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45 Views
会计基础课件(一) 项目一 初步认识会计. 项目一 初步认识会计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会计的本质和职能; 2. 能熟练区分各项会计要素,并掌握各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能掌握会计等式,并理解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会计等式; 4. 能初步认识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任务一 会计的本质与职能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 命名的起源:
E N D
项目一 初步认识会计 学习目标:1. 能正确理解会计的本质和职能;2. 能熟练区分各项会计要素,并掌握各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3. 能掌握会计等式,并理解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会计等式;4. 能初步认识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任务一 会计的本质与职能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 命名的起源: “会计”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周礼》中。根据考证,在此之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共五千多字,均未发现此字样。据史籍记载,我国西周王朝已设立了“司会”这一专职官吏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百物财用”。《周礼·天官》中记载:“司会主天下之大计,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对“会计”一词的含义,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即:会计既要进行个别核算,又要把个别核算加以集合,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核算。
(二)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原始社会,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部落首领的头脑记忆即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 “结绳记事”、“刻竹作书” 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但它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带工作。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由“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记账、算账等管理活动。
我国唐代出现 “账簿” 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 “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新收= 开除+ 实在。明清两代以货币为会计记录的统一量度,并设计了 “龙门账” 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 指收入,“ 缴” 指支出,“存”指资产,“该” 指负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
(三)西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国外,会计的萌芽产生的也很早。如古埃及法老设有专职 “录事”,管理宫廷的税赋收入和官吏俸禄、军饷等各项支出。古巴比伦在瓦片上作商业交易的记录。但作为记账方法,在十三世纪以后才出现。在欧洲,十三世纪初期,地中海沿岸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意大利 的佛罗伦萨出现高利贷者。他们从官吏、富商手中将闲散钱财聚集起来,放给手工业者。用 “借” 和 “贷” 分别反映其业务。这是借贷记账法的萌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 Pacioli)在《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的“簿记论”一章中,系统地总结了借贷记账法。
二、会计的概念和特点:(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手段,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核算和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二、会计的概念和特点:(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手段,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核算和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对会计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的基本特点;2. 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的基本手段;3. 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是会计的基本要求;4.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5. 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成果是会计的基本内容;6.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特点 1.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反映; 2. 会计以凭证为主要依据运用一整套专门的方法; 3. 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会计的本质:会计的本质是管理,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 1. 会计是管理生产经营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 2. 会计既为管理提供信息,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 3. 会计方法的变革和发展实际上是出于管理的要求。
四、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本身应当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 会计除了核算、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其他职能。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成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计算,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报送各方,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的规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控制和指导,使企业沿正确方向发展。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相互依存,密切结合。在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监督,在监督的指导下进行核算。只有正确的核算,监督才有可靠的数据资料;没有严格的监督,难以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
(二)会计的其他职能 1. 预测职能。是指运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利用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料,找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并以此为依据,对经济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或状况进行估计或测算。预测可以为决策提供数据资料。 2. 决策职能。是指在预测的基础上,利用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料,对未来经济活动可能采取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权衡利弊得失,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 控制职能。是指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通过组织、指挥、协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使之按照预定的轨道有序地进行。 4. 分析职能。是指以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资料为依据,结合计划、统计等其他资料,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结果、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挖掘潜力,改进工作。
五、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人员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会计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会计的根本目标 会计的根本目标即总目标: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即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的具体目标 会计的具体目标或直接目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六、会计核算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二)复式记账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四)登记账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会计报表
任务二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耗费和收回,资金的取得、周转、分配和积累的过程。
(一)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资金随着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的反复进行,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形态、生产形态、成品形态,最后又恢复到货币形态,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叫资金循环,反复的资金循环叫资金周转。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随着购进和销售过程的反复进行,从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再由商品形态回复到货币形态,这一运动过程叫资金循环,反复的资金循环叫资金周转。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资金,或者全部由财政预算拨款(全额拨款),或者部分由财政预算拨款,部分由其他方面的收入解决(差额拨款),还有的自收自支。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是支出的来源;资金支出后,运动就结束,不会产生回流。这种直线运动,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特点。(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资金,或者全部由财政预算拨款(全额拨款),或者部分由财政预算拨款,部分由其他方面的收入解决(差额拨款),还有的自收自支。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是支出的来源;资金支出后,运动就结束,不会产生回流。这种直线运动,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特点。
二、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 资产的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 (2)资产是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 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2) 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之外的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1. 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 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1) 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包括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收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2) 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 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 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如长期借 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者分配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可以参与利润的分配。
2.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1) 实收资本(股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规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资本方面的公共积累。它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3)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它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等。(4) 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利润。它的数额等于本年利润减去利润分配。
(四)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1. 收入的特征: (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如罚款收入等。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3)收入的取得必定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它表现为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2. 收入的分类: (1) 按照收入的性质分类: • ① 销售商品收入 • ② 提供劳务收入 • ③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2) 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分类 • ① 主营业务收入 • ② 其他业务收入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1. 费用的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办公费与对外捐赠。 (2)费用是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广告费与派发现金股利。
2. 费用的分类: 工业企业的费用由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构成。(1) 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它构成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2)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生产成本,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
(六)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分。
1.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
2.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3. 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三、会计等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企业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产。这些资产都有一定的资金来源,都是投资人或债权人提供的,所以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都有要求权。这种要求权称为权益。如:200万资产= 200万权益(120万投资+ 80万负债)
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经济资源)的两个侧面,有一定量的资产,就必定有其相应的资金来源;反之,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也必然表现为等量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和权益相互依存,金额相等。这种客观存在的、必然相等的关系,称为会计等式。用公式表示为:资产 = 权益 由于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上式可具体表示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企业的资产投入营运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进行,企业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企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称为利润,反之,差额为亏损。公式表示为:收入 – 费用 = 利润
(三)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并因此而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另一方面,企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并因此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所以,在会计期间内,未结账之前,会计的基本等式会转化为下面的形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四、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会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这是因为,企业的经济业务不外以下四种类型: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相等的金额,双方金额仍相等。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相等的金额,双方金额仍相等。 【例1】从A单位购进甲材料10 000元,已入库,货款未付。 【例2】接受投资者B单位投资500 000元,存入银行。
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相等的金额,双方金额仍相等。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相等的金额,双方金额仍相等。 【例3】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A单位材料款10 000元。 【例4】经批准,以银行存款退还投资者C单位投资200 000元。
3.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总金额不变。3.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总金额不变。 【例5】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备用。 【例6】收回甲企业前欠货款50 000元,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