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53 Views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 《 中国建筑史 》 第一讲 主讲教师:马庆华. 学习建筑史的意义.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原始的居室建筑就被祖先创造出来了,但那只是 building 。当古朴的建筑揉合了人类的感情、信仰和智慧,铸就紫禁城的威严、凯旋门的辉煌、金字塔的雄伟和摩天大楼的眩目之后,它们才成为 architecture ,建筑是固化了的艺术和文明的见证。建筑是 “ 凝固的音乐 ” ,更是凝固的文化,它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伫立在那里,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 北京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 ----- 午门. 北京紫禁城 ----- 午门.
E N D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 《中国建筑史》 第一讲 主讲教师:马庆华
学习建筑史的意义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原始的居室建筑就被祖先创造出来了,但那只是building。当古朴的建筑揉合了人类的感情、信仰和智慧,铸就紫禁城的威严、凯旋门的辉煌、金字塔的雄伟和摩天大楼的眩目之后,它们才成为architecture,建筑是固化了的艺术和文明的见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文化,它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伫立在那里,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午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午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从正面看是三个,实际上还暗有左右两个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城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是五个门洞了。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午门正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荣幸地出入此门的只有两种情形: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入一次;殿试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午门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五凤楼俗称的得名:故宫俗称五风楼,其得名源自午门的建筑风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有如雁翅,故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攒尖顶阕亭。这样,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绕,五岳突起,气势雄伟,是故俗称五风楼。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午门午门门钉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紫禁城-----午门从太和门望午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故宫太和殿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故宫太和殿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故宫太和殿正吻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故宫三大殿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太和殿内景—御座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故宫三大殿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凯旋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凯旋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凯旋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凯旋门 1836年7月29日,法国巴黎凯旋门建成。 巴黎凯旋门座落在巴黎市中心夏尔·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中央,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的。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凯旋门 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直达50米高的拱门。人们亦可沿着273级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去后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有关凯旋门建筑史的图片和历史文件,以及介绍法国历史上伟大人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558位随拿破仑征战的将军的名字。俯视凯旋门下由环形大街向四面八方伸展出的十二条放射状的林荫大道。这些大道就象一颗明星放射出的灿烂光芒,因而,凯旋门又称“星门”。十二条大道中,最著名的为香榭里舍大道、格兰德大道、阿尔美大道、福熙大道等。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凯旋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埃及金字塔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埃及金字塔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台北101目前总高度为508米,比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星大厦还高了58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高楼。虽然很高,不过每台造价超过6800万新台币的特殊电梯,只要39秒就能把乘客载到89楼的观景台。 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主要讲授中华建筑的起源、发展、体系、演进、风格与辉煌。重点为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宫殿陵墓、宗教建筑、园林风景、木结构制作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丰富自己对中华建筑历史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CH0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二)基本分类: •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 •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 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天坛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北京天坛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北京天坛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一)取材方便:我国古代广袤的土地上到处的茂密的森林,木材易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 由柱、梁、檩、枋等构件承重,墙并不承重;故有“墙倒屋不塌”之说;房屋内部分隔自由,适应性强;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材本身有一定的柔性,木架结构又采用榫卯结合,使结构有很好的减震和抗震作用。(应县木塔) (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快,唐宋后使用建筑模数,大大加快施工速度。(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花上百年才建成,明嘉靖时重建故宫三大殿只花了3年时间) (五)便于修缮、搬迁:结构具有可卸性。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释迦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应县释迦塔(应县木塔)(辽)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巴黎圣母院:建造花费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比萨斜塔前后花费了近一百年八十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比萨斜塔比萨斜塔于1174年动工兴建,1350年完工,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塔身墙壁底部厚约4米,顶部厚约2米余,塔体总重量达1.42万吨。在底层有圆柱15根,中间六层各31根,顶层12根,这些圆形石柱自下而上一起构成了八重213个拱形券门。整个建筑,造型古朴而灵巧,为罗马式建筑艺术之典范。钟置于斜塔顶层。塔内有螺旋式阶梯294级,游人由此登上塔顶或各层环廊,可尽览比萨城区风光。比萨斜塔比萨斜塔于1174年动工兴建,1350年完工,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塔身墙壁底部厚约4米,顶部厚约2米余,塔体总重量达1.42万吨。在底层有圆柱15根,中间六层各31根,顶层12根,这些圆形石柱自下而上一起构成了八重213个拱形券门。整个建筑,造型古朴而灵巧,为罗马式建筑艺术之典范。钟置于斜塔顶层。塔内有螺旋式阶梯294级,游人由此登上塔顶或各层环廊,可尽览比萨城区风光。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比萨斜塔 建塔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工。塔体出现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强度差,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只有3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衡下沉所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建筑师对当地地质构造缺乏全面、缜密的调查和勘测,使其设计有误、奠基不慎造成的。塔停建数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采用不同长度的横粱和增加塔身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来设法转移塔的重心。但由于建成的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所以,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塔基南面已开始下沉。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塔已向南倾斜了大约30厘米,斜度达到8度,塔身超过垂直平面5.1米。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比萨斜塔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极其危险。幸运的是,该塔仍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闻名遐迩。据说,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他使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同时着地,从而一举推翻了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定理。由此,比萨斜塔更加名噪全球。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一)原料短缺:到宋代,建造宫殿的大木料已感紧缺,明清宫殿的建筑用木多从西南、四川、东北等地采办; (二)易遭火灾: 木材易燃,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多次遭火灾;木材受潮易朽; (三)简支梁体系:木架结构基本上为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进入现代社会,新的建筑需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理论出现,传统的木结构终于成为一种被逐步取代的建筑构筑形式。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四、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建筑也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了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 (一)善择基址:各类建筑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后作出选择; (二)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适宜地布置建筑与村落。 1、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多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四、建筑与环境 2、唐柳宗元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即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天然”。因其地则为关键。 (三)整治环境:即对建筑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调整。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即建筑对环境的反作用。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1、姓名:马庆华; 2、通讯地址: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70#(222006); 3、电话: 0518-5690843(O) 0518-5406253(H) 0518-2390843(X) 1、电子信箱: lygmqh@163.com 2、个人主页: http://lygmqh.fangwen.com 3、个人网盘: http://lygmqh.ys168.com 4、QQ号: 23058489(苍梧秋鸿) 联系方式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