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

第一 编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 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 —— 中国文明的形成.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二、从氏族到国家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四、中国国家演进的新模式 五、结语.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1 、信古时代文明起源观 2 、古史辨派文明起源观 3 、再建文明的释古 4 、原史时期的考古 5 、民族文化区的萌芽与 《 禹贡 》 九州.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1 、信古时代文明起源观.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编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 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 ——中国文明的形成

  2.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 第三章 从氏族到国家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二、从氏族到国家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四、中国国家演进的新模式 五、结语

  3.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1、信古时代文明起源观 2、古史辨派文明起源观 3、再建文明的释古 4、原史时期的考古 5、民族文化区的萌芽与《禹贡》九州

  4.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1、信古时代文明起源观 1、信古时代文明起源观 ○三皇五帝三王时代的传说 人心乃是牵补度时, 天地亦是架漏过日。 ——宋儒

  5.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2、古史辨派文明起源观 顾颉刚与层累得造成古史观 2、古史辨派文明起源观 冲破经书的迷信,建立新的古史观

  6.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3、再建文明的释古 ○冯友兰的三趋势说 3、再建文明的释古 ○信古、疑古、释古

  7. 一、重溯中国文明起源 4、原史时期的考古 4、原史时期的考古 重建原史的希望在考古 满天星斗式考古文化谱系

  8. 4、原史时期的考古 1)辽河流域(燕辽文化) 1)辽河流域(燕辽文化) 从红山文化晚期到小河沿文化 红山文化“坛、庙、冢”及玉猪龙,女神头像”

  9. 4、原史时期的考古 2)黄河下游(海岱文化区) 从大汶口文化到山东龙山文化 2)黄河下游(海岱文化区) 山东潍坊出土陶鬶,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高柄杯,潍坊出土 玉簪,临朐朱封大墓

  10. 4、原史时期的考古 3)黄河中游(中原文化区) 3)黄河中游(中原文化区) 从仰韶文化后期到中原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长安客省庄出土,陶斝,高39厘米 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墓葬群 河南龙山文化陶甗,高56.3厘米,安阳后岗出土 河南、陕西、陶寺等类型

  11. 4、原史时期的考古 4)黄河上游(甘青文化区) 4)黄河上游(甘青文化区) 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涡纹双耳彩陶罐 甘肃永靖出土 • 甘肃秦安大地湾建筑基址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尾饰而舞

  12. 4、原史时期的考古 5)长江下游(江浙文化区) 5)长江下游(江浙文化区) 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瑶山贵族墓地发掘现场 反山良渚文化23号墓 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琮王”

  13. 4、原史时期的考古 6)长江中游(两湖文化区) 6)长江中游(两湖文化区) 从大溪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鼎 现存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夯土城墙 应城门板湾遗址 发掘的屈家岭文化房址

  14. 4、原史时期的考古 7)长江上游(巴蜀古文化) 7)长江上游(巴蜀古文化) 宝墩文化——三星堆一期文化 温江鱼凫城西垣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新津宝墩遗址

  15. 4、原史时期的考古 8)边远地区的文化 8)边远地区的文化 兴凯湖、卡若、昙石山等文化 骨锥、骨针、骨坠 卡若文化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 石峡文化 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 网纹灰陶釜 昙石山文化 福建闽侯昙石山出土

  16. 5、民族文化区的萌芽与《禹贡》九州 5、民族文化区的萌芽与《禹贡》九州

  17. 二、从氏族到国家 二、从氏族到国家 1、走出疑古的释古 2、郭沫若以来的传统文明观 3、氏族制度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 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 6、从氏族到国家

  18. 二、从氏族到国家 1、走出疑古的释古 1、走出疑古的释古 从二重证据法到走出疑古 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19. 二、从氏族到国家 2、郭沫若以来的传统文明观 2、郭沫若以来的传统文明观

  20. 二、从氏族到国家3、氏族制度 3、氏族制度 摩尔根基于婚姻形态的氏族起源理论 婚姻形态 社会组织 史前时段 杂婚 杂交群团 旧石器时代早期 血缘婚 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中期 族外婚 旧石器时代晚期 母系氏族 对偶婚 母系氏族解体 仰韶文化后期 父系氏族 龙山文化时代 一夫一妻制

  21. 二、从氏族到国家 3、氏族制度 3、氏族制度 摩尔根氏族制度理论的误区 母系制等于母权吗?

  22.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吕氏春秋·恃君览》

  23.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族外婚)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族外婚)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族外婚)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国语·晋语四》

  24.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称谓)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称谓)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称谓)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尔雅·释亲》 “婿亲迎,见于舅姑。” —《礼记·坊记》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尔雅·释亲》

  25. 母系氏族社会通婚图表 母系氏族社会通婚图表 通婚 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氏族 姬女1+姜男1 姬男1 姬氏族 姬女2 +姜男2 姬男2 姬女3 +姜男3 姬男3 姜氏族 姜女1 +姬男1 姜男1 姜女2 +姬男2 姜男2 姜女3 +姬男3 姜男3

  26.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昭穆制度)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昭穆制度)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昭穆制度)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 ——《礼记·曲礼》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 ——《礼记·祭统》

  27. 氏族社会内女子出嫁图表 氏族社会内女子出嫁图表 通婚 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氏族 姬女 姬男 +姜女 姬氏族 姜女 姜男+姬女 姜女 姜男 姬女 姬男 +姜女 姜氏族 姜女 姜男 +姬女 姬女 姬男 姬女 姬男 +姜女 姜女 姜男+姬女

  28.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王号与古姓)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王号与古姓)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王号与古姓) 《尚书·盘庚》“我前后”“古后” 《尚书》三后:伯夷、禹、稷 《诗经》三后:太王、王季、文王

  29.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图腾)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图腾)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图腾)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0. 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古姓)二、从氏族到国家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古姓) 4、文献所见母系氏族(古姓) 姓的特征有六: 出自同一祖先的团体; 有母系的形迹(多从女); 不能通婚的团体; 有图腾的形迹; 部分有共同的墓地与祭典; 同姓相互支持。 王玉哲

  31. 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墓葬)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墓葬) 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墓葬) 部分元君庙仰韶墓地图版 440号墓地 443号墓

  32. 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墓葬)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墓葬) 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墓葬) 山东枣庄大汶口文化部分墓地 M10 非正常死亡的男女合葬墓M80

  33. M54 二、从氏族到国家 二、从氏族到国家 夫妻合葬墓 具有独特葬式 大南沟后红山文化

  34. 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房屋)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房屋) 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房屋) 分间式房屋与对偶制家庭

  35. 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房屋)二、从氏族到国家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房屋) 5、家族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房屋)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 多间式的房屋 1992年发掘的房址(F21) 多间一组的排房 1994年发掘的房址(F34、35) 两间一组的排房 河南邓州八里岗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 安徽多间一组的排房

  36. 二、从氏族到国家 6、从氏族到国家(父权) 6、从氏族到国家(父权) 从王号变迁看父权

  37. 二、从氏族到国家 6、从氏族到国家(父权) 6、从氏族到国家(父权) 大汶口合葬墓 所反映的父权 M35 M13 M111 早期:M111、M13;中期:M35;晚期:M1 M1

  38. 二、从氏族到国家 6、从氏族到国家(贫富分化) 6、从氏族到国家(贫富分化) 大汶口遗址晚期墓葬 M125 M47 M133 大、中、小型墓随葬品

  39. 二、从氏族到国家 6、从氏族到国家(贫富分化) 6、从氏族到国家(贫富分化) 山东枣庄大汶口文化墓葬C区 M38 27件 M46 112件 大中小墓随葬品 M49 8件

  40. 青海乐都柳湾马厂文化M995墓及随葬品 二、从氏族到国家 二、从氏族到国家 齐家文化墓地 江苏花厅大汶口墓地图 血缘组织氏族解体?

  41. 二、从氏族到国家 6、从氏族到国家(战争) 6、从氏族到国家(战争) 军事民主制 人口增长 定居农业 掠夺战争 资源紧张 贫富分化 战争 氏族首领 军事首长 王权 战争 战争 氏族(部族) 部落联盟 国家 河北邯郸龙山文化被剥去头皮的人头骨和刀砍痕

  42. 二、从氏族到国家 6、从氏族到国家(国家的形成) 6、从氏族到国家(国家的形成) 从大同到小康 世袭代替禅让

  43.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1、文明社会的标准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 3、文明在中原地区的突破

  44.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1、文明社会的标准 1、文明社会的标准 摩尔根 使用文字、使用铁器、出现国家和城市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是形成文明的要素 城市:人口一定规模;靠农民剩余粮食养活的消费群体;税收制度;城市中心拥有宗教建筑;有统治阶级;文字与记数系统、地域的国家组织等10项。 柴尔德 克拉克洪 一定规模的城市;文字;礼仪中心和活动。 夏鼐 都市、文字、青铜器。

  45.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城市)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城市)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外景 城址及公共行政建筑 陶下水管道

  46.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礼仪)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礼仪) 公共祭祀中心:坛、庙、冢 女神庙,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 红山文化积石冢 祭坛

  47.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礼器与等级)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礼器与等级) 良渚文化坛冢合一的墓葬 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玉敛葬 祭天地的玉琮、玉璧等礼器 反山出土

  48.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金属)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金属) 冶铜技术与使用 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铜铃 马家窑文化铜刀 甘肃东乡林家出土

  49.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文字) 2、各文化区文明要素(文字) 山东邹平丁公陶文 仰韶至龙山时代的各种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口沿各种刻画符号 江苏高邮龙虬庄出土刻符陶文

  50. 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3、文明在中原地区的突破三、考古所见文明曙光3、文明在中原地区的突破 3、文明在中原地区的突破 礼乐文明的先声——山西陶寺遗址 M2001 彩绘龙纹盆 迈入青铜时代的二里头 竈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