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03 Views
苏教版化学 1 专题 4 《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 说课稿. 江苏武进洛阳中学 王 坚.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E N D
苏教版化学1专题4《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说课稿苏教版化学1专题4《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说课稿 江苏武进洛阳中学 王 坚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 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围绕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 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SO2的化学性质 • 难点:酸雨的形成原因
二、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 的部分物理性质。 • 高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猜想和假设 制定验证计划 实验 探究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2、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师恰当的启发、引导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教学思路 教学程序 以“酸雨”为背景,“探究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涉及几个主题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测定雨水的PH值 设想形成酸雨的可能因素 实验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酸雨的形成 讨论防止硫酸型酸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2、教学流程 讨论、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创设情境 1、展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国内外酸雨危害的图片及我国酸雨分布图等。 2、介绍:酸雨是英国化学家史密斯于1872年提出,一般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数值5.6的来源是蒸馏水于大气中CO2达到平衡时的酸度。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 3、展示学生采集的雨水样品 提出问题 1、我们采集的当地雨水是不是酸雨? 2、雨水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活动 1、测定雨水的PH值 2、猜测可能成分 3、实验验证(如检验硫酸根离子存在) 学习反馈 1、本地区的酸雨可能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2、惊讶于雨水中含硫酸,从而联想到酸雨的危害。 3、疑惑于雨水中硫元素的由来。 探究主题1酸雨的成分
创设情境 1、酸雨的模拟:用火柴头在装有蒸馏水的锥形瓶中燃烧,塞上瓶塞振荡后测pH值。 2、取少量锥形瓶中SO2水溶液与过氧化氢稀溶液作用后,再测量反应后溶液的pH值。 3、提供信息:某校科技小组同学在某城市采集了雨水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pH值,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样品pH值下降。 探究主题2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提出问题 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 2、燃烧产生的SO2是怎样转变成酸性物质的? 学生活动 1、讨论实验过程中硫元素的转化情况,分析pH值变化的原因。 2、猜测并验证SO2与过氧化氢稀溶液反应产物。 3、探讨酸雨样品长久放置其pH下降的原因。 4、总结归纳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学习反馈 1、工业生产中大量含硫矿物燃料的使用,使空气中SO2气体较多。 2、雨水中含有的H2SO3和SO2不断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H2SO4。 3、空气中SO2在烟尘等作用下氧化成SO3溶于雨水成酸雨。
创设情境 1、在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接触到了那几个有关SO2性质的反应? 2、展示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 提出问题 1、SO2与水的反应,体现了可溶性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作为酸性氧化物SO2还有那些性质? 2、SO2水溶液与H2O2溶液的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SO2发生了怎样变化?体现了什么性质?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SO2是否还有其他性质? 3、SO2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使用体现了它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 1、回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并设计实验验证 2、从SO2中S元素中间价态探讨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推测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3、分组实验:SO2与澄清石灰水、溴水、品红溶液反应。4、概括SO2在食品加加工中体现的性质,并对这种做法加以评价。 学习反馈 1、学生概括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得出SO2的氧化性、还原性 3、特殊性质:漂白性、消毒杀菌、毒性 探究主题3 SO2的化学性质
创设情境 1、展示图片: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多种脱硫技术: (1)在含硫矿物燃料中加生石灰;(2)在冶金工业烟道气中回收硫磺。 2、展示图片:实际生活中人们处理受酸雨污染的土壤 探究主题4酸雨的防治 提出问题 1、提供的两种脱硫技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哪些? 2、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采取什么措施改良受酸雨污染的土壤? 3、怎样才能从根本解决酸雨污染问题?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材料中提取的化学信息,联系SO2的性质,完成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目前采用的预防酸雨的措施,探讨环境保护的设想。 学习反馈 1、学生得出两种脱硫技术发生的反应。 2、学生能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对环境提出各种设想。
课堂小结与反馈 如何区分SO2和CO2气体? 课后研究课题 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
3、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 一、酸雨及其危害 • 二、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 三、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 四、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 1、 酸性氧化物通性 • 2、 氧化性: • 3、 还原性: • 4、 漂白性: • 五、二氧化硫的用途 • 六、酸雨的防治
左侧图片摄于1908年 右侧图片摄于1968年
食品“化妆品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作为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干果、蜜饯果脯等的漂白,令其外观更好看,被称为食品“化妆品”。二是具有防腐、抗氧化等作用,能延长食品保质期。正是因为防腐和漂白的良好效果,使其在凉果加工中被广泛使用。一般来讲,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机体可以认为是安全无害的,但如果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掌握好使用量,或为了追求其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色泽,延长食品保藏期限,或为掩盖劣质食品,不顾标准限制超量使用,就有可能造成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
(用硫磺熏蒸的银耳) 在田间大棚里加工白银耳 白色的银耳是人们餐桌上一道佳品。但中央电视台《生活》节目组的记者在福建、桂林和北京的一些市场发现,一些看起来非常白而又鲜亮诱人的银耳竟是经过特殊工序处理的———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硫磺”熏蒸而成。
近来市场上陆陆续续发现有毒的食品在公然发售。有毒食品包括:近来市场上陆陆续续发现有毒的食品在公然发售。有毒食品包括:
为控制由于酸雨而造成的湖水的酸度的提高,常撒入石灰石粉末为控制由于酸雨而造成的湖水的酸度的提高,常撒入石灰石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