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40 Views
休 克.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Case Study. 患者,男,40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入院前一天解黑便2次。 入院查体 :神志淡漠,血压60/40 mmHg, 脉搏130次/ min, 脉细而弱,皮肤冰冷。入院后病人又解黑便1次。以往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给予止血治疗,输液和输血共 500ml。 病人24 h 尿量约50 ml. Questions. 1.该患者发生休克了吗?属于哪种类型?处于哪一期? 2.该患者血压为何降低? 3.患者尿量为什么减少? 4.该患者应如何治疗?. 休克综合征( Shock syndrome).
E N D
休 克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Case Study • 患者,男,40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入院前一天解黑便2次。 • 入院查体:神志淡漠,血压60/40mmHg,脉搏130次/min,脉细而弱,皮肤冰冷。入院后病人又解黑便1次。以往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给予止血治疗,输液和输血共500ml。病人24h尿量约50ml.
Questions 1.该患者发生休克了吗?属于哪种类型?处于哪一期? 2.该患者血压为何降低? 3.患者尿量为什么减少? 4.该患者应如何治疗?
休克综合征(Shock syndrome) 脸色苍白或紫绀 四肢湿冷,出冷汗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神志淡漠、昏迷 BP < 80mmHg
休克的概念: 多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始动环节 共同始动环节:有效灌流量↓ 三个因素: 1、血量足够 2、血管正常开放 3、心功能正常
一、按病因分类 • 失血性休克 • 创伤性休克 • 烧伤性休克 • 感染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过敏性休克 • 神经源性休克
二、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血管源性休克
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特点 类型 低动力型休克 (低排高阻型休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 高动力型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
第二节 休克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微循环:是指微A与微V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组织与血液物质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一、微循环灌流 (一) 微循环结构与调节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迂回通路 (真毛细血管通路)
微循环组成: 7个部分 三条通路 总闸门 前闸门 分闸门 三个闸门 后闸门 二种调节
局部代谢 产物聚积 真Cap网 血流↓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舒张 真Cap网 血流↑ 局部代谢产物 被稀释或冲走 Cap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收缩
二、休克微循环 障碍的分期及其机制
休克期 (淤血缺氧期) 休克晚期 (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早期 (缺血缺氧期)
(一) 缺血缺氧期 1.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关闭的毛细血管增多 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 入微静脉 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CA大量释放 动-静脉短路 的β受体 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α受体 v v 动-静脉短路开放 微血管显著收缩 失血、创伤等 2. 机制:
(1) 有利于维持动脉BP 3. 微循环缺血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① 回心血量↑ 自身输血:静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 自身输液: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 醛固酮和ADH↑:肾小管重吸收钠水↑ ② 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除外) 心率↑,收缩力↑,回心血量↑ ③ 外周阻力↑
(2) 有利于心脑血供 ① 脑血管: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 α受体密度低 ② 冠状动脉:β受体兴奋→扩血管效应强于α受体兴奋→缩血管效应 ③ BP维持正常
代偿意义 (1)自身输血 “ 第一道防线” (2)自身输液 “ 第二道防线” (3)血液重分布
儿茶酚胺↑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腹腔内脏、皮肤小血管收缩 汗腺 分泌↑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外周阻力↑ 皮肤缺血 肾缺血 BP (–) 脉搏细速 脉压差↓ 少尿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烦躁 不安 出冷汗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 尽早消除休克的动因,补充血容量,防止向休克期发展。
(二) 淤血缺氧期 1.淤血期微循环变化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灌流特点: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 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 酸中毒 • 局部扩血管物质堆积 • 内毒素的作用 • 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血黏度↑
微动脉收缩 微动脉扩张 微静脉收缩 微静脉仍收缩 酸中毒对微血管舒缩的影响 休克早期 休克期
革兰阴性菌感染 肠黏膜屏障↓ 内毒素入血↑ 巨噬细胞、白细胞 肥大细胞 激肽系统 激肽↑ TNF-α、IL-1等↑ 组胺↑ 血管扩张,通透性↑ 失血、创伤等
(1)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 3.微循环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血液淤滞在微循环 血浆外渗至组织间隙 (2)血流阻力进行性增大↑ 血细胞黏附、聚集、血液浓缩
(3)BP进行性↓ 有效循环血量↓ 外周阻力↓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输出量↓ (4)重要器官供血↓、功能障碍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BP↓ 肾血流量↓ 皮肤淤血 肾淤血 脑缺血 发绀、花斑 神志淡漠 少尿、无尿 4. 主要表现 微循环淤血
治疗原则: 针对微循环淤滞,对症治疗 a、纠酸 b、扩容 “ 需多少,补多少” c、疏通微循环
(三) 微循环衰竭期 1.衰竭期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 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A、形成条件 a 、血液浓缩、粘滞度 b、血液呈高凝状态 c、血流慢、淤滞、泥化 d、酸中毒
B 原因: 凝血因子激活 内皮细胞受损 组织损伤 血细胞受损 后果: 不灌不流 出血 血管通透性增加 器官梗塞,坏死
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 原因:重要脏器低灌流 基础: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与细胞因子OFR、溶酶体 酶也有关
第三节 休克中的细胞代谢、 结构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
一、细胞损伤 •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 线粒体受损 • 溶酶体酶释放 • 细胞坏死和凋亡
二、休克中的机体代谢障碍 • 能量生成严重障碍 • 钠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高钾血症 • 糖酵解↑、脂肪氧化不全→酸中毒
三、器官功能障碍 (一) 肾功能障碍 早期 肾血流灌注↓ 少尿 GFR↓ 急性功能性肾衰
晚期 急性 肾小管坏死 持续肾缺血 及微血栓形成 少尿 急性器质性肾衰
(二)肺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感染、休克及创伤等病理过程中,特别是在休克恢复期出现的以呼吸窘迫和进行性缺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肺出现严重的肺水肿、出血、充血、血栓形成、肺不张以及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等病理变化。
(三) 心功能障碍 休克过程中心功能障碍的机制 • 冠脉血流量↓ • 心肌耗氧量↑ • 酸中毒及高钾血症→心肌收缩力↓ • 心肌内DIC • 多种毒性因子抑制心功能
(四)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五) 脑功能改变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积极预防休克的发生 二、早期发现,及时合理治疗 1. 补充循环血量 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 2.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3.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三、预防和治疗器官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