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78 Views
全球化、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期末報告. 全球環境變遷 - 溫室效應. 第九組 指導老師 : 范銚勳 組員: 湯茲瑀 D96100022 8 號 李怡蓁 D96100035 9 號 蔡霈姍 D96100177 10 號 王佩茹 D96100806 11 號. 氣候與文明. 氣候一直是人類社會最關心的課題之一。 在 農業社會 ,人們依據經驗,在適當時機播種及收割。若氣候變化超出經驗所知的範圍,發生洪水或旱災,也就代表著隨之而來的飢荒、流離失所及生命財產的損失。
E N D
全球化、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期末報告 全球環境變遷-溫室效應 第九組 指導老師:范銚勳 組員: 湯茲瑀 D96100022 8號 李怡蓁 D96100035 9號 蔡霈姍 D96100177 10號 王佩茹 D96100806 11號
氣候與文明 • 氣候一直是人類社會最關心的課題之一。 • 在農業社會,人們依據經驗,在適當時機播種及收割。若氣候變化超出經驗所知的範圍,發生洪水或旱災,也就代表著隨之而來的飢荒、流離失所及生命財產的損失。 • 現代科技日行千里,人們建起高大的水庫,鋪設綿延的千里渠道,改善保存食物的方法,以降低了飢荒的次數。但是,氣候依然深深影響人類的生活。更甚已往的是,近代人類的活動正以人類自己一尚未完全明瞭的方式,逐步改變全球的氣候。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氣候與文明 • 這些改變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證反面兼有,但目前看起來負面的居多。 • 只是「改變」並不代表「控制」,人類的科技文明根本還談不上控制氣候。 • 初步了解,氣候的巨變與所謂的溫室效應有關!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何謂溫室效應? • 地球不斷接受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一部分直接反射回外太空,一部份則經地表吸收後,以長波輻射的方式穿過大氣層在返回外太空。 • 大氣中某些氣體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熱),使之不能散射到宇宙中,具有很強的溫室作用。這些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裡昂以及水氣等。溫室效應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數量和種類,阻止了地面熱量的散發,從而使地球變暖。 http://www.ivu.org/ivcb/big5/sos/greenhousegases.html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溫室效應示意圖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777-777/article/view?aid=47
溫室效應的效果 • 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物(CFCs)及臭氧(O3)及水氣等氣體,具有會吸收這些紅外線的性質。 • 結果是留下了紅外線攜帶的能量,並以熱的方式散播在大氣層中,提高了大氣層的溫度達33度c之多(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會是現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 )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溫室氣體包含哪些? • 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物(CFCs)及臭氧(O3)及水氣等氣體。 •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 • 燃燒化石燃料最要的產物即為二氧化碳。 • 現在估計約有250億噸的二氧化碳因此進入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由1958年的315ppm,已上升到了2007年的超過380ppm。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溫室氣體包含哪些? • 甲烷:主要來自彥養細菌分解有機物、水稻的發酵作用及垃圾掩埋場中有機物之分解作用等。 • 甲烷的濃度比起二氧化碳固然是相對少量,但每一甲烷分子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為二氧化碳分子的30倍,所以對溫室效應的貢獻也很重要。 • 一氧化二氮:濃度也在增加中,其來源包括農業生產使用肥料、木材及化石燃料的燃燒等。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溫室氣體包含哪些? • 氟氯碳化合物:冷煤即為氟氯碳化合物。其他用途:電腦晶片清潔劑、隔熱材料,保麗龍的發泡劑、髮膠中的噴霧推進劑,甚至滅火劑。 • 一個氟氯碳化合物分子吸收太陽輻射轉為熱量之能力,為二氧化碳分子的2倍;間之期生命週期超過百年,故仍可對地球的溫室效應影響久遠。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溫室氣體包含哪些? • 水:水亦有溫室氣體的特性,濃度為所有溫室氣體最高者。 • 總計所有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程度,二氧化碳約佔50%,甲烷及一氧化二氮約佔30% 、氯氟碳化物(CFCs)15%及水氣5%。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氣候因此需要轉變來使吸取和釋放輻射的份量達至新的平衡。 這轉變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氣低層變暖,因為這樣可以將過剩的輻射排放出外。 • 利用複雜的氣候模式,「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三份評估報告估計全球的地面平均氣溫會在2100年上升1.4至5.8度。這預計已考慮到大氣層中懸浮粒子傾於對地球氣候降溫的效應與及海洋吸收熱能的作用 (海洋有較大的熱容量)。 1)氣候轉變:全球變暖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2) 冰山融化及海平面上升 • 假若全球變暖正在發生,有兩種過程會導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種是海水受熱膨脹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種是冰川和格陵蘭及南極洲上的冰塊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預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間。。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3)氣候變遷 • 這導致兩極與赤道地區溫差縮小,許多地區的氣候會變的異常極端,例如降雨量。 • 旱災與洪水的程度會增強,頻率也會增加。 • 若兩極與赤道地區溫差縮小,氣流與洋流可能會停止。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4)影響植物生長: • 氣溫上升也許有助於拉長生產季節,但洪水與乾旱,以及因氣候改變而帶來的病菌與害蟲,卻可使生產量減低。 5)傳染疾病增加 : • 經由昆蟲媒介的傳染疾病,可能因氣候便暖而增加昆蟲傳播病源微生物的範圍,或延長期流行期間,或跳脫原冬冷的局限,而增加其威脅程度。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二氧化碳與經濟發展 • 台灣過去20年的平均經濟年成長率與能源消耗量年成長率暈在6%左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成長率恰巧也是6 %,足見期依賴程度之深。 http://www.ivu.org/ivcb/big5/sos/greenhousegases.html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i) 經濟的影響 •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範圍以內,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 附近的城市區域。所以,海平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例如:加速沿岸沙灘被海水的沖蝕、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ii) 農業的影響 • 實驗證明在CO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可會影響大氣環流,繼 而改變全球的雨量分佈與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於未能清楚了解「全球變暖」對各地區性氣候的影響,以致對植物生態所 產生的轉變亦未能確定。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iii) 海洋生態的影響 •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減少,尤其是貝殼類的數量減少。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品種數目,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 品種也可能相對增多。至於整體海洋生態所受的影響仍未能清楚知道。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iv) 水循環的影響 •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是,地區性降雨量的改變則仍未知道。某些地區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此外 ,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總言之,溫室效應主要會造成下述現象: 1.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全球氣候轉變 4.傷害人體抗病能力5.動物大遷移 6.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再巴西里約召開第一次地球高峰會。 • 會中各國代表簽署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同意於2000年之前,設法將各國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在內,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水準。 • 結果,截至1997年為止,簽約各國中,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比1990年增加10%,而開發中國家也增加25%之多。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京都議定書 • 1997年,聯合國於日本京都開第二次地球高峰會,38個工業化國家簽署京都議定書,同意於2012年之前,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設法降至1990年的水準之下。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小知識 • 全世界,台灣的台中火力發電廠排放的CO2是世界第一名。 • 五年前,美國是排放CO2最高的國家。五年後,中國是排放CO2最多的國家。 • 節能減碳做的最好的是日本及歐盟;最不好的是美國與澳洲。
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地方 • 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儘量節約能源,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木筷,節約紙張,不破壞城市植被等行動來保護陸地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以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http://www.ivu.org/ivcb/big5/sos/greenhousegases.html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顯微照片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是吸收地球表面二氧化碳的主力軍 http://www.ivu.org/ivcb/big5/sos/greenhousegases.html
熱帶雨林照片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是吸收地球表面二氧化碳的主力軍 http://www.ivu.org/ivcb/big5/sos/greenhousegases.html
解決方法 • 積極尋找替代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等,以取代即將浩劫的化石燃料。 • 提高化石燃料之使用效率:運用汽電共生技術、制定提高汽車燃油效率之法律、加強建築物之隔熱效果等。 • 課徵碳稅:依污染者付費原則,對含碳量較高的煤課以較重的稅率,鼓勵使用含碳量較少的天然氣。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解決方法 • 廣設大眾運輸系統:政府單位應廣設或獎勵廣設都市內的大眾運輸系統。 • 援助熱帶與林區的開發中國家:支持這些國家的人民推展節育,農耕、婦女識字等措施。 • 改變生活型態:是最根本的一點。節約用電,減少發電時所製造的二氧化碳。 隨手關燈,把不用的電器插頭拔掉,少開車,多走樓梯。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最後放一個有趣的影片 • 關於如果溫室效應持續北極熊會如何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eenTD4BUY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參考文獻 • http://www.ivu.org/ivcb/big5/sos/greenhousegases.html • 環境、人、生活 盧昭彰著 第七章第3節 • http://www.geocities.com/avoid_armageddon/greenhouse.html •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eenTD4BUY
The end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