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24 Views
水处理工程技术.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一、污水的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 二、生物处理法的分类 1 、按参与处理过程的微生物分类:(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 好氧生物处理法:参与处理过程的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主要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 厌氧生物处理法:参与处理过程的微生物以厌氧(缺氧)微生物为主,主要用于处理污泥、高浓度有机废水。.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2 、按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分类:(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E N D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一、污水的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 • 二、生物处理法的分类 • 1、按参与处理过程的微生物分类:(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 • 好氧生物处理法:参与处理过程的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主要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 • 厌氧生物处理法:参与处理过程的微生物以厌氧(缺氧)微生物为主,主要用于处理污泥、高浓度有机废水。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2、按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分类:(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 * 活性污泥法:在专门设有空气输入和扩散装置的构筑物(曝气池)内注入生活污水,通过向空气输入和扩散装置池内不断输入分散良好的空气(曝气),如此每天保留沉淀物,更换新鲜污水。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在污水中形成一种由大量微生物和悬浮物组成的黄褐色絮凝体,这种易于沉淀、分离,并能使污水得以净化、澄清的絮凝体,因其中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而被称为活性污泥,这种污水处理方法即是活性污泥法。(利用活性污泥中的活性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使污水净化的方法)——自然界水体自净的(强化)模拟。 • * 生物膜法:使微生物在固体介质表面(滤料或某些载体)生长、繁殖,形成膜状活性污泥(生物膜),当污水与之接触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的方法。——自然界土壤自净的(强化)模拟。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9.1活性污泥法 • 一、基本概念 • (一)活性污泥 • 1、活性污泥:以微生物为主体、具有吸附代谢有机物的生物絮凝体。良好的好氧活性污泥呈黄褐色。 • 2、活性污泥的组成:①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Ma;②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 (主要是细菌);③惰性有机物(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有机物质)Mi;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Mii • 活性污泥总量: M=Ma+Me +Mi+Mii • 挥发性有机物总量:Mv= Ma+Me +Mi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3、活性污泥的生物相:活性污泥微生物微生物是由细菌类、真菌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异种群体所组成的混合培养体。 • (1)细菌类:性污泥微生物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主,多数检测,现已基本判明,可能在活性污泥上形成优势的细菌,主要有: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大肠埃希氏杆菌等。至于哪些种属的细菌在活性污泥中占优势,则又取决于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如含蛋白质量多的污水有利于产碱杆菌的生长繁殖,而含大量糖类和烃类的污水,则将使假单胞菌得到迅速增殖。这些种属的细菌都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在环境适宣的条件下,它们的世代时间仅为20~30min。它们也都具有较强的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的功能。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2)真菌类:真菌的细胞构造较为复杂,而且种类繁多,与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有关的真菌是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的丝状菌,这种真菌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但若大量异常的增殖会引发污泥膨胀现象。丝状菌的异常增殖是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诱因之一。 • (3)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存活的原生动物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等3类。原生动物的主要摄食对象是细菌,因此,出现在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在种属上和数量上是随处理水的水质和细菌的状态变化而改变的。在活性污泥系统启动的初期,活性污泥尚未得到良好的培育,混合液中游离细菌居多。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处理水水质欠佳,此时出现的原生动物,最初为肉足足类(如变形虫)占优势,继之出现的则是游泳型的纤秀虫,如豆形虫、肾形虫、草履虫等。而当活性污泥菌胶团培育成熟,结构良好,活性较强,混合液中的细菌多已‘‘聚居”在活性污泥上,处理水水质良好,此时出现的原生动物则将以带柄固着(着生)型的纤毛虫,如钟虫、等枝虫、独缩虫、聚缩虫和盏纤虫等为主。通过显微镜的镜检,能够观察到出现在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并辨别认定其种属,据此能够判断处理水质的优劣,因此,将原生动物称之为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性生物。 • 此外,原生动物还不断地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起到了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4)后生动物 (主要指轮虫)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是不经常出现的,仅在处理水质优异的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统,如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因此,轮虫出现是水质非常稳定的标志。 • 4、活性污泥的质量评价指标 • (1)混合液污泥浓度X(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曝气池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数量(mg/L)。 • MLSS= M=Ma+Me +Mi+Mii • (2)混合液挥发性污泥浓度Xv(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曝气池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挥发性活性污泥的数量(mg/L)。 • MLVSS= Mv= Ma+Me +Mi • 令f= MLVSS/ MLSS 对于一定的污水,f是定值,对于生活污水,f为0.75左右。 • 以上二项为表示及控制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3)污泥沉降比SV(%):量取100mL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内静止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体积之比。SV大,表示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活性好,SV小,表示泥沉降性能好,污泥密实,活性不好。一般SV在30~40%比较好。 • (4)污泥(容积)指数SVI:曝气池出口混合液,静沉30min后,1克干污泥所占的容积(mL/g) • (SV只代入数字) • SVI大,表示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活性好,SV小,表示泥沉降性能好,活性不好。对于生活污水或城市污水,一般SVI在70~100比较好,SVI>200表示污泥已膨胀。影响SVI值的最重要因素是微生物群体的增殖速度。以上为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及评定指标。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5)污泥龄(ts、θc):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亦即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日)。又称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 (6)BOD负荷(污泥负荷Ns容积负荷Nv) • * 污泥负荷Ns——每日供给每kg微生物(污泥)的BOD5的量(kgBOD5/kgMLSS.d)(也用F/M表示) • (kgBOD5/kgMLSS.d) • Ns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1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1d)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物量(BOD) • * 污泥负荷Nv——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内(1d)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物量(BOD)。 • Nv=QLa/V=NsX • Nv、Ns选的高,可降低曝气池容积,经济,但处理程度低;Nv、Ns选的低,处理效果好,但曝气池容积大,成本高,工程上Nv、Ns选择很关键(Ns在0.5~1.5之间污泥膨胀)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三、活性污泥法的发展沿革与运行方式 • (一)传统活性污泥法 • 1、特点:污水和回流污泥从池首端流入,推流前进,从池尾排出,吸附和代谢在同一池子进行。 • 2、优点:效率高(因污水与污泥接触时间长),可达95%,出水水质稳定。 • 3、缺点: • (1)供氧和需氧的矛盾BOD沿池长逐渐降低,需氧量沿池长逐渐降低,而供氧是均匀的,前端供氧不足,后端过剩。 • (2)进水浓度低,不耐冲击负荷 • (3)负荷低,池子大,占地多 • (4)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一段,无法使整个池子处于良好工况。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二)对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改造 • 1、扩大Ns的范围 • (1)高负荷法:Ns>0.5,效率低,曝气池容积小,污泥龄小,剩余污泥量大(短时曝气法或不完全处理活性污泥法) • (2)低负荷法:Ns<0.1,效率高,曝气池容积大,污泥龄大,剩余污泥量小(延时曝气法) • (3)多级活性污泥法 • 2、对进水点位置的改革 • (1)阶段曝气法:分段进水,微生物食料均匀,活性好 • (2)生物吸附法(接触稳定,吸附再生):池中间某一点进水,吸附和污泥再生(代谢)在两个池子(吸附池、再生池)或一个池子的二段(吸附段、再生段)内进行。L分布较均匀,需氧量较均匀。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优点: • a、仅污泥参与再生,虽Ns不高(0.2),但Nv高,V小(吸附池停留时间短30~60s,以充分利用初期吸附去除率,再生池中是回流污泥,总量少),占地少,建设费用低。 • b、污泥在再生段空曝,回到吸附段活性强,避免污泥膨胀。 • c、需氧较均匀 • d、耐冲击负荷 • e、易改造 • 缺点: • a、效率低,90%左右,因污水与污泥接触时间短 • b、回流量大,回流比50~100%,回流污泥提升费用高。 • R=回流污泥量QR/污水量Q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3、曝气池流型和混合特征改革 • (1)完全混合法 • 优点:a、耐冲击负荷(进水稀释) • b、进水浓度高 • c、池内F/M一致,微生物工况一样,可以控制在良好的工况下工作 • d、Nv高(0.8~1.4),需氧均匀 • e、运行灵活,改变F/M,可改变工况 • 缺点:效率低,85~90%,出水较差(由于连续进水、出水可能产生短路) • (2)循环混合法(氧化沟):属于延时曝气法,负荷低,V大,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期,剩余污泥少。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4、改革曝气技术 • (1)减量曝气法:沿池长逐渐减少曝气量 • (2)纯氧曝气法:用氧气代替空气 • (3)深水曝气、深井曝气、浅层曝气 • (三)活性污泥法新工艺 • 1、氧化沟(循环曝气池) • 2、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SBR) • 4、A/O法 • 5、A/A/O法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SBR)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四、活性污泥系统设计 • 工艺设计内容: • 1、流程确定 • 2、曝气池(区)容积计算,曝气区工艺设计 • 3、需氧量、供氧量、供气量计算;曝气设备设计 • 4、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量计算;回流设备设计 • 5、二沉池设计计算 • (一)曝气池的设计 • 曝气池容积的设计多采用以污泥负荷率Ns为控制指标的方法 • 1、Ns的确定: • (1)Ns↗ → Le↗ • (2)Ns↗ → ΔX↗ • (3)Ns↗ → O2/XvV↗ →O2/QLr↘ • (4)Ns与SVI的关系如曲线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综上,Ns的确定要考虑处理水的出水水质要求(Le),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曝气池最佳设计理论。对城市污水,Ns=0.3~0.6为宜,Ns=0.4最佳,此时处理效率可达90%,SVI在80~150。 • 2、选Xv、XR、计算R • (1)选Xv:若Xv大,则V小,但供氧困难,二沉池负担大,回流量大且受XR控制。一般选Xv=2~4g/L • (2)选XR: (mg/L) • r——考虑污泥在二沉池中停留时间、池深、污泥厚度等因素有关的系数,一般1.2。 • 当污泥有良好沉降性能时(SVI=100左右),XR=8~12g/L。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3)计算R:列二沉池固体物料衡算方程式得: • 所以有: • 3、计算曝气池容积:以曝气池最佳设计理论分别进行计算,取V大者作为设计参数。 • 4、求曝气池需氧量:O2=a′QLr+b′VXv • 5、选曝气设备: • 表曝:由R→R0→选曝气机械 • 鼓风曝气:由R→R0→Gs→选风机 • 6、计算QR、Qs,选回流设备 • QR=RQ Qs=ΔX/fXR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二)二沉池的设计 • 1、二沉池的特点 • (1)区域沉淀(即Ⅲ型沉淀,发生条件为悬浮物浓度500mg/L以上),在沉淀过程中,沉淀速度与絮凝性能有关。 • (2)活性污泥重量轻,易被水带出或产生二次流和异重流,故设计二沉池时水平流速比一沉池小一半,出水堰长度增加。 • 2、二沉池设计计算方法(要求溢流水中悬浮物浓度越小越好,底流污泥浓度越大越好,故设计池面积取决于澄清和浓缩能力,取大者)P164 • (1)表面负荷法(以表面负荷为控制参数→保证良好的出水水质) • (2)固体通量法(以固体通量为控制参数→获得尽量高浓度的底泥) • 固体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重量(kg污泥/m2.d)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五、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 •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同步法、异步法) • 同步法:培养驯化同时进行 • 异步法:先培养后驯化 • 1、城市污水(包含全面营养物质,并有丰富的微生物):直接闷曝1~2天,絮凝体形成,停止曝气、静沉,除去上清液,再加污水闷曝,絮凝体增多……当SV=15%时(7~10日)开始连续运行。 • 2、工业废水(不含微生物,经常缺乏营养物质): • 接种:用生活污水;同类污水厂污泥;土壤(现场泡水),培养同城市污水 • 驯化:逐渐增加工业废水比例,减少生活污水或其他营养物质比例 • 驯化目的:筛选菌种,诱发微生物体内产生适合工业废水的酶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二)试运行(目的:选择最佳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 • (三)检验(项目:反应水质及处理效果的参数;反应污泥性能的参数;反应环境条件的参数) • (四)运行中异常情况 • 1、污泥膨胀 • (1)现象:污泥松散,SVI增高,污泥不沉淀、流失。 • (2)原因:丝状菌大量繁殖;污泥结合水增高 • 2、污泥解体 • (1)现象:污泥细小,出水浑浊 • (2)原因:DO过高;有毒物质排入 • 3、污泥脱氮 • (1)现象:二沉池内污泥成块上浮 • (2)原因:污泥龄太长,发生反硝化反应,氮气将污泥带上水面。
第九章 好氧生物处理 • 4、污泥腐化 • (1)现象:污泥上浮,变黑、发臭 • (2)原因: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 • 5、泡沫 • (1)现象:曝气池表面大量泡沫 • (2)原因:合成洗涤剂;其他起泡物质
放映结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