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市場經濟對 政治秩序 的 影響

市場經濟對 政治秩序 的 影響. 邱澎生 ( 2013/03/06 ). 一、流民與海盜: 國內外移民的衝擊. 移民的不同動力與類型. 兩類移民的不同動力: 1. 志願型:市場吸力與容量(城鄉流動、季節性移民); 2. 強制型:政治管制 / 壓迫 國內移民 I :鄰近市鎮 ( 蘇杭福地 ) (客商 / 傭工);鄰省、西南、邊區、塞外、關外(棚民 / 流民) 國內移民 II :軍事 / 政治移民(洪武、永樂大移民:洪洞、珠璣巷移民傳說 eg . 「 問 我祖先 來 何 處 ?山西洪洞大槐 樹」 );逃避徭役(流民)

sh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市場經濟對 政治秩序 的 影響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市場經濟對政治秩序的影響 邱澎生(2013/03/06)

  2. 一、流民與海盜:國內外移民的衝擊

  3. 移民的不同動力與類型 兩類移民的不同動力:1.志願型:市場吸力與容量(城鄉流動、季節性移民);2.強制型:政治管制/壓迫 國內移民 I:鄰近市鎮(蘇杭福地)(客商/傭工);鄰省、西南、邊區、塞外、關外(棚民/流民) 國內移民 II:軍事/政治移民(洪武、永樂大移民:洪洞、珠璣巷移民傳說 eg.「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逃避徭役(流民) 海外移民(短期/長期):「海上諸島」;琉球、東南亞(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韓、日、台灣(僑民)

  4. 強制移民的困境:由徙民、流民到入籍 強制移民:衛所軍籍;徙民實都、實邊、護陵(「鳳陽花鼓」民謠)→ 洪武、永樂大移民(徐泓,1988) → 移民的「原鄉」傳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廣東南雄縣/珠磯巷 限制移動:定著化的人力配置(里甲/路引)以及「朝貢/互市」國際體系。但卻形成另一種「強制移民」 → 內有流民,外有海盜 政府被迫改變或學習:15世紀後期開始,對流民由「剿」而「撫」,設立新州縣;推行一條鞭法;開放海禁(穆宗隆慶元年, 1567)

  5. 取自: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福州:1997,書末取自: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福州:1997,書末 洪武大移民 圖:洪武時期各地移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

  6. 限制移動的結局:由剿、撫到入籍 成化元年(1465),湖廣荊襄流民已達150萬人 湖廣、河南、陝西山谷地區流民「先因原籍糧差浩繁,及畏罪棄家偷生,置有田土,蓋有房屋,販有土產貨物,亦不過養贍家口而已,別無非為事端,若依前例一概逐遣,尚恐去而復來」,將「本分營生」男婦「編附各該州縣戶籍,應當糧差;仍嚴立禁條,用杜將來流移」(原傑〈處置流民疏〉, 1417-1477, 正統10年(1445)進士, 成化12年(1476))出撫湖廣荊襄地區流民,開設鄖陽府 政府「學習」:15、16世紀安置各地「流民、客民、棚民」

  7. 志願型移民:農工商業發展下的區域經濟分工與國內人口移動志願型移民:農工商業發展下的區域經濟分工與國內人口移動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1973):545

  8. 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由「長江、大運河、珠江、沿海線」構成的三大長程貿易主幹道,也加速國內移民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由「長江、大運河、珠江、沿海線」構成的三大長程貿易主幹道,也加速國內移民 取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清代編

  9. 長崎唐市:由潛藏小島到海外定居 16世紀中國兩大走私基地:寧波府定海縣的雙嶼、漳州府海澄縣的月港(陳文石,1966)→ 穆宗隆慶元年(1567)「開海」 《明熹宗實錄》:「聞閩、越、三吳之人住於倭島者,不知幾千百家,與倭婚媾,長子孫,名曰唐市…其往來之船,名曰唐船,大都載漢物,以市於倭」(轉引劉序楓,1999: 447)ps. 天啟年間 (1621-1627)

  10. 16世紀往長崎貿易之「唐船圖」 劉序楓「海洋史工作室」博客:http://tw.myblog.yahoo.com/issp-maritime

  11. 巴聯:馬尼拉的華僑社會 • 1567/7/23船隊司令Miguel Lopez de Legazpi寫信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在呂宋、民都洛等島上,「中國人和日本人每年都去那裏交易,他們販賣的貨物是:絲織品、鈴、瓷器、香料、錫、印花棉布及其他小玩意,接受金和蠟。這兩個島上的民族是摩洛人,他們收購中國人和日本人運來的貨物,然後在全島販售」(Boxer,頁17) • 16世紀末,西屬菲律賓的馬尼拉已成為福建商人經商的新樂土,並在馬尼拉形成長崎以外的另一個唐人街,稱為「澗內」或「巴聯」(Parian)

  12. 1650年左右的馬尼拉箱子(Manila Box)

  13. 志願移民的拓展及衝擊 市場的吸力與容量:棉布紡織業與美洲作物;江南都市化運動;商幫與長程貿易;工農結合;沿海漁民捕魚、海商/海盜 更大市場下的海外移民:越、泰、緬;菲、婆羅洲、印尼、馬來半島;琉球、日本、朝鮮。澳門、香港、台灣 對社會與政府的新挑戰:國內城鎮的土客衝突→會館與「客長」。科考「冒籍」問題。「漢奸」與西南少數民族→ 改土(官)歸流(官)。僑民問題,如馬尼拉(萬曆31年, 1603的血腥十月) 、巴達維亞(亞加達)的屠殺華僑事件

  14. 二、寶鈔之死:貨幣供給的轉型

  15.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宗中國商品 中國出口大宗商品:絲綢;瓷;棉布;茶葉;黃金… 各類棉布中的「勘干布」(陳國棟〈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Cangan與台灣〉, 2005)

  16. 葡萄牙人東來:澳門的三角貿易 1498(弘治11)葡人開通好望角到印度洋航線;1511(正德6)征服馬六甲王國;1517(正德12)年抵達廣州要求通商;1520年代加入中國沿海走私貿易;1543抵達日本貿易並傳教 1555年(嘉靖34)12月耶穌會Luis Frois自馬六甲寄信:「中國和日本間發生很大爭吵和鬥爭…中日間這種矛盾很有助於想去日本的葡人…中國人不能到日本進行貿易,則葡國商人在世界貿易中就能獲取大利」(Boxer《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導言〉, 1990: 12) 嘉靖36(1557)年,葡人長踞香山縣丞駐札的澳門(媽閣Macao)→1550至1620年代的「三角貿易」:江南生絲/瓷器、澳門胡椒、日本白銀

  17. 英雄LapuLapu與西班牙殖民事業 1521年4月,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在菲律賓Cebu島旁的Mactan島戰事身亡,領軍反抗侵略者為LapuLapu(1491-1542) 1570年代,西班牙人侵占菲律賓,於呂宋島馬尼拉貿易→原希望打破葡人壟斷香料貿易

  18. 更多貿易與不同聯盟:西、荷的加入 中國:隆慶元年(1567)開放海禁 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1583),文祿元年(1583)頒朱印狀給長崎、京都豪商,鼓勵出洋互市的「朱印船」貿易→德川幕府疑懼天主教等原因(1622年嚴格禁教),自寬永10(1633)年發布一系列封鎖外貿禁令,只許唐船與荷蘭船赴長崎 跨國「聯盟」:中日海盜的合作(真假倭人)。1575年西班牙人與明軍圍攻林阿鳯(Limahon)事件(Boxer,頁21-23);明政府/荷蘭(1624由澎湖改占台灣)/鄭成功(1661年攻占荷據台灣)/清政府間的爾虞我詐

  19. 葡萄牙在澳門,以及虎視眈眈的荷蘭 取自:《珠江風貌》(香港:2002)頁63

  20. 換貨與付銀:外國海商的不同作風 「漳、潮乃濱海之地,廣、福人以四方客貨預藏於民家,倭至售之。倭人但用銀置買,不似西洋人載貨而來,換貨而去也」(《武備志》卷214) 葡萄牙人的換貨:征服麻六甲、香料群島→往來澳門(絲綢、瓷器)、長崎(白銀)之間 荷蘭人的換貨: 日本人、西班牙人的付銀(日本白銀;美洲白銀)

  21. 精於「換貨」的荷蘭海商 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印度總督昆恩(Jan PieterszCoen)寫信給阿姆斯特丹的理事會:「來自海岸的銀幣與棉貨,在萬丹(Banten)換胡椒;檀香木、胡椒與銀幣,我們可換中國商品與中國黃金;我們可藉中國商品把白銀從日本弄出來…用來自阿拉伯的銀幣交換香辛料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小東西。環環相扣,所有這一切,都不用從荷蘭送錢出來即可辦到,只要有船」(轉引陳國棟〈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Cangan與台灣〉頁453)

  22. 不樂意支付白銀的西班牙殖民者 16世紀末年西班牙殖民菲島期間,至菲華船由每年2艘增加為20至30艘,這些船「均載運布料及綢緞、布匹而來。本群島之土民一看到華舶載來之衣料,則不願再從事土布生產而開始穿用華布」、「華商每年可攜去三萬比索之西幣,而今為土人之不關心及浪費,其額已達二十萬比索之鉅。此項錢貨正違反西王的勅令而流出外國」(陳荊和《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頁98)

  23. 美洲白銀的登場 1545-1548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與秘魯發現銀礦,開始大規模開採,鑄成「墨西哥銀元」,並大量載回歐洲 → 造成十七世紀歐洲的「物價革命」

  24. 日本與美洲白銀的流入中國 中國外貿條件變動,促成白銀流量的大幅增減(全漢昇) Chaudhuri (1978: 182): 「對遠東貿易的一般方式,是用開往中國的商船,轉運歐洲或墨西哥出口的白銀…在中國用白銀交換黃金和商品,然後把這些東西再輸入印度;用這種收入,再購買運回歐洲的貨物」(轉引G. Frank《白銀資本》頁189) 1621年,一位葡國商人指出:白銀「在全世界到處流蕩,直至流到中國。它留在那裏,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Richard von Glahn, 1996: 433)

  25. 寶鈔之死:晚明的銀銅雙元貨幣體系 銀:日本與美洲白銀的先後興起,以及16世紀中國成為世界的「白銀墳場」(Andre Gunder Frank《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劉北成譯,2000) 銅:國內開採銅、鉛、銀礦的風氣(萬曆年間的「礦使四出」)。日本銅與中國「洋銅商」;由洋銅到滇銅(劉序楓〈清康熙—乾隆年間洋銅的進口與流通問題〉,1999)

  26. 外銷中國的日本紅銅 • 苏我理右卫门(そが りえもん, 1572-1636)在京都五條開設「泉屋」銅作坊,約1590年(明萬曆18年)發現了以「灰吹法」冶煉精銅的技術 • 住友政友(すみとも まさとも, 1585-1652)是京都商人,姐姐嫁蘇我理右衛門,共同經營銅材精煉與外銷事業,成為「住友集團」前身 日本輸出用之條銅,取自:劉序楓,「海洋史工作室」博客

  27. 寶鈔與契尾:對市場交易的基本保護

  28. 明朝 277 年,16 帝 17 個年號 1. 開創期(1368-1441):- 正統 6 (74年) 2. 腐化期(1442-1521):- 正德16 (79年) 3. 整頓期(1521-1582):- 萬曆10 (62年) 4. 衰蔽期(1582-1644):- 崇禎17 (62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