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1.01k Views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各亚型之间的临床表现,红细胞形态分子病理学等都有区别,但共同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椭圆形、卵圆形或棒状红细胞,其中以椭圆形红细胞为主,一般可高达 50 %~ 90 %,国内学者提出超过 25 %就有诊断意义。 HE 有家族遗传史,大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为杂合子,少数严重溶血者为纯合子。. 临床表现和分型. HE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分型亦颇复杂,一般按临床分型可分为:
E N D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各亚型之间的临床表现,红细胞形态分子病理学等都有区别,但共同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椭圆形、卵圆形或棒状红细胞,其中以椭圆形红细胞为主,一般可高达50%~90%,国内学者提出超过25%就有诊断意义。HE有家族遗传史,大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为杂合子,少数严重溶血者为纯合子。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各亚型之间的临床表现,红细胞形态分子病理学等都有区别,但共同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椭圆形、卵圆形或棒状红细胞,其中以椭圆形红细胞为主,一般可高达50%~90%,国内学者提出超过25%就有诊断意义。HE有家族遗传史,大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为杂合子,少数严重溶血者为纯合子。
临床表现和分型 HE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分型亦颇复杂,一般按临床分型可分为: 隐 匿 性:无症状,无明显溶血证据,为杂合子 溶 血代偿 型:有慢性溶血,但红细胞生成良好,无 贫血,脾可轻度肿大 溶血性贫血型:有轻~中度贫血,间歇性黄疸和轻至 中度脾肿大,且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 发生胆石症和再生障碍或溶血危象。 国外报道隐匿型占85%,余两型则在15%以内。
HE又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轻度溶血型可溶血及轻度贫血 偶发溶血型只有在感染、妊娠时溶血加重, 出现贫血 严重溶血型为良性HE的纯合子,出生后即 出现溶血,红细胞形态显著异 常,可见多数红细胞碎片 婴儿期溶血型婴儿期有中重度贫血,1岁后改 善或消失 热敏感性异形红细胞对热敏感,遇热后易形成碎片。杂 红细胞增多症合子溶血轻,纯合子有严重溶血,是常染 (HPP) 色体隐性遗传,多见于黑人。
实验室检查 1.轻重不等的溶血性贫血的外周血和骨髓象改变,隐匿型可完全正常。 2.典型表现为外周血涂片可见多数椭圆形红细胞,呈椭圆、棒状或卵圆形多种形态,占红细胞的25%以上。可伴有少数异形红细胞或球形红细胞。 3.少数兼有球形特征的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渗透脆性试验和自身溶血试验增高。 4.膜电泳检查有助于确定膜分子病变。
鉴别诊断 1.不少贫血也可见到椭圆形红细胞,但数量不多,但同时有显著的各类异形红细胞增多。 2.HE有溶血危象时,红细胞形态不一,大小不等,椭圆形红细胞相对减少,则须与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相鉴别,做家族红细胞形态观察 有助于鉴别。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 增多症 Hereditary stomatocytosis HSt
HST是一组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溶血性疾病HST是一组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溶血性疾病 特征周围血液中口形红细胞增多,有轻重不等的溶血和阳性家族史。 基本病理改变 膜对阳离子通透性增高。 临床表现 溶血轻重不一,轻者只有红细胞口形变而无临床表现,因此不易发现;重者除贫血外,可有黄疸、肝脾肿大等慢性溶贫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象 贫血一般轻微,血红蛋白一般很少低于80~100g/L,网织红细胞中度增高(10%~20%),MCV增高,MCHC降低,外周血片口形红细胞可达10%~50%。 溶血试验 红细胞脆性增高,自身溶血试验阳性,葡萄糖或ATP可纠正。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家族史和外周血红细胞增多即可诊断。 口形红细胞还可见于轻型地贫、肝病、肌强直症、氯丙嗪或长春新碱治疗后,急性酒精中毒、传单、SLE等。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缺陷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患者遍及世界各大洲,估计总数在2亿人以上,国内近年调查发现以广西、海南、云南的部分地区最为多见,其次为广东、福建、浙江及长江流域各地,淮河流域以北较为少见。 该病患者绝大多数平时没有贫血和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应用氧化剂药物,使用蚕豆或感染时,可以发生明显的溶贫。
本病为X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即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度。男性缺乏者为半合子,女性缺乏者多为杂合子,女性纯合子必须父母均有缺陷才表现。女性可有中间型,表现为红细胞缺陷但临床并无溶血反应。本病为X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即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度。男性缺乏者为半合子,女性缺乏者多为杂合子,女性纯合子必须父母均有缺陷才表现。女性可有中间型,表现为红细胞缺陷但临床并无溶血反应。 控制G-6-PD的基因可有多种突变型。目前已知的变异性在190种以上。约半数其酶活力与正常无异且无临床表现。
分 型 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 药物诱发溶血 感染诱发溶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蚕豆病 favism 蚕豆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儿童,溶血发作多为急重。是由于食用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而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原因:由于蚕豆中含有蚕豆嘧啶、蚕豆嘧啶核苷、多巴、多巴核苷等具有氧化作用物质,可使G-6-PD缺陷患者中的红细胞还原型谷胱苷肽(GSH)降低引发溶血。
临床表现 进食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一般1-2天内急骤发生溶血。 全身不适,疲倦、乏力、发热、头晕、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 贫血、黄疸、尿色增深或血红蛋白尿。 严重者可有面色苍白、全身衰竭、血压下降、神志迟钝、烦躁不安,甚至发生急性循环和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中度至重度减低,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可见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可增高,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明显增加。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旺盛,幼红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 G6PD筛选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 G-6-PD荧光斑点法 硝基四氮唑蓝试验纸片法 G-6-PD定量测定
我国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40年的 回顾和展望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第21卷第4期 杜传书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蚕豆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研究,从首批蚕豆病病例报告算起,足足研究了40年。 G6PD缺乏症的研究还得从蚕豆病的发现谈起。 自1952年四川杜顺德报告12例蚕豆病后,我国西南和华南各地相继有蚕豆病的病例报告。系统的研究源于广东东部地区出现蚕豆病的爆发流行,月内有上千人罹患此病。在四川简阳地区也发现较多病例。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成绩是摸清了蚕豆病的发病和流行规律;提出并证实蚕豆花粉不能致病;探讨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将病死率从8%降低到1%左右。1956年Beulter等发现伯氨喹啉的溶血原因是红细胞中G6PD的缺乏。1958年国外已证实,蚕豆病也因此酶缺乏所致。我们在60年代初也证实了我国的蚕豆病病因是此酶的遗传性缺乏。从此,蚕豆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成绩是摸清了蚕豆病的发病和流行规律;提出并证实蚕豆花粉不能致病;探讨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将病死率从8%降低到1%左右。1956年Beulter等发现伯氨喹啉的溶血原因是红细胞中G6PD的缺乏。1958年国外已证实,蚕豆病也因此酶缺乏所致。我们在60年代初也证实了我国的蚕豆病病因是此酶的遗传性缺乏。从此,蚕豆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知道,红细胞G6PD缺乏是引起蚕豆病、伯氨喹啉类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某些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溶血和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遗传基础。上述结论在我国的许多报告中也得到证实。现在知道,红细胞G6PD缺乏是引起蚕豆病、伯氨喹啉类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某些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溶血和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遗传基础。上述结论在我国的许多报告中也得到证实。 在建立了微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RT)的基础上,进行了地区性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调查和流行地区筛查,提出了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了地区发病率降低约50%的效果。
60年代初,国外发现此酶存在不同的变异型。1967年WHO制定了根据酶活性和酶动力学鉴定G6PD酶变异型的统一方案。我们在经费、设备和人员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首例苗族白沙型的鉴定。此后,我们还与有关单位合作鉴定了我国首报的20种变异型。60年代初,国外发现此酶存在不同的变异型。1967年WHO制定了根据酶活性和酶动力学鉴定G6PD酶变异型的统一方案。我们在经费、设备和人员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首例苗族白沙型的鉴定。此后,我们还与有关单位合作鉴定了我国首报的20种变异型。
80年代起,G6PD的研究进入跨地区的大协作,由此基本摸清了我国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即①基因频率为0.0000~0.4483,最高的基因频率发现于海南一个苗族半隔离群;②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长江以北除河南省外,最近天津又报告了一批病例,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祖籍在南方,相信北方各省还可能有类似散发病例出现;③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别,而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反而差异不大。这些研究为继后制定预防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基础资料。80年代起,G6PD的研究进入跨地区的大协作,由此基本摸清了我国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即①基因频率为0.0000~0.4483,最高的基因频率发现于海南一个苗族半隔离群;②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长江以北除河南省外,最近天津又报告了一批病例,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祖籍在南方,相信北方各省还可能有类似散发病例出现;③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别,而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反而差异不大。这些研究为继后制定预防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基础资料。
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早已提示,本病按X连锁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后来将G6PD基因定位于Xq28。1986年国外的3个实验室克隆了G6PD的cDNA并获得了cDNA顺序。1991年美籍华人Ellson发表了此基因全序列,最后确定了G6PD基因全长约20kb,由13个外显子组成, 编码515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于第2外显子。从此,G6PD研究进入了基因水平。大量文献从生化变异型转向基因突变型报道,从分子水平揭露了G6PD缺乏症的实质。迄今报道的突变型已有126种。
我们与台湾学者合作,在Ellson的帮助下,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中国人常见的G1388A和G1376T突变。后来国内外相继发现了中国人的15种突变型,它们是:C1387T、G1381A、G1360T、C1024T、C1004T、G871A、A835T、A835G、c592T、C519T、T517C、A493G、G487A、G392T和A95G。我们与台湾学者合作,在Ellson的帮助下,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中国人常见的G1388A和G1376T突变。后来国内外相继发现了中国人的15种突变型,它们是:C1387T、G1381A、G1360T、C1024T、C1004T、G871A、A835T、A835G、c592T、C519T、T517C、A493G、G487A、G392T和A95G。
根据我们对广东、云南、贵州的傣、壮、瑶、景颇、苗、纳西、仡佬、彝、白、哈尼、水、布依等少数民族的G6PD基因突变型的检测以及海南对黎族的调查和我国港台地区、海外华裔的报道,都证明G1388A和G1376T是中华民族的两种特有的和主要的G6PD突变型。从而从分子进化水平证明中华民族的统一起源,也为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根据我们对广东、云南、贵州的傣、壮、瑶、景颇、苗、纳西、仡佬、彝、白、哈尼、水、布依等少数民族的G6PD基因突变型的检测以及海南对黎族的调查和我国港台地区、海外华裔的报道,都证明G1388A和G1376T是中华民族的两种特有的和主要的G6PD突变型。从而从分子进化水平证明中华民族的统一起源,也为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从酶方法学来看,我国先后引进、改进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包括MHb-RT、MHb-RT微量组化洗脱法、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荧光斑点法、硝基四氮唑蓝定性和定量法、快速分光光度法等。现在建议推广的G6PD/6PG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比值法,方法简便,能检出约70%的杂合子,具有明显的优点。从酶方法学来看,我国先后引进、改进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包括MHb-RT、MHb-RT微量组化洗脱法、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荧光斑点法、硝基四氮唑蓝定性和定量法、快速分光光度法等。现在建议推广的G6PD/6PG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比值法,方法简便,能检出约70%的杂合子,具有明显的优点。
此外,根据WHO推荐改进的酶动力学检测方法也已经推广应用。除G6PD缺乏外,尚有20多种红细胞酶缺乏或过多可以诱发溶血,其中23种酶和谷胱甘肽(GSH)检测法也已在我国建立,这对鉴别各种不同病因的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起了重要作用。此外,根据WHO推荐改进的酶动力学检测方法也已经推广应用。除G6PD缺乏外,尚有20多种红细胞酶缺乏或过多可以诱发溶血,其中23种酶和谷胱甘肽(GSH)检测法也已在我国建立,这对鉴别各种不同病因的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起了重要作用。
从临床角度,目前本病对人类健康最有威胁的表现是新生儿黄疸导致核黄疸致智力低下或死亡。“七五”期间,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采取了综合性预防措施,使原来因G6PD缺乏导致核黄疸的发生率由12.4%降至0.9%,这一成果已经在华南地区得到推广。从临床角度,目前本病对人类健康最有威胁的表现是新生儿黄疸导致核黄疸致智力低下或死亡。“七五”期间,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采取了综合性预防措施,使原来因G6PD缺乏导致核黄疸的发生率由12.4%降至0.9%,这一成果已经在华南地区得到推广。
在G6PD缺乏症的研究方面还有下述人们关注的问题:在G6PD缺乏症的研究方面还有下述人们关注的问题: 1 在大量G6PD基因突变报告后,Beulter提出突变热点在与底物葡萄糖-6-磷酸(G6P)和辅酶Ⅱ(NADP)结合处,即在第6和第10外显子处。但近期的报告显示,G6PD缺乏症的突变几乎遍及所有的外显子。可能的解释是,G6PD的分子呈立体构型,由于折叠使突变部位接近底物。虽然Rowlan(1996)提出了人类G6PD的三级结构模式,Vulliamy等(1998)证明外显子10参与编码β折叠,因而参与形成G6PD二聚体的接触面,此区突变影响二聚体形成,而只有二聚体才有酶活性。但其他外显子突变影响酶活性的机制还有待G6PD的三级和四级结构的阐明。
2G6PD基因是一个看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即在许多组织都能表达的基因。但它的缺乏何以只在红细胞系表现溶血症状?多年来人们很有兴趣探讨此酶缺乏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例如,发现G6PD缺乏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上呼吸道感染、出血性疾病、骨关节炎、类肉瘤病、各种肿瘤甚至衰老的发生有关。但这种相关是一种关联(association)或连锁(linkage)关系抑或是因果关系很值得探讨。
3G6PD缺乏症的动物模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仅对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达、探讨此酶缺乏究竟与其他相关疾病有无及有何种关系以及G6PD诱发的各类溶血机制研究有关,而且对评价已经和正在陆续发现的新药及食物是否会诱发溶血也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过去已有若干自然突变形成的动物模型,如马、GPDX小鼠、大鼠、羊等,这些动物模型不是与人类G6PD缺乏症有差异,就是保留不当而绝种。1995年后已经有几个实验室用构建载体、同源重组、转基因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复制模型,据报告已基本成功,但还未见到应用方面的报告。这无疑将成为G6PD研究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3G6PD缺乏症的动物模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仅对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达、探讨此酶缺乏究竟与其他相关疾病有无及有何种关系以及G6PD诱发的各类溶血机制研究有关,而且对评价已经和正在陆续发现的新药及食物是否会诱发溶血也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过去已有若干自然突变形成的动物模型,如马、GPDX小鼠、大鼠、羊等,这些动物模型不是与人类G6PD缺乏症有差异,就是保留不当而绝种。1995年后已经有几个实验室用构建载体、同源重组、转基因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复制模型,据报告已基本成功,但还未见到应用方面的报告。这无疑将成为G6PD研究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4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基因组多样性项目”。我国有56个民族,构成了多样性的丰富资源。揭示G6PD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和多态性,不仅可以为这一庞大的计划增砖添瓦,而且对从分子进化这一微观领域探讨中华民族进化、渊源、迁移、变迁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我们和云南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和扩展。4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基因组多样性项目”。我国有56个民族,构成了多样性的丰富资源。揭示G6PD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和多态性,不仅可以为这一庞大的计划增砖添瓦,而且对从分子进化这一微观领域探讨中华民族进化、渊源、迁移、变迁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我们和云南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和扩展。
5 蚕豆病仍然有许多疑点没有解决。最使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吃几粒蚕豆,甚至婴儿吮食母乳会发病?为什么G6PD缺乏者不是每次吃蚕豆都发病,尽管有时食量还很大?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蚕豆毒素”,特别是西方学者认可的蚕豆嘧啶和蚕豆嘧啶核苷是本病致溶血的直接原因。但据估计,这些化合物在蚕豆中含量很低,干蚕豆更低,引起溶血需要进食大量蚕豆,这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我们根据一些实验室材料曾提出过蚕豆毒素在体内“增量”的见解[见“蚕豆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但未能继续研究证实。5 蚕豆病仍然有许多疑点没有解决。最使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吃几粒蚕豆,甚至婴儿吮食母乳会发病?为什么G6PD缺乏者不是每次吃蚕豆都发病,尽管有时食量还很大?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蚕豆毒素”,特别是西方学者认可的蚕豆嘧啶和蚕豆嘧啶核苷是本病致溶血的直接原因。但据估计,这些化合物在蚕豆中含量很低,干蚕豆更低,引起溶血需要进食大量蚕豆,这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我们根据一些实验室材料曾提出过蚕豆毒素在体内“增量”的见解[见“蚕豆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但未能继续研究证实。
G6PD 缺乏症虽然已经研究了40多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希望有志者,任重而道远,在21世纪继续努力往前!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 血 thalassemia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本组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 本病以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多见,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报道,以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等省区发病率较高,在北方较为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组成珠蛋白的肽链有4种 ,即α、β、γ、δ链,分别由其相应的基因编码,这些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可造成各种肽链的合成障碍 ,致使血红蛋白的组分改变。通常将地中海贫血分为α、β、δβ和δ等 4种类型,其中以β和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基因的点突变,少数为基因缺失。基因缺失和有些点突变可致β链的生成完全受抑制,称为β0 地贫;有些点突变使β链的生成部分受抑制,则称为β+地贫。
β地中海贫血分型 1、重型又称 Cooley 贫血。患儿出生时无症状,至3~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呈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发育不良,常有轻度黄疸,上述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导致骨骼变大,首先发生于掌骨,以后为长骨和肋骨,1岁后颅骨改变明显,表现为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高、鼻梁塌陷,两眼距离增宽,形成海洋性贫血的特殊面容。
患儿常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当并发有含铁血黄素沉着时,因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它脏器如肝、胰腺、脑垂体等,而引起相应脏器损害的表现,其中最严重的是心力衰竭,它是贫血和铁沉着造成心肌损害的结果,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如不治疗,多于5岁前死亡。患儿常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当并发有含铁血黄素沉着时,因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它脏器如肝、胰腺、脑垂体等,而引起相应脏器损害的表现,其中最严重的是心力衰竭,它是贫血和铁沉着造成心肌损害的结果,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如不治疗,多于5岁前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高 ;骨髓象呈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占多数 ,红细胞渗透脆性明显减低;HbF含量明显增高,大多 >0.40,这是诊断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 ;颅骨X线照片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 ,板障增宽,在骨皮质间出现垂直短发样骨刺。
2、轻型患者无症状或或轻度贫血,脾不大或轻度肿大。病程经过良好,能存活至老年。本型多于重型患者家族调查时被发现。2、轻型患者无症状或或轻度贫血,脾不大或轻度肿大。病程经过良好,能存活至老年。本型多于重型患者家族调查时被发现。 实验室检查 成熟红细胞有轻度形态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或减低 ;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A2含量增高,这是本型的特点;HbF含量正常。
3、中间型多于幼童期出现症状,其临床表现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中度贫血,脾脏轻或中度肿大,黄疸可有可无,骨骼改变较轻。3、中间型多于幼童期出现症状,其临床表现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中度贫血,脾脏轻或中度肿大,黄疸可有可无,骨骼改变较轻。 实验室检查 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如重型;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HbF 含量约为 0.40~0.80,HbA2含量正常或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