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10 Views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陈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建设”的提出. 集中体现在 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里。 明确提出 “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 。. 广义的“社会建设”.
E N D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陈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建设”的提出 • 集中体现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 • 明确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广义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已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建设内容的明确化 • 2007年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生改善的目标是五个“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分别涉及教育事业、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领域。
西方的“福利国家”建设 • 从社会政策与行政到公共服务的体系: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健康(Health) ——教育(Education) ——住房(Housing) ——就业(Employment) ——社会照顾/个人社会服务(Social Care/Personal Social Service)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西方比较 • 在目标上与西方“福利国家”有很大的相似性 • 但在做法(体制)上与西方多数国家有较大差别: ——斯堪的纳维亚(北欧)模式 ——合作主义模式(西欧) ——补缺模式(英国) ——最低限福利模式(爱尔兰等) • 所有西方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发挥“社会”的作用,有较强的一个“社会中场”支撑福利国家。
社会建设内涵的深化——社区建设的类比 • 如同“社区建设”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就是“建设社区”,“社会建设”也就是“建设社会”。 • 什么是“社会”?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 ——这里的“社会”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领域或一部分,相对于政治领域(国家)和经济领域(市场)等而言,确指“公民(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它的本质是由公民(citizen)组成的体系,实际上是社区共同体的扩展。
社会建设的核心 • 形成新的格局:政府支持和规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照管好老百姓 •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与规管 • 社会组织对老百姓的照管 • 社会组织的专业自律
从新视角看社会建设 社会政策规划 ——党和政府为主、公众参与 社 会 需 要 社 会 资 源 社会事务管理运作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力量协同 社会服务提供 ——以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为主体
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一) • ——政府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与规管 • 重要的课题: • 社会组织登记 • 社会组织评估 • 社会组织管理 • 社会组织体系整体建设的引导支持 • (1)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非”) • (2)社会团体(社团) • (3)基金会 • 直接服务组织——间接服务组织(支持性组织、枢纽型组织)
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二) • ——社会组织为老百姓提供好照顾服务 • 重要任务: • 公共职业建设 •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社工作用的发挥 • 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灾后社区重建与社会建设专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灾后社区重建与社会建设 ——绵竹青红社工服务案例
背景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恢复重建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一些受灾群众出现心理情绪问题或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困难,社会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拥有国内较强的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学校迅即支持社工专业师生组成“绵竹青红社工”服务团队,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合作,奔赴四川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开展专业服务,协助当地灾后社区重建并促进其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建设。2009年4月,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正式启动在绵竹市汉旺镇武都板房区的服务。2010年4月,“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登记为绵竹市第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本工作内容: 1、直接服务 2、社区组织培育 3、社会组织发展
直接服务 通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直接为50多户、上百人的地震伤残人员、残疾人和家庭成员遇难者等提供了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等服务,并辐射向其他人群,有效缓解了服务对象的心理情绪问题,促进了他们身心的恢复,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社区组织培育 着力培育当地群众为主体的互助组、合作社等社区组织,支持他们发挥自治功能,团结带领有关群众互帮互助、自力更生,从根本上解决其归属感和利益代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青红家庭互助小组”成为残疾人为主的20个家庭的集体组织,在民主产生的5人“管委会”的带领下不但有效支持组员们开展起各种小型家庭生计项目,而且孕育出“‘春燕’妇女手工编织作坊”等集体生计实践。以该小组成员为骨干、由20多户转移安置村民组成的“青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建成并有效运作,正带领社员们进行银杏树苗种销等绿色生计与社会经济活动。
社会组织发展(间接服务) 发挥核心作用,牵头成立了绵竹市第一家正式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 不断推进机构组成人员的本地化,支持协助“中心”成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为当地服务。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1 • 寓管理于服务 • ——坚定不移朝“服务型政府”转型 • ——确保社会组织的服务定位 • ——坚持并保障专业精神 • ——全社会倡导形成公益意识 • 普遍利他主义 • 服务为荣的文化 • 广泛平等的参与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2 • 政府—社会伙伴关系 • ——政府的开放和自信心态 • ——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资助服务的多种方式) • 合理把握、共同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 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关切不同;建设性批评;各有优势和专长,协作共进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3 • 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标准 • 政府对社会组织规管的原则 • 社会组织自身运作发展的原则 • 专业人员的根本伦理准则
社会建设的革命性意义 • 从“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 • 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发展 • 国家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发展 • 整体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发展(真正实现转型、走向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