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21k Views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本章的内容较多,在学习时,要对阶级、阶层、国家、法律、军队和战争的概念和起源、发展的历程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联系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当代社会有关问题作出分析。.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阶层的含义、划分依据、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和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 一、阶级的起源与消亡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和形成的。产生阶级的基本条件: ⑴剩余产品的出现; 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E N D
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 本章的内容较多,在学习时,要对阶级、阶层、国家、法律、军队和战争的概念和起源、发展的历程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联系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当代社会有关问题作出分析。
第一节阶级与阶层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阶层的含义、划分依据、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和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 一、阶级的起源与消亡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和形成的。产生阶级的基本条件: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和形成的。产生阶级的基本条件: ⑴剩余产品的出现; 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2.阶级的消亡 阶级消亡所需的条件: 第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第二,废除任何私有制;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彻底改造小生产,克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二、阶层的含义和划分依据 1.阶层的含义 阶层(stratum)通常指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
阶层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不同阶级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动态分析) 阶层的划分是对阶级的进一步剖析。(静态分析)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阶级社会中分属于或依附于不同的阶级。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阶级社会中分属于或依附于不同的阶级。 “阶层”含义的泛化使用:人们有时还把处于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泛称为中间阶层;西方社会学则将一切社会集团统称为社会阶层。
2.阶层划分的依据 ⑴所有制结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结构,形成了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引发了中国社会非常规性的社会阶层的再分化。
⑵产业结构。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的同时带来了职业结构的变化。⑵产业结构。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的同时带来了职业结构的变化。 ⑶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劳动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结构的重大变迁,鲜明的职业分化使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
⑷分配(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造成分配(收入)结构的变化,分配(收入)结构及其变化将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⑷分配(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造成分配(收入)结构的变化,分配(收入)结构及其变化将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 ⑸文化结构。教育普及使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结构,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有序分化。
⑹社会管理结构。公务员制度的普遍实施,公司制的普遍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结构,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阶层。⑹社会管理结构。公务员制度的普遍实施,公司制的普遍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结构,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在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分类是划分社会阶层的基础,各社会群体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是划分社会分层的基本依据 。
三、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 ⑵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
⑶社会阶层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⑶社会阶层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⑷社会阶层的分化使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社会的“橄榄型”转变,庞大的“中间阶层”的产生,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 1.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层分化 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 第一,由以体力劳动者为主逐渐发展成为由中下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组成,并向脑体结合而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方向转变。
第二,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下降,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上升。 第三,工人阶级内部的技术构成发生了变化,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的比重在增加,出现了普通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这一工人阶级的新阶层。 第四,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工人阶级内部的收入构成有了较大的变化。
发达国家资产阶级内部出现新的阶层分化: 高级管理人员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特殊阶层;中等资本家的数量在稳中有增长,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基础力量等。
2.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分化和整合使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
当代中国逐步形成了十个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 ⑴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出现了一个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个体私营主阶层。 ⑵职业分化使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原来相对重合的收入、地位、声望三个社会序列发生了分离。
⑶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的人数比重加大,社会影响力增强。⑶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的人数比重加大,社会影响力增强。 ⑷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造成了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⑸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社会弱势群体问题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它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主要指四类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主要指四类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按其形成原因可划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
我国弱势群体的概况: 生理性弱势群体: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0%,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全国老龄人口达1.3亿。其中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老龄人口达9000万左右。城市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医疗费的供给发生困难。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就业和婚姻遇到极大的困难。
社会性弱势群体:2002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城镇集体企业等其他方面的下岗失业人员,总数在3000万上下。另外,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2000年底,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为3000万。社会性弱势群体:2002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城镇集体企业等其他方面的下岗失业人员,总数在3000万上下。另外,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2000年底,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为3000万。
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 ①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 ②弱势群体中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
③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④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有可能使其规模继续扩大; ⑤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量有限,很难改变其弱势地位。
4、社会矛盾凸现与建立“和谐社会”问题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一个社会各种矛盾突出的阶段。
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十分迫切; 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
从国际看,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第二节国家 一、国家的含义及其职能 1.国家的含义 ⑴社会共同体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生活在一起的共同体。 ⑵国家契约说。认为国家是人们相互订立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而组成的。
⑶国家统治说。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 ⑷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国家是由领土、人口和主权三个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四要素说认为国家是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构成的。
⑸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2.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机器为了实现其自身的使命而行使的基本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体现。 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是维护本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防止外来力量对本国的侵犯。
国家的对内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主要是指通过军队、监狱、警察等暴力机器,来约束、控制和镇压被统治阶级。 社会管理职能是为了社会的共同需要,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
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⑴神权说;⑵社会契约说;⑶家庭制说;⑷暴力说;⑸心理说。
2.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产生不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是社会内部矛盾自发调节的结果。 国家产生的原因应从经济基础上寻找,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具备了产生国家的条件,国家才应运而生。
3.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其原因主要有:私有制的消灭;阶级的消亡;旧式分工的消除。 国家的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
三、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 1.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0世纪的古埃及。它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
2.封建制国家 中国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封建制国家形成。西欧以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逐渐形成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在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政。
组织制度的主要特点: ⑴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国家的组织结构。 ⑵国家设置了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豢养庞大的官僚队伍。 ⑶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政治控制,形成了对全社会的封建专制。
3.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明确的权力职能分工和权限范围、完备的机构设置和监督机制、完整的政治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