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95 Views
思想道德修养. 第六讲 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六讲 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一节 注重身心健康 第二节 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第一节 注重身心健康. 一、生理健康的意义 生理健康是成才的物质基础。 生理健康是作出社会贡献的物质基础。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蒋南翔提出: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二、生理健康的途径. 1. 坚持体育锻炼。 2. 按时作息。 3. 讲究卫生。 4. 防止意外伤害。. 第二节 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E N D
思想道德修养 第六讲 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六讲 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一节 注重身心健康 第二节 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第一节 注重身心健康 一、生理健康的意义 • 生理健康是成才的物质基础。 • 生理健康是作出社会贡献的物质基础。 •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二、生理健康的途径 1. 坚持体育锻炼。 2. 按时作息。 3. 讲究卫生。 4. 防止意外伤害。
第二节 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 客观地认识自我。 • 统一的人格。 • 适当的情绪反映。 • 和谐的人际关系。 • 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 心理水平的两重性。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滞后于生理的成熟。 • 心理倾向的两重性。富于理想、感情的积极倾向和好高骛远、感情用事的消极倾向。 • 心理特征的两重性。个性心理的显形性与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第三节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 焦虑。失败和愧疚感引发的不安情绪。 • 麻木冷漠。对追求目标失去信心。 • 自卑。对自身条件的消极评价。 • 孤独。因内向封闭的性格所致。 • 自我中心。停留在儿童心态。 • 嫉妒。对自己与先进的落差绝望。 • 病态人格。内在人格不协调。
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 提高整体素质 •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 发展高层次的需要。 •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 扩大知识领域。
2. 注重心理卫生 • 学会科学用脑。 • 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 • 保持合理的生活节奏。 • 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
3. 完善心理防御机制 • 辩证分析个人处境。 • 合理宣泄。 • 积极超脱。 • 适当转移兴奋中心。 • 积极补偿。 • 合理幽默。
4. 参与心理咨询 • 障碍咨询:驱除障碍和不适。 • 发展咨询:度过暂时的心理不适。 5. 完善支持系统 • 学校各方面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思考题 1. 生理健康的意义和生理健 康的途径。 2.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3. 怎样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