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38 Views
第åå…讲. 当代ä¸å›½çš„行政改é©. ä¸€ã€æ”¹é©å¼€æ”¾å‰çš„ä¸å›½æ”¿åºœ. 1 ï¼Žå…¨èƒ½åž‹æ”¿åºœçš„å½¢æˆ ç¬¬ä¸€ã€ åœ¨æ”¿æ²»ä¸Š , ç¡®ç«‹äº†ä»¥å…±äº§å…šä¸ºé¢†å¯¼æ ¸å¿ƒçš„æ”¿æ²»åˆ¶åº¦ã€‚ ç¬¬äºŒã€ åœ¨ç»æµŽä¸Šï¼Œ 确立了基于公有产æƒä¹‹ä¸Šçš„ä¸å¤®é›†æƒçš„è®¡åˆ’ç»æµŽä½“制 。 第三〠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 , å½¢æˆäº†å›½å®¶å¯¹ç¤¾ä¼šçš„å…¨é¢æŽ§åˆ¶å’Œä¸ªäººå¯¹å›½å®¶çš„å…¨é¢ä¾é™„关系 。 第四〠在æ„识形æ€ä¸Šï¼Œ å…±äº§ä¸»ä¹‰ç†æƒ³æ˜¯æ•´åˆç¤¾ä¼šé“å¾·çš„ä¸»å¯¼æ”¿æ²»æ€æƒ³ã€‚. 2 .全能型政府的主è¦ç‰¹å¾. 全能政府 —— 在æŸç§å´‡é«˜æ„识形æ€çš„æŒ‡å¯¼ä¸‹å®žè¡Œ å¤§è§„æ¨¡å¹²é¢„ä»¥å›¾å½»åº•æ”¹é€ å’Œé‡å¡‘社会的大政府。. 2 .全能型政府的主è¦ç‰¹å¾. ( 1 )社会èŽç¼©ï¼š
E N D
第十六讲 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府 1.全能型政府的形成 第一、在政治上,确立了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 第二、在经济上,确立了基于公有产权之上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是整合社会道德的主导政治思想。
2.全能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全能政府 ——在某种崇高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实行 大规模干预以图彻底改造和重塑社会的大政府。
2.全能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1)社会萎缩: ——对政府的依赖与对政府的无奈 (2 )政府职能过度膨胀: ——权力范围无限性与社会的消极服从 (3)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 ——总量失度基础上的分量失衡 (4)公有制与部门所有制: ——政府部门的双重身份
3.全能型政府的制度体系 • (1)户籍身份制度: ——把社会格子化 • (2)计划制度: ——具体繁琐且严重滞后 • (3)行政审批制度: ——刚愎自负
二、全能型政府的内在矛盾及形成的根源 1.全能型政府的内在矛盾 首先,目标多元性与手段单一性的矛盾; 其次,政府的角色冲突和角色错位; 第三,大一统要求和协调困难的矛盾; 第四,政府责任的无限性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最后,从结果上看,传统行政体制的内在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政府全能主义的根源 • (1)封建专制是全能型政府的历史根源 • (2)战时政府体制是全能统治型政府的雏形 • (3)照搬苏联模式是全能型政府的直接原因 • (4)片面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也是全能型政府的理论根源
三、我国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改革是指在政府管理范围内,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变不适应发展的旧的行政制度和方式,并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行政制度和方式的行政行为。 行政改革是行政主体适应行政环境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国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1)国际环境的变化——外因 全球化浪潮 (2)国内环境的变化——内因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行政体制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要求 • 首先,发挥行政职能的需要 • 其次,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需要 • 第三,调整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人员之间关系的需要 • 第四,行政系统灵活、高效和现代化的需要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是行政改革最根本的理论依据;(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是行政改革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2)行政改革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深化经济改革的要求; (3)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四、中国行政改革进程 (1)1982年改革 下放权限 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 对各级政府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精简 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取消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国务院机构由改革前100个精简为61个 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1/3左右
(2)1988年改革 转变职能 精简机构 精简人员 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克服官僚主义 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
(3)1993年改革 改革的重点——转变政府职能 中心内容——“政企分开”
(4)1998年改革 • 一是调整和精简政府机构; • 二是大幅度地减少行政人员; •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 • 四是调整各部门的职能分工; • 五是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 • 六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 七是进行地方行政改革。
(5)2003年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 二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和改革委)。 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 四是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改革的特点有: 一是着重优化组织结构,整合组织功能。 二是优化政府人员结构。 三是强调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和调整。 政府职能定位为: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调整体现在以下方面: 加强宏观管理与监督; 健全社会管理与监督; 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 加强服务职能。
(6)2008年改革 大部制改革
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特点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吸收我国传 统公共行政精华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国情
2.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 (1)我国的行政改革要体现中国特色; (2)行政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3)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配 套进行; (4)行政改革要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式改革; (5)我国的行政改革既要吸收官僚制的合理因素,又要 超越官僚制的局限。
五、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中国行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利益问题 (2)职能转变问题 (3)改革的配套、协调问题 (4)行政决策和监督问题
2.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改革提出了 新的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需 要配套进行。 (2)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入 WT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 出了新的挑战。 (3)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对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实现公开化以及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深化公共行政改革的途径 公共行政理论创新 公共行政观念创新 公共行政职能创新 公共行政体制创新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容 : 第一,公共行政权力体系的创新 第二,公共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 第三,公共行政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四,公共行政法制的创新 第五,公共行政人事制度的创新
4.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 行政改革的目标 :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重点——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 公共行政高效化 • 公共行政法制化 • 公共行政民主化 • 公共行政服务化 • 公共行政廉洁化 • 公共行政协调化
具体目标: (1)转变职能,建立“适度规模政府” (2)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3)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