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19 Views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方法. 一 . 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 新课程背景下的挑战. 三.新课程的实施留给我们的思索. 一 . 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新课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2. 教学评价的问题. 3. 对教材理解的问题. 4. 课堂教学的问题. 5.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6. 学校和教学管理方面. 课堂教学衍生的“五化” 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手段形式化、学生主体表象化。. 二 . 新课程背景下的挑战. 1. 从全新的角度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第一册).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E N D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方法 一. 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课程背景下的挑战 三.新课程的实施留给我们的思索
一. 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2.教学评价的问题 3.对教材理解的问题 4.课堂教学的问题 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6.学校和教学管理方面
课堂教学衍生的“五化” 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手段形式化、学生主体表象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挑战 1. 从全新的角度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第一册)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 生物体的结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观察细胞的用具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生物的特征 细胞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结构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种子的成分 种子植物 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 第二章 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根的形态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种子的萌发 根的结构 植株的生长 根对水的吸收 开花和结果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第三章 有机物的制造 叶片的结构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第二册)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 第三部分 动物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二章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三章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第四章 线形动物 线形动物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五章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六章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第七章 节肢动物 蝗虫 蜜蜂 沼虾 其他节肢动物
第十四章 动物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 动物的节律行为 社会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 真菌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特点1: 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简要介绍生物的主要类群。 较大幅度的简化有关动物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2001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 实验 (19) 显微镜的使用 观察与思考 9个(上)、7个(下) 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细胞观察 资料分析 7个(上)、15个(下) 探究 6个(上)、6个(下) 观察几种蕨类植物 实验 8个(上)、4个(下) 观察几种苔藓植物 演示实验 4个(上)、2个(下) 实践活动 (5个) 学习灌溉和施肥 调查 3个(上)、1个(下) 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 设计 1个(上)、1个(下) 食用菌的调查和养殖 模拟制作 1个(上) 课外活动 5个(上)、3个(下) 特点2: 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教育 ——侧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重在启发和点拨
特点3: 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渗透人文精神,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 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上、下册) 科学 · 技术 · 社会 3个 我国的海带养殖业 科学 · 技术 · 社会 8个(上)、11个(下) 生物圈Џ号 古老的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绿色食品 神奇的CT——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知识的扩展 (19个) 你认识这些裸子植物吗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3个(上)、2个(下) 林业工人的新任务 铁线蕨的生殖 营养师 珍稀的蕨类植物 ——桫椤 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 科学家的故事 (4个) 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 科学家的故事 4个(上)、3个(下) 我国科学家和北京猿人 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血液循环的发现 生物与文学 1个(上) 奇予植物的情怀 从课外阅读内容来看
科学、技术、社会 将生物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 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2.明确课标与教材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作用 编撰教科书——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 教科书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源于课标,贯彻课标的逐项要求。 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个教师好教、学生爱学,教学易见成效,创新留有空间的学习平台。 内容选取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融为一体,掌握好尺度。
科学方法教育 ——侧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重在启发和点拨
科学方法教育 ——侧重科学探究中数据的纪录与处理
实例1:科学探究方面的课标要求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做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纪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实例2:生物技术方面的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 3.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要求 4.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 5.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6.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课程标准为教师在课堂层面的课堂实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教学的管理、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指针。课标的解读与理解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奏。课程标准为教师在课堂层面的课堂实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教学的管理、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指针。课标的解读与理解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奏。 教材作为实施课程目标的媒介,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范例。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结合实际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 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在“疑” 与“做” 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力、方法?
新课程的备课理念 备课: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是当代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备课的结果并不是对教师的教的方案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案以及对该方案提供支持的描述。
宏观目标 宏观目标 中观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单元目标或模块目标 章、节教学目标 课时计划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 学科课程教育目标或学段目标 学科课程专家制定 教师制定 教师制定 教师制定 国家制定 树立“三维目标”意识 ※三维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
关注学习任务的基本环节 (1)从整体上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 (2)从结构上分析教材的教学主线 (3)从内容上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 (4)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5)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因素 (6)分析教材的育人因素
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 第一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 察、比较和推理 第二册:侧重测量,计算,记录、整理和分 析数据 第三册:侧重资料的收集、鉴别、综合,涉 及分类和评价 第四册:侧重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问题、 假设、实验方案及结论的评价。
阅读获得信息: 甲瓶装置分析 进入的气体为空气 乙瓶装置分析 进入的气体为人体呼出的气体 口吹气 石灰水变混浊 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空气 石灰水不变混浊 有较少的二氧化碳 推理分析: 口吹气来自呼吸产生的气体 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确定教学措施 教 学 事 件 需 要 确 定 的 教 学 措 施 课前学生应做的准备 是否需要?怎样布置?提出什么要求? 已学知识、技能 是否需要复习?用什么形式复习? 导言启动新课 设计什么样的导言?怎样表达? 内容的逻辑顺序 怎么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联系实际 联系哪方面的实际?举哪些例子? 教师提问 设置什么样问题?何时提问?提问后怎样处理 学生质疑 如何引发问题?可能提出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准备 多边活动 怎样使学生参与?组织师生、生生交往?怎样调控 插入检测 何时进行教学反馈?怎样处理教学反馈信息?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有哪些落脚点?采取什么措施?怎样渗透? 在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 教学技巧 采用什么方式?怎样根据达标度进行调整? 检测目标 结课 设计什么样的结课或结课形式?
4.准确体现新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 实例3:观察老师提供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或照片,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跟同学讨论怎样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讨论 1. 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课外实践: 为你的家人量血压
探究技能训练到位 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测量和计算(2次) 观察区别不同叶脉 解读实验数据 推理 分析实验结果 区分事实和观点 解读曲线图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观察和测量 设计对照实验 综合和概括 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收集资料 计算细菌的数目 评价实验方案 分类 推测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运用数据作出选择和预测 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评价证据与假说
当我们克服不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弊端时,如何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当我们克服不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弊端时,如何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科学素养——“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过程和方法,是建立概念、理解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船”和“桥”。
5.教师由教书者走向研究者 ※对教材的比较研究——选择、运用 ※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改进教学的依据 ※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改变教学方式 ※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突破课改难点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发课程资源 ※对课改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决策的依据
三.新课程的实施留给我们的思索 1.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出现向新课程“要分数”,以分数来衡量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片面追求分数的状况并没有因为新课程而有所改变。
2.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评价改革不能到位,已在一些实验区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评价方法的不足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无差错原则、表杨的泛化,忽视了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呈现出浮躁的态势。
方 法 工 具 纸笔测验 试 卷 口头测验 问题问卷 作品展示 目的、要求指标 角色模拟 专项测试表 行为观察 行为要点检核单 实验设计与操作 调查设计与操作要素指标 专题调查 调查问卷 个性测量 心理测验 成长记录 档案袋 实例:学生学业评价常用的方法及工具
命题时不必过分强调 命题时应强调 核心内容 枝节内容 零散的知识 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应用性较强的概念和原理 单纯的学科事实 对科学的理解力和推理能力 偏重记忆的内容 学生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还不能理解哪些知识 ※纸笔测验的建议
3.教学 设施等“硬件”跟不上 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育工作者的理念等“软件” 难以支撑。 “出自专家学者的新思想、新观念。经过省、市、县级层层贩卖,到了乡镇一级,不知所剩有几,甚至可能已面目全非。
4.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是后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现状不对称的问题。本次新课程改革以大学教授为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小组的主要成员,他们主要借鉴、吸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课程改革的发展经验,以建构主义与后现代课程理论指导、设计新课程的理论框架。但后现代教育理论对目前的中国教育是否适用,是许多课程专家所没有考虑甚至有所忽略的。
5.自身科学素养和方法的提升 ※老观念处理新教材 ※ “目标意识”淡薄,“知识情结”浓厚 ※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差 ※缺乏对话交流的意识和技巧 ※缺乏相应的测评方法和技能 ※其他
教师即研究者 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果即成长
谢 谢 大 家 红桥教育中心 李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