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二章 城市建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主要了解古代城市建造特点及发展阶段,及历史上出现的宏伟 壮丽的城市。 (二)考核知识点 1 、概说 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3 、地方城市的建设 (三)考核要求 1 、概说 掌握:( 1 )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 2 )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了解:( 1 )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 成就。. 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掌握:( 1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 ( 2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skyl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城市建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城市建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主要了解古代城市建造特点及发展阶段,及历史上出现的宏伟 壮丽的城市。 (二)考核知识点 1、概说 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3、地方城市的建设 (三)考核要求 1、概说 掌握:(1)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2)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了解:(1)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 成就。

  3. 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掌握:(1)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 (2)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3)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了解:(1)汉长安的建设(2)南朝建康的建设 (3)宋东京的建设 (4)明南京的建设 3、地方城市的建设 了解:(1)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2)明清西安城 (3)明代的松江府城(4)清代巴县(重庆)平面 (5)山东登州府、蓬莱水城

  4. 第一节 概述 中国在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复归,隋唐完成此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称、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性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5. 一、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组成(三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以及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6.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积累的经验:  (1)城市选址:重视解决水源、漕运问题。  (2)城防安全措施:设置城、郭;宫城、皇城、外城。  (3)城市道路系统:以南北向为主,呈方格网状布置,宋以前土路,   以后出现砖石路面。  (4)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佛教寺院、郊区风景区(唐以前)~瓦肆  (两宋时期)~戏台普及(金元以后).  (5)都城绿化  (6)城市防火:设立军巡铺、望火楼~钟鼓楼(元以后)  (7)城市排水设施:下水道、沟渠。 四、城市规划理论  (1)《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  (2)《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7.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1、新建城市:早期先秦诸侯国都城和王城。 2、依靠旧城建新城:汉长安(傍秦咸阳旧城)、隋傍西汉后周建大兴城等。 3、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明南京、明北京 二、都城建设的特点 1、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2、表现: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 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8. 三、实例 1、汉长安的建设 A.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 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B.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供强行从各地迁来的富豪居住,以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C.长安城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

  9. 2、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   洛阳城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宫城位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坛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九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外国人的夷馆区。此外,郭内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市如马市、金市等。   南朝建康城按地形布置,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因此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的作用,这是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10. 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 隋大兴城的设计者:高颖、宇文恺。 • 城建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布局特征: • 规划大体仿照汉晋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但更规整。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 “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是国际贸易中心,东市有120多行商店和作坊;里坊大小不一;长安城的庙宇多,戏场少,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 长安城街道宽,都是土路,街旁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是高而厚的坊墙。因此长安城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街景单调。 • 城市排水运输方面也不理想,曾出现漕运不通,粮食缺乏,米价飞涨的现象,后者最终酿成放弃长安和都城东迁。

  11. 4、宋东京的建设   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   宋东京由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故皇城规模很小而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突出。   传统的里坊制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不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12. 5、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1)元大都 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轮廓接近方形。全城道路规整,分为“干道和胡同”两类,城市中心设钟鼓楼,街市分散于城中。 皇城偏于城南,宫殿、御苑环绕水面展开,与传统宫殿布置手法迥异。 皇城东面为太庙,西面社稷坛,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门外设瓮城,防御进攻。 (2)明代北京  规模: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清北京城规模没有再扩充,平面轮廓也没有改变,依然呈“凸”字形,主要是营建园囿和宫殿。 布局: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心部位,四面有高大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13. 街道: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钟楼和鼓楼。内城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城内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与干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沿用元代的布局。街道: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钟楼和鼓楼。内城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城内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与干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沿用元代的布局。   礼制建筑:中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左祖右社))等建筑群,体量宏伟,色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性。   市场:北京的“市”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14. 6、明南京的建设(选讲)   规划布局与成就: 明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而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   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而向南展开。 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用砖实砌而成,用砖量大得惊人,且严格的责任制使砖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5.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一、起 源 • 周朝分封大小诸侯; • 春秋战国时各地大小城市迅速增加; • 秦以后各朝实行郡县制(郡·县所在地) • 交通枢纽、手工业中心或者对外贸易的港口; • 在原来自然形成的草市的基础上设置的。

  16. 2、相关机构与设施 • 统治机构: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 • 司法机构:察院(检察机关)、巡检司(警察机构) • 税收机构:税课司(局) • 仓贮(官粮贮备处) • 官办学校:儒学 • 祭祀坛庙:山川坛、 社稷坛、先贤庙; • 其他设施:惠民药局、阴阳学与医学、养济院、漏泽园

  17. 3 、其他基础设施 •  防御工程: 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  水利工程: 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  道路与下水道:北方城内只作土路;南方铺以砖石。 • 邮驿设施.

  18. 4、城市布局 (1) 平原地带的城市方整规列,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 钟楼(西安)。 (2 )有些城市出于防御要求或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常把平面作成圆形,例如 黄河下游的宿迁县。 (3)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形成带状城市。如(重庆)。 (4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 (5 )在明代,为拒元蒙势力南侵和倭寇进犯沿海各省,沿长城一线和沿海一带出 现防御城的建设高潮(辽宁兴城、山东蓬莱水城 ) 。

  19. 西安钟楼鸟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