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陈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建设”的提出. 集中体现在 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里。 明确提出 “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 。. 广义的“社会建设”.

sidn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陈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2. 中国“社会建设”的提出 • 集中体现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 • 明确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 广义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已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4. 社会建设内容的明确化 • 2007年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生改善的目标是五个“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分别涉及教育事业、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领域。

  6. 西方的“福利国家”建设 • 从社会政策与行政到公共服务的体系: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健康(Health) ——教育(Education) ——住房(Housing) ——就业(Employment) ——社会照顾/个人社会服务(Social Care/Personal Social Service)

  7.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西方比较 • 在目标上与西方“福利国家”有很大的相似性 • 但在做法(体制)上与西方多数国家有较大差别: ——斯堪的纳维亚(北欧)模式 ——合作主义模式(西欧) ——补缺模式(英国) ——最低限福利模式(爱尔兰等) • 所有西方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发挥“社会”的作用,有较强的一个“社会中场”支撑福利国家。

  8. 社会建设内涵的深化——社区建设的类比 • 如同“社区建设”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就是“建设社区”,“社会建设”也就是“建设社会”。 • 什么是“社会”?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 ——这里的“社会”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领域或一部分,相对于政治领域(国家)和经济领域(市场)等而言,确指“公民(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它的本质是由公民(citizen)组成的体系,实际上是社区共同体的扩展。

  9. 社会建设的核心 • 形成新的格局:政府支持和规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照管好老百姓 •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与规管 • 社会组织对老百姓的照管 • 社会组织的专业自律

  10. 从新视角看社会建设 社会政策规划 ——党和政府为主、公众参与 社 会 需 要 社 会 资 源 社会事务管理运作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力量协同 社会服务提供 ——以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为主体

  11. 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一) • ——政府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与规管 • 重要的课题: • 社会组织登记 • 社会组织评估 • 社会组织管理 • 社会组织体系整体建设的引导支持 • (1)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非”) • (2)社会团体(社团) • (3)基金会 • 直接服务组织——间接服务组织(支持性组织、枢纽型组织)

  12. 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二) • ——社会组织为老百姓提供好照顾服务 • 重要任务: • 公共职业建设 •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社工作用的发挥 • 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13. 专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灾后社区重建与社会建设专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灾后社区重建与社会建设 ——绵竹青红社工服务案例

  14. 背景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恢复重建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一些受灾群众出现心理情绪问题或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困难,社会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拥有国内较强的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学校迅即支持社工专业师生组成“绵竹青红社工”服务团队,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合作,奔赴四川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开展专业服务,协助当地灾后社区重建并促进其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建设。2009年4月,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正式启动在绵竹市汉旺镇武都板房区的服务。2010年4月,“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登记为绵竹市第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5. 基本工作内容: 1、直接服务 2、社区组织培育 3、社会组织发展

  16. 直接服务 通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直接为50多户、上百人的地震伤残人员、残疾人和家庭成员遇难者等提供了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等服务,并辐射向其他人群,有效缓解了服务对象的心理情绪问题,促进了他们身心的恢复,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17. 社区组织培育 着力培育当地群众为主体的互助组、合作社等社区组织,支持他们发挥自治功能,团结带领有关群众互帮互助、自力更生,从根本上解决其归属感和利益代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青红家庭互助小组”成为残疾人为主的20个家庭的集体组织,在民主产生的5人“管委会”的带领下不但有效支持组员们开展起各种小型家庭生计项目,而且孕育出“‘春燕’妇女手工编织作坊”等集体生计实践。以该小组成员为骨干、由20多户转移安置村民组成的“青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建成并有效运作,正带领社员们进行银杏树苗种销等绿色生计与社会经济活动。

  18. 社会组织发展(间接服务) 发挥核心作用,牵头成立了绵竹市第一家正式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 不断推进机构组成人员的本地化,支持协助“中心”成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为当地服务。

  19.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1 • 寓管理于服务 • ——坚定不移朝“服务型政府”转型 • ——确保社会组织的服务定位 • ——坚持并保障专业精神 • ——全社会倡导形成公益意识 • 普遍利他主义 • 服务为荣的文化 • 广泛平等的参与

  20.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2 • 政府—社会伙伴关系 • ——政府的开放和自信心态 • ——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资助服务的多种方式) • 合理把握、共同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 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关切不同;建设性批评;各有优势和专长,协作共进

  21.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3 • 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标准 • 政府对社会组织规管的原则 • 社会组织自身运作发展的原则 • 专业人员的根本伦理准则

  22. 社会建设的革命性意义 • 从“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 • 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发展 • 国家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发展 • 整体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发展(真正实现转型、走向现代社会)

  23.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