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98 Views
中日传统服饰发展与交流. 5110309299 钱建威. 注:由于图片动画比较多,建议放映幻灯片看,这样比较清楚。.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的定义. 汉服 ,又称 汉衣冠 ,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可称作华服。 它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 2698 年)至明末 (公元 17 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E N D
中日传统服饰发展与交流 5110309299 钱建威 注:由于图片动画比较多,建议放映幻灯片看,这样比较清楚。
汉服的定义 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可称作华服。 它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的概念 •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 • 人们称这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经·系辞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 • 《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 实际起源 —— 约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汉服劫难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改变。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强制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
汉服的现状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 但在21世纪初,随著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
汉服的结构 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的形制 襟带天地 华夏有衣
汉服的配饰 衣冠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jī]固定。 男子成人行冠礼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已婚妇女及笄,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革带、玉带、腾蛇等等。
汉服的特点 平面剪裁 衣领:交领 (也兼有圆领,直领,对襟 ) 衣襟:右衽 (注:左右衽之辨) 无扣结缨 (用衣带,也兼用带钩等) 褒衣大袖 (衣袖长短宽窄皆有,窄衣 小袖在多为劳作服装) 线条流畅,飘逸潇洒
如何区分和服与浴衣? • 妙招一比价格,浴衣3000-10000日元,和服比浴衣贵十倍,高档和服几百万日元 • 妙招二看袜子,和服要穿袜子(足袋 たび),浴衣不用 • 妙招三看衣领,和服领子有两层,浴衣只有一层
和服的种类 • 留袖和服 • 振袖和服 • 访问和服 • 小纹和服 • 丧服 • 婚服 • 无地和服 • 男式和服 • ……
日本传统服饰的特点 • 种类繁多:有男女之分,未婚已婚之分,便服礼服之分。外出目的不同,所穿和服也不同 • 平面裁剪:将和服拆开,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量体裁衣自由。端庄高雅,符合日本人气质。 • 宽松通气:8个透气口,顺应日本的气候
总结 • 古代相互交流 • 有相似但各有独特之处 • 现代仍有服饰交流活动 • 传统服饰需要我们大力弘扬
Thank you!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