每個節點都能得知其自己的位置,像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或他間接的定位方法。另外,每個節點通過跟其鄰居交換封包便能得知鄰居的地理位置。 • Location-Aided Routing(LAR)假設每個節點皆知道自己的位置,但無需任何位置諮詢服務來查詢其他節點的位置,目的地的位置是預先靠著路由探索程序作區域性的廣播而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