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台灣婚紗演變史

期中跨文化劇場作業. 台灣婚紗演變史. 商設一甲 4A2J2006 李敏慈 2014/04/23. 此篇剪報按照年代順序製作 並參考網路上文章、圖片等資料 整合而成. 在 傳統 社會,「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視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隨著 時代的演進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不僅男女結婚的年齡延後, 婚姻的不穩定性也提高許多,傳統的婚姻禮俗更有著重大的改變。 台灣人的婚禮,從清代、日本時代至戰後,不同的歷史階段皆有不同的 婚禮風貌,展現出了台灣變動的歷史與多元的文化形式。. 本段引自 : 老照片 老台灣素描

silea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婚紗演變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期中跨文化劇場作業 台灣婚紗演變史 商設一甲4A2J2006李敏慈 2014/04/23

  2. 此篇剪報按照年代順序製作並參考網路上文章、圖片等資料整合而成此篇剪報按照年代順序製作並參考網路上文章、圖片等資料整合而成

  3. 在傳統社會,「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視為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傳統社會,「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視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隨著 時代的演進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不僅男女結婚的年齡延後, 婚姻的不穩定性也提高許多,傳統的婚姻禮俗更有著重大的改變。 台灣人的婚禮,從清代、日本時代至戰後,不同的歷史階段皆有不同的 婚禮風貌,展現出了台灣變動的歷史與多元的文化形式。 本段引自:老照片 老台灣素描 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1_wedding/index.html

  4. 在清代,人們普遍有著傳宗接代的觀念,而婚嫁是關係著宗嗣的延續,因 此結婚被視為人生的重要關卡,必須認真依循古禮來進行。 根據歷史記載以及今 日祖籍調查,來台墾拓者以漳、泉、粵等地為多,儘管不同族群之間的風俗有所 不同,但就婚姻方面而言,仍本周公所制之禮為依據,也就是納采、問名、 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禮。 納采: 男方主婚人委託媒婆準備雁與其他禮物,前往女方家提親,女方如果首肯便會將 禮品收下。 問名: 男方得到女方允許聯姻後,便經由媒婆將準新郎、準新娘的生庚八字,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 父母姓氏等庚帖轉交對方,經過家廟擲筊、命相師批命狀後,三天內家中無特殊事故才得進行下 一個步驟。 納吉: 男方準備數十種聘物,由媒婆帶領前往女方家舉行納吉之儀,女方於收受聘物、聘書外,也在致 祭廳堂神明、祖先後,另送回聘物品、答聘書。男女雙方為表慶祝婚姻已定,分別設宴款待親友。 納徵: 由男方擇吉日,準備聘金、金鐲、金簪、新娘衣料、大餅等,由新郎長兄領隊,媒婆陪伴前往女 方家下聘,經女方點收、祭袓後致紅包給男方,中午雙方各設宴款待親友。 請期: 由男方請擇吉日良辰親迎,並煩請媒婆送達女方徵求同意後,著手準備迎娶之前的準備工作,包 括雙方裁衣、女挽面、男剃頭,並擇良時進行安床。 親迎: 新郎本人坐著花轎到女家去迎娶,迎娶的行列包括鼓吹、媒人、叔爺、娶嫁(伴郎)、新娘轎。 新娘轎裡須放轎斗圓,另放以轎斗豬腳一支,轎後方掛八卦米篩。到女方家新娘吃完姐妹桌後即 上轎回程。

  5.   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與日本訂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與日本,台灣成為 日本的殖民地。統治者傳入大量的東洋文化,兼以日本接受西洋文化的浸潤較早 ,連帶也傳入新式的西方文明。台灣人在強勢的外來文化之下,原有的傳統婚俗 ,不免受到影響,而呈現多樣文化雜揉並陳的狀態。   在日本人所傳入強勢的東洋文化與新式的西方文明之下,台灣人的傳統漢式婚禮 受到強烈的挑戰而產生變化,最明顯的改變是新娘改穿白紗禮服。日治中後期,日本 為了能更有效統治台灣,便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 在皇民化運動的強力施行下,無論 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受到日本文化的粗暴壓制。此時,台灣也開始大量 出現在神社拍攝結婚紀念照的情形,甚至也出現身著傳統日式和服的新人。

  6.   蔡嬌霞身穿傳統中國嫁衣及霞披、頭戴鑲有珠簾的鳳冠,林祖壽穿戴清代長袍馬褂官服。兩人的服飾裝束其實是九品命官、命婦的穿著。  蔡嬌霞身穿傳統中國嫁衣及霞披、頭戴鑲有珠簾的鳳冠,林祖壽穿戴清代長袍馬褂官服。兩人的服飾裝束其實是九品命官、命婦的穿著。   命婦禮服上的線穗顏色、刺繡圖案、霞披的圖案、鳳冠鑲飾的珠寶材質,及命官長袍上的繡線顏色等等,各個品級皆有詳細規定,是具有官位的人才能穿戴。 ▲1912年4月27日林祖壽與蔡嬌霞結婚照(圖像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但自明代以後,庶民結婚時可假借九品官服為結婚禮服,有品級之人則需依照品級穿著。這個習慣延續到清代,甚至到了臺灣的日治初期,從板橋林家與清水蔡家的聯姻照片中,仍可看見中國傳統婚禮習俗的影響。   由於1910年代左右,拍照技術才逐漸傳入臺灣,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隨意拍照留念。因此,早期老照片等圖像資料呈現的大多是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樣貌。 林、蔡兩家皆是臺灣當時有名的地方大族,才有辦法穿戴如此華麗的結婚禮服,一般家境並不富裕的平民百姓,大多自行縫製嫁衣,以紅色的大襟衫、裙及蓋頭來替代。

  7. 西元1900年~1919年(日據初期) 在清朝時期台灣的正式禮服,這時已出現中式和西式的交替,在二十世紀初,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大紅鳳冠已逐漸改為白色頭紗、手持捧花,在樣式上已變為西化,在顏色方現也取代了傳統所認定的喜慶色系,新郎則是以長袍馬掛或官服為主。

  8. 約在西元1910年,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新郎禮服也從原本的中式長袍,改為西式禮服。約在西元1910年,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新郎禮服也從原本的中式長袍,改為西式禮服。   臺灣第一代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高長的四男高再祝醫生,與許翰民醫生長女許美的聯姻,其婚禮卻已開始融入西方色彩。   從1910年4月21日兩人結婚時所拍攝的結婚照(圖2)來看,新郎身著福鏤庫(Frock coat)禮服、山高帽(Bowler hat)搭配黑色皮鞋,新娘却穿著臺灣衫,顯示此時期西式作風已在臺灣社會中出現,身著西服是時髦的象徵,遂 出現「西服配臺灣衫」的特殊景象。 ▲1910年4月21日,高再祝、高許美結婚照。(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11年,高再祝與高許美的結婚週年紀念照片(右圖) 中,高再祝依舊身著福鏤庫禮服搭配黑色皮鞋,高許美則從臺灣衫改穿改良式禮服,頭戴白紗、手持百合捧花。

  9. 西元1919年~1937年(日據中期) 中期的新娘禮服以「中式服」為主,但家庭經濟富裕的新娘則已經開始穿著白色禮服了,手拿捧花也已經成為流行的趨勢與指標,至於新郎的禮服款式,除了少數還穿著著中式台灣衫,大多數人最主要的結婚禮服是以西裝款式為主,也會戴白手套和禮帽。 右為1920年代林垂拱、陳瓊珍結婚照。(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很長一段時間,台灣新娘們穿粉紅色、不曳地的禮服,正是大紅嫁衣與西式白紗的過渡與混種。

  10. 1930年代,呈現出完全西式的特色。 1937年,高再祝的次女高慈美,也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與臺北富商李春生之曾孫李超然的結婚照   兩張1937年結婚照中,李超然與蔡伯淙皆身著摩令古(Morning coat)、手持高呢帽並搭配黑色皮鞋,高慈美身著西式長裙禮(Wedding dress),莊素鶖則難以辨識是否穿著連身禮服,但裙擺明顯看出並未及地,但兩位新皆手持百合捧花,頭戴曳地的白色頭紗。 1937年蔡蓮舫的三子蔡伯淙與莊素鶖的結婚照 特別提出一點,此時照片中的四位新人與之前的結婚照最大的不同,在於四人雙手皆戴有白色手套。而結婚必須戴手套的含意多有不同,西方認為手套是象徵愛情的信物,臺灣老一輩人家的說法則認為,結婚當天新娘不要做事,日後會比較好命,所以新娘才會戴手套。

  11. 西元1937年~1945年(日據末期)   末期正因為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日本政府為了爭取軍援,因此服裝一切改以簡單、便利為主,當然婚紗禮服也不例外。   此時也出現了許多改良式服裝,也有出現簡便的洋裝作為結婚禮服,許多新娘也以日常衣著搭配白色頭紗為主,甚至有些人穿著著方便工作的日常服裝的燈籠褲,踏入禮堂,新郎則以國民服或者是軍服做為禮服,就算生活一切簡單,但結婚禮服卻開始出現多樣化。 1927年海峽另一端, 蔣介石與蔣宋美齡的世紀婚禮

  12. 1940年新娘頭紗開始流行「拖地長紗」。   隨著戰爭的開展,民生物資緊縮,外在環境不再允許任何隆重的婚禮。在這個歷 史階段的最末,所留下的婚禮印象是昏暗慘澹的。   西元1945年日本戰敗,原本被殖民者打壓以及受到戰爭影響的台灣婚俗,得 以恢復傳統。   然而之後由於台灣經濟起飛,帶動社會快速發展,古老的婚俗遂有 簡化的趨勢,並且更加受到西方婚禮的影響。 1940年代,新娘身著白紗的結婚照,現在偶爾還看得到新娘身穿這類復古型白紗出場呢。 (以上部分照片,引自《囍事台灣》一書)

  13. 戰後台灣人的婚禮,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繁複的結婚儀式開始有簡化的趨勢, 傳統婚禮中一些重要環節也被認為不合時宜而遭淘汰,自由戀愛也逐漸取代了媒 妁之言,婚禮進行的場所也從傳統的家中祭祖,轉移到教堂結婚或是到法院公證 結婚。然而,不管婚禮的形式與內容如何因應社會而改變,結婚始終是台灣人最 重視的人生大事。   許多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榮民,在台灣落地生根,娶了在地妻子,他們也慎重無比地拍下結婚照。(榮民文化網)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80%的台灣新婚夫妻在婚禮當天挪時間去照相館拍攝拍結婚照。 結婚預算較高的新人,請攝影師到府照相,婚禮更添豪奢氣派。 雲林斗六溝仔埧清涼冰店老闆曾新春與太太曾呂阿抽(1957年)

  14. 197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起飛,新人在照相館拍攝的紀念照,不只是一兩張,而變成幾十張。 因此,在宜嫁娶的大好日子裡,熱門照相館勢必擠得水泄不通。   時代演變至今,拍照技術日新月異,拍攝照片不再是個昂貴的活動,結婚禮服也轉變以西裝搭配婚紗為主的風格。   西方婚禮中象徵聖潔的白色,結合每年不同的時尚趨勢,亦走向各式各色的婚紗款式。   傳統中國長袍搭配霞披或旗袍的服飾,反而僅成為部分新人拍攝結婚照時的選擇之一。   一系列陳舊歷史的結婚照片,展現出百年來結婚服飾風格的轉變。 如今數位單眼相機功能強大、日漸普及,數位暗房在自家電腦即可開工,不再需要花錢買底片,個人婚紗攝影服務業者、小型獨立婚紗工作室竄起,拍攝風格也比較不拘,或搞笑或實驗或驚世,讓人有高度主導的選擇。

  15. 參考網站: 老照片 老台灣素描 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1_wedding/index.html 喜氣與聖潔—從圖像資料看臺灣婚禮服飾的演變 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841&index_info_id=5404 打開台灣婚紗照歷史 http://thetislin.pixnet.net/blog/post/28807636-%E6%89%93%E9%96%8B%E5%8F%B0%E7%81%A3%E5%A9%9A%E7%B4%97%E7%85%A7%E6%AD%B7%E5%8F%B2..... 篇名:婚紗造型演變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1/11/2011111418263887.pdf 綜合維基百科、論文〈裝扮新娘─當代台灣婚紗業的興起與發展歷史〉(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李玉瑛,2004)與各種網路資料

  16. 謝謝觀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