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 破解童心”作家、“中国童书王” 杨红樱

“ 破解童心”作家、“中国童书王” 杨红樱. 平生最大的愿望是 ——— 破解童心。. 为什么当下儿童文学会形成 “ 杨红樱现象 ” 呢?. 谭旭东 《 析儿童文学 “ 杨红樱现象 ” 》 分析了杨红樱校园小说受到欢迎的原因: 1 、小说采取了 “ 原生态写作 ” 的姿态,其真实生动的校园师生叙事和对 “ 个性化 ” 小学生形象的准确描写给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 、作家有着将 “ 儿童本位 ” 和 “ 现代教育观 ” 有机结合的理念。 3 、小说关注了别的作家很少关注的小学儿童。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破解童心”作家、“中国童书王” 杨红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破解童心”作家、“中国童书王”杨红樱 平生最大的愿望是———破解童心。

  2. 为什么当下儿童文学会形成“杨红樱现象”呢?为什么当下儿童文学会形成“杨红樱现象”呢? 谭旭东《析儿童文学“杨红樱现象”》分析了杨红樱校园小说受到欢迎的原因: 1、小说采取了“原生态写作”的姿态,其真实生动的校园师生叙事和对“个性化”小学生形象的准确描写给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作家有着将“儿童本位”和“现代教育观”有机结合的理念。 3、小说关注了别的作家很少关注的小学儿童。 4、作家笔下都市时尚的气息和快乐主义的气质也符合都市儿童的审美品位,增加了小说畅销的可能性。

  3. 杨红樱简介: 杨红樱 ,生于四川成都,做了7年小学老师,7年童书编辑,做得最努力的是做母亲,19岁发表第一篇童话,现已发表童话、儿童小说50余本,已成为畅销的品牌书有:《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杨红樱童话系列》、《杨红樱科学童话系列》,因在读者中的影响,因在童书市场上的号召力,被誉为“中国童书王”。 但她最热衷的还是童话创作,这不是因为她的童话获奖最多,而是因为童话是她和孩子沟通的秘密通道。

  4. 杨红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写作宗旨:”把快乐还给孩子!”杨红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写作宗旨:”把快乐还给孩子!” 有书评说,杨红樱本人就是童话中人,她活在童话里,用一根闪闪发亮的手杖引领着无数的孩童。 她自己的说法则是:“我做过小学老师、儿童报刊主编,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对孩子非常熟悉。我完全就是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孩子的世界对于我,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5. 杨红樱获奖作品一览表 1992年 童话《寻找快活林》获海峡两岸童话征文优等奖第一名 1993年 童话《欢乐使者》获海峡两岸童话征文佳作奖 1994年 童话《粉红信封》获上海《好儿童》优秀作品奖 1995年 短篇童话集《寻找快活林》获冰心儿童文学奖 1996年 童话《风铃儿叮当》获《东方少年》优秀作品奖 1997年 童话《猫小花和鼠小灰》获海峡两岸征文一等奖 1998年 童话《三只老鼠三亩地》获全国少儿报刊联合征文佳作奖

  6. 1999年 童话《小红船儿摇呀摇》获日本小松树奖 2001年 童话《最好听的声音》获海峡两岸童话征文一等奖 小说《女生日记》获成都市政府金芙蓉奖 2002年 小说《男生日记》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03年 小说《男生日记》获四川文学奖 2004年 小说《五三班的坏小子》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二等奖 小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小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获成都市政府金芙蓉奖

  7. 《杨红樱童话系列——没有尾巴的狼》 在猎人的小木屋里,秃尾巴狼发现了一条美丽的狐狸尾巴,于是狼的身上,就有了一条尾巴,从此不再叫狼,改叫狼狐。狼在狐狸尾巴的挑唆下,胡作非为,干了许多坏事,也遭到了许多报应。狐狸尾巴没有给狼的生活带来幸福,带来快乐,反而使他的罪恶感日益加重。狼最终舍弃了美丽的尾巴,回到田野,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最后生活教育了这只没有尾巴的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丧失良知,比失去一条尾巴更加可怕。

  8. 《杨红樱童话系列——亲爱的笨笨猪》 笨笨猪很笨,但他过得比谁都快活。在小熊的生日会上,他因为贪吃,吃光了所有的毒蘑菇,却因此救了参加生日会的所有动物;他睡觉打呼噜像打雷,居然吓退了想来吃掉兔子的大灰狼;他见市场上的盐蛋好卖,就让鸭妈妈喝盐水生盐蛋,结果被鸭妈妈啄肿了屁股;为了让老鼠改掉好吃懒做的坏毛病,他鼓励老鼠去啃书,轻而易举地就把老鼠的脑袋给换了……因为给别人带来太多的快乐,所以笨笨猪快乐。这种快乐的品质,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9. 《杨红樱童话系列——流浪狗和流浪猫》 玫瑰度假村是个富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宠物成堆的地方,但有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常在这里游荡。高贵的波斯猫爱上了具有骑士风度的流浪猫;漂亮的西施狗爱上了侠肝义胆的流浪狗。西施狗的主人非常势利,他们把西施狗当作赚钱的工具,千方百计地阻挠西施狗和流浪狗在一起。为了救下被主人拿去做权钱交易的西施狗,流浪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终子让流浪狗和西施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不仅仅是猫猫狗狗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10. 《杨红樱童话系列——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 孟小乔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在神秘的仙女湖畔,遇见了一个愿意到她家去做保姆的女人。这个神秘的女人叫蜜儿。蜜儿的出现使孟小乔家的生活变得神奇而活跃起来。蜜儿见孟小乔总是在忙功课,就带她到树林里结识了十分会玩的小人精;到了期未写评语时,蜜儿让老师戴上优点放大镜,结果平时爱挑毛病的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写上了一段优美的评语……本书透过现实背景中展开的幻想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小学生在功课重压下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作家杨红樱对孩子们快乐生活的期盼。

  11. 《杨红樱童话系列——神秘的女老师》 本书为《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续集。六年级女生孟小乔新学期寄宿一所美丽的红宫学校读书。一天,一阵龙卷风过后,学校里来了一位披披肩、打紫色伞的女老师。她的教学方式令学生们欣喜若狂:她把学生们带到荒郊野地里,给他们的“不快乐”举行特别的葬礼;她扮作女探长到学生家中去侦察,谁的家长是“爱心杀手”;上晚课时,她让学生去“童心城堡”找回自己的童年……这个神秘的女老师是谁?莫非是消失了的仙女蜜儿,又回到了孟小乔的身边?

  12. 目录 11女探长的游戏12换脑的橙色药剂13校庆日特别活动14童心城堡15用尾巴走路的鱼16城市的夜空飞行17最后的晚课18又刮起一阵龙卷风“孩子心里想什么,我的书里能找到” 1又见蜜儿2爱玩飞镖的校长先生3迷失了自己的孩子们4一个特别的葬礼5“我是奇迹”的纸鸟6美丽的一课7小绅士和小淑女8微笑的空气9图书馆寻宝10爱心杀手

  13. 一个个跌荡起伏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学习到知识,在学习中感受着阅读的乐趣,在品味乐趣的同时不得不去深刻地思考 。 杨红樱希望大人们能从这种现象中反思: “教育就是人性关怀。”只有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乐趣,才能真正培育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14. 谭旭东评杨红樱的童话有以下几点美感: 一、幽默意味。杨红樱的童话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好玩,形象比较调皮,语言比较俏皮,甚至有时会让人读后会心一笑,堪称“幽默童话”。二、构思精致。三、形象突出。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中心,都有一个关键的中心形象。如《戴耳环的蜜儿》就有一个具有魔力的家政服务员“蜜儿”…… 读了杨红樱的童话,我在想,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拿什么作品献给孩子?而当下童话创作是病相处处:语言的做作,形象的不变,题材的老化,构思的陈旧,意境的缺失……等等,这些足以让人失望,让人焦躁!我们的童话作家是不是可以从杨红樱的童话创作中获得一些启示,多创作一些语言活泼、气质幽默、意境优美的童话,给孩子们多奉献一些好的精神食粮!

  15. 好书推介:《杨红樱科学童话系列》 你想知道骆驼为什么能不喝水吗? 你想知道牙签鸟被鳄鱼吃进嘴里为什么还能飞出来吗? 你想知道海参内脏都被鲨鱼吃了为什么还能活? 你想知道……杨红樱“科学童话”是绝对一流的童话!将准确、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一篇篇好看、好听的童话故事里。让我们沉浸在童话的美妙中读懂了科学的深刻,让我们在慨叹科学的伟大时,心中漾起灿烂的旋律。马上打开本书吧!同学们,你们就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