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56 View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功率第四节. 电与热.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中学林莉莉. 《 电与热 》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 电与热. 板书设计. 教法和学法.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作用与地位. 在学习串、并联电路规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电学研究拓展到电、热转化,给出焦耳定律,为后续教学奠基。.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体会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 的物理价值观。. 2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实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得出焦耳定律。.
E N D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功率第四节 电与热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中学林莉莉
《电与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电与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 电与热 板书设计 教法和学法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作用与地位 在学习串、并联电路规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电学研究拓展到电、热转化,给出焦耳定律,为后续教学奠基。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价值观。 2、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得出焦耳定律。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电路,理解焦耳定律中电流通过 导体产生的热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
一、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焦耳定律。 ⑵、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体会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 本节课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的物 理课堂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通过改良实验装置,采用自制教具,将课堂设置为 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为突破焦耳定律中电热与电流的二次方成 正比这一难点埋下伏笔。 分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参与实验。 2、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分析归纳——练习应用。
得出结论 给出定律 回到生活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创设情境 三、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引起思考 侦探游戏:上周六,我们学校小伟同学的妈妈出门前嘱咐他好好写作业,不要看电视。妈妈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电视机也没打开,很高兴。可是 他妈妈很快就发现,小伟刚看过电视。他妈妈是怎么发现的?? 师生行为: 教师演示课件 学生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到电、热转化,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2、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 引导分析 揭示课题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的 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行为: 老师实验中利用自制的教具比较电阻丝发热切割泡沫片的速度,利用转换法,把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可以直接观察比较的现象。 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的分析 3、猜想假设 学生讨论 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是设计实验的先导。 师生行为: 学生思考,提出猜想和假设。 教师概括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 可能与电阻、电流和时间有关。
四、教学过程的分析 4、设计实验 学生动手 设计实验 师生行为: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巡堂、指导、点评并通过演示课件组合成能符合实验要求的电路。在I、R、t三个量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呢?先让学生讨论,并设计研究的方案。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中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教具比较电阻丝发热切割泡沫片的速度,利用转换法,把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可以直接观察比较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的分析 4、设计实验 学生动手 设计实验 师生行为 (1)研究Q与R的关系:I、t不变,铜丝的电阻小于镍鉻合金丝的电阻观察比较电阻丝发热切割泡沫片的速度实验如图1所示,此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是为了保证电流、时间相同这个条件的成立。 (2)研究Q与I的关系:R、t不变,加大电流如图2所示,用与(1)同样的时间比较电阻丝发热切割泡沫片的速度,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只把一个电阻接入电路改变电流是为了保证电阻、时间相同。 (3) 研究Q与t的关系:I、R不变,时间越长电流放出的热量越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实验设计过程,自觉的运用“控制变量法”理解实验,设计实验。
三、教学过程 5、进行实验 分组合作 进行实验 师生行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过程,锻炼合作实验和观察记录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6、得出结论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1、通过比较R1、R2两个电阻丝切割泡沫片的速度,可以知道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生行为: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 2、比较同一电阻丝接入不同大小电流后切割泡沫片的速度,可知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大,产生的热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电阻、电流都不变的情况下,通 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越多。
三、教学过程 7、给出定律 学生思考 Q = I² R t 师生行为:教师给出焦耳定律, 介绍焦耳。学生阅读思考。 设计意图:升华实验结论,点 明本节课主旨。通过对焦耳的 介绍,让学生感受科学家追求 真理的执着精神。
Q = I² R t • 焦耳定律:教师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总结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让学生自己搞清Q、I、R、t各个量的单位,进行公式变形。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焦耳定律是焦耳经过大量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对于内容中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物理量跟另外一个物理量的平方成正比,由于数学知识的限制,不容易领会,可以举一些具体数字帮助他们理解。如,当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增大到两倍时,它产生的热量增大到几倍? • 焦耳定律公式的推导 由电能的转化和欧姆定律,推导出公式Q=I2Rt。通过这方面的推导,进一步说明了焦耳定律的正确性,使学生领会到科学推理和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Q = I² R t • 焦耳定律的应用 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后,再回头讨论前面“炉丝和导线”的问题,让学生对应用公式分析问题时,对必须注意的条件有深刻的认识。 • 例题:一跟60欧的电阻丝接在36伏的电源上,在5分钟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题思路:先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出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再用焦耳定律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I=U/R=36V/60Ω=0。6A Q = I² R t =(0.6) ²×60×5×60 J=6480 J
三、教学过程 8、回到生活 学生推测 体验乐趣 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导线几乎不发热? 师生行为:学生讨论,拓展提高。 教师检查、当堂讲解。 设计意图:运用焦耳定律,从物理走向生活。 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对焦耳定律的认识,增强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 1、教学流程设计遵循教材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 ,体现了实验探究的精神。 2、创新实验,采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电流的热效应,为突破焦耳定律中电热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这一难点埋下伏笔。 3、能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教学信息能得到及时反馈。
四、板书设计 • 一、电流的热效应 • 二、电流的热效应与什么因素有关? • 三、焦耳定律 • 四、练习
谢谢指导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