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26 Views
電子科技產品的競爭優勢分析─韓國與芬蘭. 班級:碩國企一甲 指導 老師:朱美琴老師 學 號: MA060202 姓名: 蘇佩君. 大綱. 摘要 緒論 經濟 概況 國家競爭優勢 分析 結論. 摘要 (1/3 ). 韓國 土地面積 : 99720 平方 公里 人口數 : 48,860,500 人 語言 : 韓國語,英語 宗教 : 基督教、佛教. 摘要 (2/3). 芬蘭 土地面積 : 338,145 平 方公里。 人口數 : 5,262,930 人。 語言 : 芬蘭、瑞典。 宗教 : 信義會 芬蘭、 東正教、基督 教。.
E N D
電子科技產品的競爭優勢分析─韓國與芬蘭 班級:碩國企一甲 指導老師:朱美琴老師 學號:MA060202 姓名:蘇佩君
大綱 • 摘要 • 緒論 • 經濟概況 • 國家競爭優勢分析 • 結論
摘要(1/3) 韓國 • 土地面積:99720平方 公里 • 人口數:48,860,500人 • 語言:韓國語,英語 • 宗教:基督教、佛教
摘要(2/3) 芬蘭 • 土地面積:338,145平 方公里。 • 人口數:5,262,930人。 • 語言:芬蘭、瑞典。 • 宗教:信義會芬蘭、 東正教、基督 • 教。
摘要(3/3) • 電子科技產業日新月異,許多電子科技產業不斷的提升產品的創新。 • 韓國三星電子科技產品在發展上不斷創新,不受外來因素影響,受到全球矚目。 • 芬蘭是手機龍頭,近幾年受到影響衰敗。 • 針對韓國三星的電子科技產品作為研究主軸,在三星電子科技產業的發展中會帶來哪些創新的發展,並且用芬蘭的Nokia電子科技產品作為相比,由於Nokia是過去幾年中手機代表的龍頭,為什麼卻在這短短的幾年中被迫停業。
緒論(1/2) • 韓國在1997年面臨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影響,受到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助,帶來轉機。 • 美國與韓國在2006年,進行簽屬自由貿易協定(FTA),在2012年3月15日生效,簽屬自由貿易協定(FAT)使得韓國產業在出口競爭力迅速提昇。 • 以人口數不到5000萬人的國家,儘管天然物資再怎麼缺乏,與北韓關係十分緊張及與歐美國家的科技大廠互相競爭激烈,人均GDP卻達到2萬美元,再國際上有著相當亮眼的表現。 • 在這蓬勃發展的過程,韓國的科技產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受到許多國際上的關注。在科技產業中,三星半導體市占率高居全球排名第二,現代KIA深躋全球汽車市場前五大,造船業久居全球龍頭。
緒論(2/2) • 芬蘭在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導致經濟大衰退,也在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風暴影響。 • 過去芬蘭的Nokia是手機龍頭創下奇蹟,但由於固守舊思維、淪為價格戰;加上拋不開龍頭老大包袱,輕忽智慧手機爆發的成長;以及作業系統塞班(Symbian)轉型太慢,未搭上Android風潮,導致全球市占率節節敗退。 • 現今社會的環境下,電子科技產品以成為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許多人對於產品的創新發展相當注重,所以在電子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上非常迅速的改良創新。 • 由於資訊產業在韓國是經貿最主要的動力,所以在科技基礎建設方面,韓國的網路普及率超過八成,居亞洲之冠,由此可知韓國的科技產業是非常的普遍的。
經濟概況(1/3) • (一)韓國 • 根據資料顯示,韓國科技產業占總GDP從2005年的13%逐年成長至2008年的15.7%,出口值也達1,313億美元,其中貿易收支578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31.1%。由這樣數據可看出韓國對科技產業的高度重視,並將其視為國家的核心產業。 • 韓國科技產業會變得如此發達,主要歸因於政府大力支持及民間主導電子相關領域的聚落形成,同時集合中小型供應商,形成強固的垂直整合架構。 • 在不同的地區也形成不同的產業聚落,例如:北部的水原為半導體及顯示器之集合、東部的龜尾則為數位電子的群聚。而韓國的電子產業,也在其政府的積極帶動下,於2005年出口額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第四個電子出口額破千億美元的國家,這也顯示韓國科技產業在全球占相當重要的席位。
經濟概況(2/3) • (二)芬蘭 • Nokia近年來在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受到國際新勢力夾擊,導致營運走衰。 • 儘管Nokia去年仍以27%市佔率,拿下全球手機龍頭,但光彩已無法與當年同日而語。 • 快速滑落的主因: • 固守舊思維 • 長年以來在手機硬體精益求精 • 未因應時代改變有創新做法。 • 諾基亞新手機最大賣點就是4,100萬畫素的相機鏡頭,仍淪為規格戰,相較之下,蘋果及宏達電強調軟、硬體結合的使用者體驗,諾基亞似乎忘記『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經營初衷。
經濟概況(3/3) • (二)芬蘭 • 面對智慧手機的衝擊,諾基亞初期仍死守原本的作業系統Symbian,導致智慧型手機策略轉型太慢,未搭上Google的開放平台Android帶起的銷售風潮。 • 現在的諾基亞正面臨轉型還有重新定位的陣痛期,積極與微軟合作,陸續推出WP7及芒果(Mango)作業系統的智慧手機,諾基亞執行長伊洛普表示,未來將聚焦低階智會行手機及功能手機市場。
(一)生產要素條件(1/2) • 波特將生產要素分別為初級和高級生產要素: (1)初級生產要素是指勞動力、土地、天然資源、資本等。 (2)高級生產要素則是指基礎建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知識資源等。 • 韓國: 韓國的天然資源缺少,過去韓國的經濟模式簡單的說是「原料的進口→資源的有效管理→發展產業→增加出口→資金的進入→原料的進口」這樣的模式運作的。而維持此一模式之成功關鍵因素,則是成本的競爭力。 過去韓國的產業結構和政策都著重“勞動”和“資本”密集的傳統產業。現今的社會隨著網際網路與IT技術的發展,使得舊世代的經濟、產業模式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如果過去確保競爭力的方法在於規模經濟的話,那麼未來的競爭力在於知識。未來一個國家擁有競爭力與否,和有無新技術、人才以及知識財產權密切關聯,這些因素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一)生產要素條件(2/2) • 芬蘭: 國內市場不大,企業多為外銷導向型,具豐富之國際貿易經驗;與新北歐國家間之貿易關係密切,運輸及通訊系統相當先進,金融財務制度亦健全。 芬蘭勞工市場供需失衡是其缺點之一。近年由於Nokia快速成長帶動電訊業及衛星工廠同步起飛,使得技術勞工供給嚴重失衡;但另一方面,結構性失業又居高不下,恐將造成社會隱憂。產業急速擴充的同時,廠房及辦公處所的供給亦呈現飽和狀態,雖然新建工程不斷進行,但在短時間內恐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此外,芬蘭的高工資亦不利投資。 為了發展科技,八○年代芬蘭擬定了國家創新策略,大量成立以應用為主的科技學院。二七%的大學生讀工科,比例在OECD國家中最高。芬蘭每年為歐洲生產最多的工程博士,外國留學生到芬蘭,也有四成是學理工。除了教育,芬蘭還專注投資創新研發,每年研發經費佔三.五%的GDP,是全世界第三高。
(二)需求條件(1/2) • 內部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推力。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不同,在於國內公司可以適時發現國內市場的顧客需求的變動,所以波特他認為國際競爭並不會降低國內這個市場的重要性。 • 國內顧客的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顧客是內行人,就會刺激國內企業,使企業有創新的動力提供更好的產品,因此對於回應力來說國內企業會比國外企業更具競爭優勢。 • 另外較重要的是預期性需求。如果國內的顧客需求較其他國家優先,這也會成為國內企業的一種優勢,因為領先的產品是需要先有消費需求來支持的。不過有時候國家做的政策與考量會影響到預期性的需求,如汽車的環保和安全法規等。
(二)需求條件(2/2) • 韓國: 韓國地理狹小,形成可觀的國內市場,具許多競爭優勢的產業。在三星半導體、現代KIA、造船業都佔有優勢。在需求條件上所受到的影響是比較沒那麼顯著的,就目前的韓國廠商主要是推動發展海外的市場,但對於要形成競爭優勢的國家而言,在國內的需求市場還是相當重要的,所以這是韓國需求改進的地方。 • 芬蘭: 面對智慧手機的衝擊,諾基亞初期仍死守原本的作業系統Symbian,導致智慧型手機策略轉型太慢,未搭上Google的開放平台Android帶起的銷售風潮。現在的諾基亞正面臨轉型還有重新定位的陣痛期,積極與微軟合作,陸續推出WP7及芒果(Mango)作業系統的智慧手機,諾基亞執行長伊洛普表示,未來將聚焦低階智會行手機及功能手機市場。
(三)相關與支援性產業(1/2) • 國家已有競爭優勢的話,相關與支援性產業和優勢產業彼此算是互補的關係,假如產業在相關或支援性產業上具有競爭力時,則該產業得到競爭優勢的機會就會很大,會達到綜效的效果。 • 這些效果會出現在研發、製造、通路、行銷和服務上,透過這些來增加競爭力。而強勢的產業是不會單獨存在的,是由國內相關較強的產業一起出現的。
(三)相關與支援性產業(2/2) • 韓國: 近年來韓國三星產業興起,許多的電子科技產品相互競爭,面對這些產業問題,還是要不斷的創新發展,研發出獨特的產品。 • 芬蘭: 電子科技產品的創新發展非常的迅速,對於芬蘭nokia執著的目標,如在不更改將完全的被迫關閉。所以對於現今社會的發展,要不斷的創新研發。
(四)企業策略、結構及同業競爭(1/2) • 波特說讓企業走向國際上是很重要的,這推力可能是來自國際上的需求,也可能來自國內競爭者的壓力。因此國內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對手是創造和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關係,激烈的國內競爭有助於使國內廠商不斷地在各種技術或創新上不斷的突破,使企業維持競爭優勢或增加競爭優勢,也漸漸提高了國際上的優勢。
(四)企業策略、結構及同業競爭(2/2) • 韓國: 韓國企業的企業文化是要求短期間收到成效,比起需要長時間與巨額花費的基礎科學研究,更傾向於把人力與資金集中於透過企業併購與技術移轉的應用技術的研發,特別是在半導體、液晶顯示器、行動手持裝置、汽車等領域,經由取得蘊含大量生產knowhow的新技術來蠶食鯨吞競爭對手的市占率。 芬蘭: 透過大膽夢想及不斷創新的企業願景,先以生產要素為基礎力行多角化,即使面對的是不穩定的外在環境,仍然能夠找出最適合公司的政策,讓公司得以延續。 而在由生產要素的經濟基礎演變為投資導向經濟基礎的過程之中,Nokia 選擇了電子電訊產業為重點發展,而有了日後的Nokia。 以 Nokia 的資源足以支撐在芬蘭國內市場的多角化,但是一旦將眼光放到歐洲甚至全世界,則勢必要作出產業取捨,因此才產生了全球專注策略。
(五)政府(1/2) • 波特指出,政府有兩方面影響的因素,第一點是政府的干預程度,讓產業自由發展,還是有管制如稅制、公平交易…等。第二點是政府重大決策影響性,如限制進出口,出口配額…等。 • 政府能夠提供企業所需要的新機會和直接加入企業無法行動的領域,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如發展基礎設施、開放貸款的管道…等。波特認為,政府對企業的保護,會使企業缺乏競爭的狀態,延遲了競爭力的出現。
(五)政府(2/2) • 韓國: 三星有政府全力在政策、資金的支持外,三星在集團模式經營下,同時也整合了所有產業,當某一個事業群遇到市場景氣較不穩定,經營較有困難時,還有其他事業在資金上可以幫忙支撐,在財務上可以互補。 • 芬蘭: 面對Nokia這種局勢,芬蘭政府當局竟然冷處理,不救急、不抒困。當局說「賺錢他們賺,賠錢當然也要自己賠,這就是市場經濟。」
(六)機會(1/2) • 機會是指一國的某一產業本來是很有競爭優勢的,可能會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忽然改變,而必需要改變現有的技術,因此產生了機會,了解消費者的企業就是贏家;機會是很難得的,很難遇到,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機會的狀況大致有幾項:如因國外的需求大增,而使企業遠赴海外,以滿足國外需求、傳統技術被取代掉、生產成本因為外在因素,而導致上漲(如石油危機)、金融市場或匯率的波動有很大的改變、顧客對商品的需求突然增加、政府有很大的改變政策、飢荒…等,這些都會影響到產業的競爭力。
(五)機會(2/2) • 韓國: 韓國三星(Samsung)逐漸在全球資通訊(ICT)產業取得領先地位,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台廠除競爭關係外,也需善用與中國互補優勢,把握切入三星供應鏈機會。 • 芬蘭: 現在的諾基亞正面臨轉型還有重新定位的陣痛期,積極與微軟合作,陸續推出WP7及芒果(Mango)作業系統的智慧手機,諾基亞執行長伊洛普表示,未來將聚焦低階智會行手機及功能手機市場。
結論 • 韓國地理位置及天然資源都不足於供應國家生產,但在人均GDP中卻有亮眼的成績出現。 • 以上所談到的需求條件、生產因素條件、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以及企業策略、結構及同業競爭會與會皆會受到政府政策和機會的影響,佔有重要的影響力,政府利用政策可以是產業的支持者也可以是阻礙者,就長期來看應該降低政府的干預,讓市場來操縱,而政府可以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機會也會影響到國家競爭力,把握機會可以為國家帶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