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817 Views
杨 柳 依 依 总 是 情. 杨 柳 鉴 赏. 杨 柳 寓 意 以 及 其 他 相 关 知 识 1. 从杨柳树所挖掘的文化底蕴,远比它们的园林经济价值更值得大书特书。 2. 著名的文学家茅盾的散文 《 白杨礼赞 》 就把白杨赞美了一番。 3. 中国人爱杨柳,尤其对柳树更是偏爱,人们植柳、咏柳、画柳、佩柳已经形 成一种渊源博大的“柳文化”,具体有以下几种寓意: 1 ) 柳具有惜别和挽留之意 2 ) 柳树象征着春天 3 ) 柳可以喻人 4 ) 在古代的 也把柳树比作袅娜的少女 5 ) 在古代性文化中,柳树则是女性生殖器象征,
E N D
杨 柳 依 依 总 是 情 杨 柳 鉴 赏
杨 柳 寓 意 以 及 其 他 相 关 知 识 1.从杨柳树所挖掘的文化底蕴,远比它们的园林经济价值更值得大书特书。 2.著名的文学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把白杨赞美了一番。 3.中国人爱杨柳,尤其对柳树更是偏爱,人们植柳、咏柳、画柳、佩柳已经形 成一种渊源博大的“柳文化”,具体有以下几种寓意: 1)柳具有惜别和挽留之意 2)柳树象征着春天 3) 柳可以喻人 4)在古代的 也把柳树比作袅娜的少女 5)在古代性文化中,柳树则是女性生殖器象征, 因此,引出了对女性的贬义词,如“寻花问柳”、“花街柳巷”、“ 残花败柳”等。 6)中国的文化人形成了浓厚的柳树情结。1)东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2)隋炀 帝杨广下令挖渠植柳,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4.我国人民历来对柳树的崇拜,在民间沿袭下来许多与柳树有关的民风民俗。 5.在中国古代以杨柳为题的诗词非常多。 6.杨树和柳树不但可以绿化美化环境,柳条可以编织成各种工艺品,杨树叶子 还可以作为饲料为牲畜,营养价值极高。
杨树和柳树分别是杨柳科的杨属和柳属高大落叶乔木。杨树和柳树分别是杨柳科的杨属和柳属高大落叶乔木。
哨卡旁的小白杨象威武的战士 守卫着边疆,也伴随着战士的成长。
一首流行甚广的军营歌曲《小白杨》,歌中战士把小白杨看作自已的精神伴侣和情感寄托,满怀乐观地驻守在边防线上。一首流行甚广的军营歌曲《小白杨》,歌中战士把小白杨看作自已的精神伴侣和情感寄托,满怀乐观地驻守在边防线上。
中国文人历来就有“咏柳”、“爱柳”、“植柳”、“插柳”、“戴柳”、“折柳”、“送柳”、“射柳”、“赏柳”、“喻柳”的习俗。中国文人历来就有“咏柳”、“爱柳”、“植柳”、“插柳”、“戴柳”、“折柳”、“送柳”、“射柳”、“赏柳”、“喻柳”的习俗。 咏柳——— 以诗词歌赋来歌颂赞美柳树; 爱柳——— 热爱、青睐柳树,对柳树有独特的感情; 喻柳———以柳树比喻、象征女性。 插柳、戴柳———形成一些民风、民俗而插柳、戴柳; 折柳、送柳——— 借柳有“留”的谐音,赠送即将离别的亲朋,表 示依依惜别之情。 射柳———在距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 。 植柳、赏柳———柳树有一种故乡的情节,植柳表示怀念家乡。
一 . 自古中国人民对柳树含有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之中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1. 中国古人有”赠柳惜别”的习俗,柳枝寓意惜别。 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李 白 思 乡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
残奥会闭幕式上的礼花———杨柳造型表现出:残奥会闭幕式上的礼花———杨柳造型表现出: (1) 杨柳依依总是情 (2) 表示出依依惜别之情
2. 柳树代表一种情意 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才女祝英台,貌美才高,求学心切。于是说服父母女扮男装赴余杭读书。途中邂逅梁山伯,两人情投意合,折柳代香,结为兄弟。
凉 州 词 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愁别绪。就是说,柳枝叶代表思乡之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就是说,柳枝叶代表思乡之情。
闺 怨 王昌龄 [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一位少妇梳妆打扮后兴冲冲登上楼台, 看见杨柳发芽,迎风飘逸 , 忽然感悟到时光已逝,青春不再回来 , 后悔不该让丈夫去边关建功立业 , 升官晋爵。这里“杨柳色”比喻时光。
咏 柳 贺知章 【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采薇》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 柳 树 常 用 以 比 喻 美 女 由于杨柳柔弱、低垂的外观特点,春华冬零的自然特征,易植易折、荫庇纳凉的人文特性决定了杨柳意象阴性脆弱的表征特点,故历来多为女性文化的象征物而难有坚强、独立、高尚、远大的象征意义,不能进入国家、民族命运的象征(自然不能担当国树重任)。
柳树常形容美女——柳叶弯眉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
旧社会烟街巷柳里的风尘女子 四. 柳树在古代也是妓女的象征(残柳、败柳)
旧社会的妓院,许多女子被沦落到这里。 柳树寓意妓女的词语有“寻花问柳”、“花街柳巷”、 “烟花柳巷” 、“ 残花败柳”、 “眠花卧柳”等。
旧时把妓院称作“花街柳巷”、 “烟花柳巷”。
名妓杜十娘为逃离”“花街柳巷”追求真挚的爱情一直奋力抗争着,但最终还是以“怒沉百宝箱”的悲壮一举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名妓杜十娘为逃离”“花街柳巷”追求真挚的爱情一直奋力抗争着,但最终还是以“怒沉百宝箱”的悲壮一举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以残柳写妓女,在原曲中尤为突出。如关汉卿“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盘红蕊嫩,柳折翠条条,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韩翃
五. 中国的文化人在长期耳濡目染下,也形成了浓厚的柳树情结。
1) 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 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柳 下 惠【春秋】 3)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 他的后代都姓柳了。
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 并作成《沈园二首》 其 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 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4)陆游借柳怀人寄情思
5) 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蒲 松 龄———柳泉居士 6)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唐柳”————“公主柳” 7) 文成公主植柳思乡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
七律二首 . 送 瘟 神 毛泽东 1958年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958年毛泽东看到报道:“中国消灭血吸虫病”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写出了《七律二首 . 送瘟神》。 8)毛泽东的杨柳情怀
蝶恋花 · 答李淑一 毛泽东 1957年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李淑一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曾是是杨开慧的好友,她的丈夫柳直荀1933年牺牲。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同年回信并附诗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 。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戴柳插柳成为民间流传习俗。
清明插柳的由来之一 相传,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他们发现安葬介子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并令清明不许动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介子推【春秋】
割 股 奉 君、逸 禄 不 仕、 携 母 隐 山、焚 林 俱 死。 晋剧《介子推》 清明节吃寒食习俗 晋文公重耳祭祀介子推 介休县绵山上的介子推庙
插柳的风俗之二 遗腹子大孝的母亲用自己的心脏熬煮汤去感化不孝的恶儿媳的故事。 寡妇含辛茹苦抚养大儿子大孝,并为其娶妻。但恶儿媳不但不孝,而且虐待婆婆,并要赶走婆婆。她谎称患了头疼病,不能见婆婆,还得喝用婆婆的心熬的汤,病才能好。 大孝背出婆婆后,在深山她用剪子割破胸膛,取出心递给儿子,让他快去熬汤。大孝跑着跑着被一个柳树橛子绊倒,心也落到地上,老娘的心马上心疼地说,儿啊,摔疼没有?儿子回家熬汤,媳妇喝后,大睡三天三夜,才醒过来。醒后马上变得温柔贤惠,还让丈夫把那个柳树橛子插在婆婆的坟前,次年便长成一棵柳树。 从此,就有坟前插柳、清明插柳的习俗。 坟前插柳、清明插柳的习俗。
清明插柳的由来之三 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农事祖师神农氏
观音菩萨手持着装有杨枝(柳枝)的甘露净瓶普度众生,会带给人幸运吉祥。观音菩萨手持着装有杨枝(柳枝)的甘露净瓶普度众生,会带给人幸运吉祥。 《西游记中》形容观音菩萨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