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热烈祝贺南京农业大学建校 110 周年暨工学院建立 60 周年 把握机遇 , 引领农业工程学科 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 汪懋华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

热烈祝贺南京农业大学建校 110 周年暨工学院建立 60 周年 把握机遇 , 引领农业工程学科 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 汪懋华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 院士 2012-10-21. 一 . 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 —“ 转型、创新与发展. 1.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十七届五中全会) 以 科学发展 为 主题 ,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 主线。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热烈祝贺南京农业大学建校 110 周年暨工学院建立 60 周年 把握机遇 , 引领农业工程学科 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 汪懋华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热烈祝贺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暨工学院建立60周年热烈祝贺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暨工学院建立60周年 把握机遇,引领农业工程学科 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 汪懋华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 院士 2012-10-21

  2. 一. 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 —“转型、创新与发展 • 1.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七届五中全会)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 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 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 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 业 综合生产能力。 •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 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 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 信息化。

  3. 2.胡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报告 • 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向创新驱动的轨道。 •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 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前瞻新科技革命方向,善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中提炼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引导我国科技工作提升创新起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前沿方向。

  4. 2012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7日北京) • 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 代,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 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 惠民生、促和谐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 国家创新体系。 • 坚持 “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政 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协调、遵循规律;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原则.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以企 业为主导,即“产”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问题。

  5. 4.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发〔2012〕28号)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 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6. 5.转型创新,以绿色科技引领的 “第三次工 业革命” • 先进制造– 数字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制 造、绿色 制造、减少劳动成本、贴近消费者 与消费市场的先进制 造业; • 绿色能源与分布式能源互联网 • 新材料、微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和微纳米材料 加工和应用技术。

  7. 6.2012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 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本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 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 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强生产,保供给任务依然重大。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扩大粮食面积已不现实,扩大化肥农药提高单产困难,只能靠科技提高“三率”。

  8. 7.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逐步突破了种植业、养殖业传统边界,延伸到市场终端,产业链逐步形成 • 机械化农业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 2011:农业机械化水平54.8 %,科技进步贡献率52.5% • 农业的全球化 2011年,进出口额1540亿 USD,位居英、德后第三。 • 经营主体的法人化: 涉农企业日益增长,2011末,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2.11万家,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16.4%。企业将逐步成为农产品、食品的市场主体。 • 适应全球化气候变化的行动成为共识 防灾减灾、综合风险控制、节能减排,生物质利用与清洁能源重视

  9. 二、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 • 1.学科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 • 下一个20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大幅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中等偏上收入国 向高收入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 供给,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扩大内 需,引导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 以发展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 进。至2030年,我国还将有近2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增长 潜力,农村人口不断向 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 城镇集聚,将极大提升中国国内农村消费需求和经济内 生增长活力.加快国家向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过渡进程。 农业劳动将大量为机械动力代替,集约化、标准化、设 施化、精细化、智能化将逐步在农业“种、养、加”, “产、供、销”领域推广应用。

  10. 新型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装备 水平,用工业化思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 设。实现“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装备 水平,用工业化思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 设。实现“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发展战略。 • 农业资源、环境紧约束,将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严峻 挑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将更紧密地与农业生物、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家携手协作,大力推进农业工 程与农艺和农业经营管理科技的深度融合,改变农业产 业发展方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经营,“农、工、 管”三管齐下,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提升可持续发 展能力。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 • 展望2020年和2030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实现由 目前54.8%分别提升至73 %和 83 %的目标。农业 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与科技 创新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模式将成为提升物质装备和改变发展方式的优先战略。

  11. 农业功能显著拓展,设施农业、健康养殖、优质果树蔬 菜产业快速发展,将适应居民食物结构和食物供给安全 和品质安全保障日益增长的要求,现代工业装备与信息 科技将为此提供的有力支撑。农业功能显著拓展,设施农业、健康养殖、优质果树蔬 菜产业快速发展,将适应居民食物结构和食物供给安全 和品质安全保障日益增长的要求,现代工业装备与信息 科技将为此提供的有力支撑。 • 信息技术走过了“专家利用–早期流行–公众认识”发展 阶段和进入到“惠及百姓、全民普及”的新阶段。加快推 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将通过实现国家“两化深度融 合”,“三网合一”战略。至 2020年,为迈向信息社会奠 定基础。至2030年,信息化将建设起 ICT 无处不在的信 息泛在社会。物联网农业领域应用发展将开拓信息新兴 产业服务“三农”的广阔市场。 • 农业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将成为今后20年世界众多国家 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重大战略。农业工程科技将为实现 生物质资源化与高效利用研究及其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

  12. 2. 围绕 7 个重点领域凝练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 2).农业水土工程 3).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4).农业电子与信息工程 5).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工程 6).农产品加工与产品品质安全工程 7).农业生物系统工程。

  13. 1).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 • 围绕“良田、良种、良法”实践和农业产业链全程机械化发展战略目标,突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瓶颈性科学技术难题; • 着力加强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 推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实践; • 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升级,着力提高中、高端产品研发自主创新能力; •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细化、设施化、标准化要求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研究; • 开拓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业机械装备及机械化作业工艺。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1998 (30.4%) - 2000 (32.3%) :↑ 0.95%/年 • 2000 (32.3%) - 2005 (35.9%) :↑0.78%/年 • 2005 (35.9%) - 2010 (52.3%) :↑3.28%/年 • 2010 (52.3%) - 2011 (54.8%) :↑2.5 %/年 • 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趋势: 2000 - 2005年均增长3165 万 kWh 2005 - 2006↑4124 万kWh;2006 -2007↑4068万kWh; 2007 - 2008↑5601 万kWh;2008 -2009↑5279万kWh; 2009 - 2010↑5284 万kWh;2010-2011↑4900万kwh • 2010农机总动力:柴油机 80.4%;电动机:16.7 %

  15. 农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 “农机与农艺融合”问题; • “良田、良种、良法”三结合问题; •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的发展方式与结构性问题; • 农机化“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应用”开发问题; • 农业产业链全程机械化问题; • 现代农业装备工业发展问题; • 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创新驱动发展问题; • 农机化发展的系统分析问题。

  16. 作物增产,从土抓起 • 农用土地管理:数量质量并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 升地力等级,水土环境监测、潜在耕地资源技术装备开发; • 盐碱地开发利用技术装备:资源开发暗管改碱,规模 化中低产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装备; • 土壤: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培肥地力、节水节能耕作技 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标准化; 基于信息和知识管好农田的现代装备技术; • 田间作业管理过程机械化:除草、喷药、追肥; • 作物生产机械装备瓶颈性技术突破:油菜、棉花采 收、栽植机械,特种经济作物机械,烟草机械化装备。

  17. 2).农业水土工程 • 农田土地整治、土壤改良与提升地力的关键工程技术 • 潜在耕地资源开发、高效利用与环境保育关键技术; • 变化环境下多尺度农业水循环过程响应与调控关键技 术; • 农田洪涝干旱成灾机理与应急治灾对策响应技术; • 中尺度农业水土环境要素监测与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 •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农村饮水安全与应急供水保障体系研究。

  18. 3).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 设施种植业向封闭式栽培系统过渡,发展优化结构设计、基于地方生物质为主的基质产业化生产技术 • 实现既适于作物生长又可抑制病虫害泛滥的小气候环境综合调控,服务于设施环境的物联网控制技术 • 实施集约化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和动物福利区域化规划、工程设施支撑技术,促进环境友好型低碳畜牧业发展; • 畜牧业废弃物高效采集、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 设施水产水质污染控制,促进设施水产向“良水、良种、良法”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科技技术。

  19. 4).农业信息与电气工程 •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 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在农业资 源、环境、生产、产品质量安全、装备智能化等 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 • 加快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重点在提高农业生 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方面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 大力发展基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现代农业的精细农 作、精细养殖、精细园艺、精细经营技术体系, 因地制宜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 发展智能电网在农村电力网技术进步中的应用和 农村节电技术和电力新能源分布式利用技术。

  20. 5).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工程 •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关键科学技术与装备,突破秸秆收集处理新型机械装备、固化成型、气化(沼气、制氢)关键技术,实现低成本和产业化利用目标。 •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关键科学技术与装备,缓解养殖业畜禽粪便的环境负担与研究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 • 能源作物生产和加工关键科学技术与装备,包括生物柴油资源开发和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微藻工厂化生产和生物燃料分布式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 • 生物质材料生产科学技术与设备。主要研究淀粉与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质材料生产关键工艺、技术与设备。

  21. 6).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品安全保障工程 • 主要农产品工业化生产关键工艺、标准化及装备产业化技术研究。 • 中小城镇与农产品产地加工与贮藏关键工艺及装备技术研究。 • 农产品加工过程品质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研究。 • 中小城镇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现代化、保障环境安全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 农产品流通和产销对接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工程科技支撑研究。 7).农业生物系统工程

  22. 三. 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化 、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1.信息科学技术将向普适化、低成本、智能化、个 性化方向快速发展 • 移动宽带互联将成为下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宽带 化、移动化、媒体化、多功能化引领信息泛在社会发展 • IPv6应用发展指日可待,物联网、传感网发展将建立起 网络体系无处不在,人-机-物互联的三元信息世界。 • 软件将从产品向服务转型,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平 台、服务平台、软件协同等组成现代信息服务平台,提 供开放的定制、租用服务。 • 未来网络发展将支持建立起几乎是“零时间,零价格,无限 宽频 ” 的信息世界。100 G 骨干网络传输技术已经面世

  23. 2.加快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2.0 网络化 信息化3.0 智能化 信息化1.0 数字化 • 信息化的发展是从数字化开始,向着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具有明 显的阶段性特征。

  24. 信息化1.0:数字化 • 当代的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数字化的革命。信息化的进程是从数字化开始的。 • “信息化1.0”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最初是数据、文字数字化,而后发展到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 数字化,或计算机化,对人类的主要贡献体现在经济和管理领域,即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业务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有了极大的改善。 • 数字化的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许多种类的物理世界的信息,如人类的嗅觉和味觉信息,还没有完全找到数字化的方法,数字化还将继续发展是没有疑义的。

  25. 信息化2.0:网络化 • “信息化2.0”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数字化发展为前提。没有数字化的网络不能算是信息时代或信息化意义上的网络。 •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互联网在全球蓬勃发展,才真正开启了一个以网络化为特征的新时代。 • 网络化将数字化的威力近乎无限的放大;网络化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来临。 • 信息化2.0也远没有结束:由局域走向广域、全球甚至外层空间;由固定走向移动,走向泛在;由人与人的联网走向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网;由Kbps级的网络带宽走向Mbps级、Gbps级等等,使信息的传递更快、容量更大、质量更高,也还远远没有走到需求的尽头。

  26. 信息化3.0:智能化 • “信息化3.0”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是继数字化、网络化之后,人们对于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潜能的高层次应用的追求,也是信息化继续向高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智能化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更为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有可能跨越整个21世纪。 • 人们已经开发了许多的信息系统。但是,只有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检索和利用,这些系统还不能算是智慧的或智能化的系统,只能说是实现了数字化。这些系统的联网应用,也不能算是智慧的或智能化的系统,只能说是实现了网络化。 - 周宏仁 -

  27. 可视化 1 泛在化 2 智能化 3 • 信息化继续向高端发展,其主要特征: • 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智能物理系统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全球广为传播,充分反映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正在向高端发展。

  28. 3. 2012.6-28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信 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 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经济发展信息 化水平 • 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 •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信息强农惠农 • 健全安全防护和管理,保障重点领域信息安全 • 加快能力建设,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

  29. 4. 未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聚焦的六大任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主要涵盖: 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 六大任务: • 构建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 • 实现信息器件和系统的变革性升级换代; • 发展数据知识化产业:基于数据和知识的产业; • 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低成本信息化; • 发展新的信息科学和以信息为纽带的交叉学科; • 构建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体系。

  30. 以“服务三农、创新发展、应用驱动、引领未来”为宗旨,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以“服务三农、创新发展、应用驱动、引领未来”为宗旨,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 推进农业信息化,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 推进农村信息化,要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构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服务为宗旨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6.加快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31.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 1).农业资源、环境与农情信息获取技术 • 农业资源环境及土壤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 动物疫情信息获取技术 •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及预警技术 • 农产品营养品质检测技术 • 土壤重金属污染实时监测技术 2).农业过程管理与智能决策支持技术 • 农业过程云服务技术 • 农业过程多元信息融合技术 • 移动计算 • 多尺度/多参数农情动态实时监测技术

  32. 3)精细作业与智能装备技术 • 农田作业机械智能复合导航系统 • 精细作业过程感知与自动化控制技术 • 智能变量施肥机 • 化学农药减量使用喷洒机 • 精细农业技术应用的规范化接口标准化技术 4) 农、资产品品质全程信息化监控技术 • 便携式农、兽、渔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和盐碱地 检测设备以及农业减排检测系统 • 农产品储运过程环境与产品品质实时监测技术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 实时在线采集与监控技术。

  33.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 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前沿技术 • 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移动宽带入技术 • 星-机-地立体农村信息获取技术 • 大比例尺农村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技术 2)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 农村多源异构信息资源融合技术 • 农村普适应用智能信息搜索技术 • 农村劳动力技能虚拟培训关键技术 3)多元化、普适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支撑技术 • 农村信息服务低成本移动便携装备技术 • 云计算与云服务关键技术 • 农产品市场信息快速采集与分析预警技术 • 农村信息采集和服务的标准规范

  34. 四. 物联网农业应用的科学发展 •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的挑战, 预示 着一 场新的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 词. 被美国列为振兴经济两大工具之一;被欧盟定位成使欧 洲领先全球的基础战略,被中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 点.业界认为是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的又一次信息化浪潮. •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2009.11.03) “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 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 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 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35. 2.物联网农业领域应用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 三大基本组成部分: • Instrumented, Interconnected,Intelligent • Sensors Network Smart Tech. • 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 应用驱动-面向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研究不同 的应用组装与服务模式, 推动产业化应用 • Demand – oriented investigation • 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创新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系统集成、现代服务业发展) • 跨学科协同创新 • 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36. 农业应用发展优先领域 • 资源–农地整治重大工程监管;基本农田数量、等级、 利用效率、环境质量网络化管理;农用水资源管理.. • 环境–农田土壤、地表与地下 水环境、光热、小气候… • 生产– 设施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管理信息系统… 养殖生产:个性化生理、健康、喂养监测管理… 作物生产:土壤理化参数、水、肥、保、苗… • 农产品与食品 –产地环境、产品储存、物流、营销… • 农业装备 –装备智能化、服务作业调度、工况监控、远 程诊断服务…

  37. 北屋面 南屋面 北墙 N S 外保温覆盖 E 南屋面 W 日光温室的建筑构造和特点 日光温室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一种主流园艺设施 面积占园艺设施总面积近四分之一

  38. 土墙日光温室

  39. 日光温室群物联网的初期应用

  40. 发展基于信息和智慧 管理好复杂的农业产业系统,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物联网农业应用提出迫切 需求

  41. 发展的战略思路 • 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 • 从集成已有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多年来积累的无 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成果着手; 技术研究方面:农用感知产品开发及其标准化 产业培育方面:自主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创新主体方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技 术联盟,协力提升创新攻关能力. • 开展面向农业产业应用的示范试验研究,构建产 业化推广应用模式。

  42. 农业物联网需要突破的技术和产业 • 坚持以感知为主线,着力突破一批适用于农田土壤、水质 关键理化参数、病虫草害、高危细菌与动物病毒、农产品 品质安全监控的低成本、快速检测、和适于广域空间部署 的传感器与产业化技术。大力培育适于纳入网络信息传输 的农用传感器集成节点,仪器仪表和过程控制装备新技术 产品,引领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相关产业技术与应用服务 市场发展。 • 大力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应用研究,突破适于农业动 态多变环境使用的网络信息传输多跳自组织、信息可靠传 输、微功耗与节能设计等关键技术、节点模块与自主软件 产品开发,发展基于3G和TD-LTE软件的无线宽带互联 与农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大力推进国产化产品示范 推广应用,培育我国相关新兴产业发展。

  43. 培育相关新兴产业 • 多学科、跨部门创新团队协力攻关推动解决一批瓶颈 性科学技术问题,着力推进高新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 • 以产学研技术联盟为主体,大力培育农用传感器、自动 化技术与设备、精细农业作业机具等战略产业的发展, 完善农业物联网核心产业技术链。 • 以物联网发展相关信息技术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农业 应用软件、农业信息服务等物联网关联产业的发展,完 善农业物联网集成产业技术链。 •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物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 为主体,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相关行业应用发展,完善农 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 • 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研究,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 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44. 3. 创新驱动,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与培育物 联网农业应用市场的发展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紧紧围绕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抓住 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尽快走向创新驱动的轨道。 •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 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既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主攻方 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5. 五. 转变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方式 • 推进提高农业工程科研、教育领衔专家对国家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科学认识。 • 紧紧围绕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前瞻新科技革命方向,善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中提炼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引导我国科技工作提升创新起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前沿方向 • 倡导洞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对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转变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思路,代之于问题导向,探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46. 着力研究面向农业重大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展产学研密切结合,着力解决科技研究与成 果产业化“两张皮”问题。着力研究面向农业重大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展产学研密切结合,着力解决科技研究与成 果产业化“两张皮”问题。 • 通过跨学科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谋划科学 与社会的协同互动 • 创新活动的过程已不是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本 身,需要从经济、科技和社会三个方面来综合 考虑。 • 积极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 沿,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开放思维、交叉协 作,推动协同创新。发挥农业工程师作为搭架 工程科技与产业技术进步间的桥梁工程师作用

  47. 结束语 “农业工程学科要着眼于满足2020、2003年分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围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和食物安全、对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食物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研究,提出农业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工程科技支撑能力的新思路,针对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工程科技瓶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农业工程科技与农村农业发展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中国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48. 欢迎指正!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