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85 Views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要求: 近代 以来 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互联网的兴起 (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史观: 近代化、城市化 全球化 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 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E N D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要求: 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互联网的兴起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史观: 近代化、城市化 全球化 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众传媒: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传统媒介 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杂志 ——印刷媒介体系 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 ——电波媒介体系 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电视 ——声像媒介体系 ▲现代媒介 第四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互联网 ——网络媒体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发展历程: ▲外文:《中国丛报》(1832年) 《万国公报》(1868年) ① 19世纪中期, 外国人在华办报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 《申报》(1872年)——地位 ▲最早:1873年《昭文新报》 (艾小梅 汉口)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办报刊 ▲内容: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繁荣景象(旧民革)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⑵辛亥革命: 《民报》 与保皇派论战,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作用:报刊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为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到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发展历程: ④20世纪前期(新民革) ▲共产党:《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党报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⑤新中国成立(50-70年代) : ▲党报党刊:《人民日报》《红旗》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综合性:《光明日报》《文汇报》,内容更丰富 ⑥改革开放后(1978后):欣欣向荣局面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发展历程: ⑥改革开放后(1978后):欣欣向荣局面 ▲特点: ⑴种类增多,数量增大 ▲原因: ⑴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 ⑵思想观念解放 ⑶国家政策的支持 ⑷人们对科技文化更加重视 ⑵党报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⑶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 ⑷集团化,市场化 ▲发展方向:P73 ⑴注重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注重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 ⑵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 ▲存在问题: 重复;炒作;虚假;低级趣味……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即大众传媒 发挥的共性影响 2.报刊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了解社会 ②开启民智,思想启蒙,解放观念 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④反映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3.报纸的局限: 书面化特点 ①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制 ②缺乏直观感染力,形象性相对薄弱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即活动放映机。 1895底,他们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视短片《火车进站》,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末 1905年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为主 数量、质量超以前 名导、明星辈出 优秀影片,屡获国际大奖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电视业的发展: ——第八大艺术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①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中国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 ▲原因: 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普通电器,档次日益提高 ——物质基础 ⑵电视传送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扩大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关键 ⑶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⑷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⑸电视节目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质量提高,有较强的吸引力 ▲影响: ①具有信息量大、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②开阔人们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对社会影响大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1969,美国 1.诞生: ▲原因: A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因) B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需要(直因) 2.90年代风靡全球,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WW) 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特点(优点):P75 必修三 ①更主动、更便捷、更快速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②界面直观、声像兼备,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③链接灵活,高速传输,使用方便 ④高度互动,双向传授,功能广泛 ⑤费用低廉 传输文件,收发电子邮件, 资料检索,浏览新闻, 休闲游戏,网上购物, 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 网上谈心等……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5.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必修三 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②改变工作方式,使工作和生活由分开到开始相结合,提高效率,增加乐趣 ③引发学习的革命,为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④改变人们娱乐、社交方式 ⑤推动生产方式(经济)的深刻变化,使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⑥突破空间限制,世界联系更紧密,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6.存在问题: 必修三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②竞争加剧导致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③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④不法分子传播影不良、有害信息、腐朽落后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⑤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⑥…… 7.启示: ①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对大众媒体发展的认识:(P75本课要旨) 1.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依次产生,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在科技发展进步带动下的结果。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每种媒体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没有因某一种新媒介的诞生而在地位上受到削弱、被取代或丧失其作用。 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进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单元小结: 1.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特点: ①近代变化受西方文明影响显著,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②随着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③变化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④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⑤变化过程既有东西方文化碰撞,又有新旧文化碰撞,其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⑥变化结果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并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呈现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特征 ⑦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单元小结: 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西方侵略的客观作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②民主革命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政策的促进 ④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 ⑤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⑥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⑦先进中国人推动 3.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渐进 4.社会风俗的特点: ▲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 ▲又表现为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