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WTO 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

WTO 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 陳 添 枝 中華經濟研究院. 2. WTO 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 前言 兩岸貿易 對大陸投資 高科技產業的互動 未來展望及對策. 3. 前言 自 2000 年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未突破 4 %,但失業率節節升高,並突破 5 %。國內投資不振,但對中國大陸投資則十分活躍。不僅資本不斷外流,而且人才和技術也跟著外流,台灣面臨嚴重的「產業空洞化」風險。在兩岸加入 WTO 後有必要重新檢視兩岸經貿關係,並提出對策。. 4. 兩岸貿易

shelby-f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WTO 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WTO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 陳 添 枝 中華經濟研究院

  2. 2 WTO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 • 前言 • 兩岸貿易 • 對大陸投資 • 高科技產業的互動 • 未來展望及對策

  3. 3 • 前言 • 自2000年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未突破4%,但失業率節節升高,並突破5%。國內投資不振,但對中國大陸投資則十分活躍。不僅資本不斷外流,而且人才和技術也跟著外流,台灣面臨嚴重的「產業空洞化」風險。在兩岸加入WTO後有必要重新檢視兩岸經貿關係,並提出對策。

  4. 4 • 兩岸貿易 • 2002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294.7億美元,占我國全體出口的22.5%,使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超越多年來位居首位的美國。 • 200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達355億美元,占我國全體出口的24.6%,若加計對香港的出口,則「大中國」占台灣全體出口比例達35.4%。

  5. 5 • 兩岸貿易 • 2003年,台灣出口占中國大陸全體進口的11.9%,是中國大陸第2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日本的17.9%。 • 但台灣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份額卻有下降的趨勢,2002年時台灣占有率為12.9%,2003年下降一個百分點。韓國則快速崛起,2003年占有率已升高到10.5%。 • 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以原料及零組件供外銷加工用為主,拓展內銷市場的能力相對落後日韓等國。

  6. 6 表 1台灣對中國的貿易

  7. 7 • 兩岸貿易 • 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方式不斷本地化,採用本地生產的材料及零組件比例不斷提高,減少對台灣的進口依賴。 • 自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因內銷市場的開放,國營企業失去市場保護的屏障,和台商的關係逐漸由合作轉為競爭。 • 加入WTO前中國政府發動了32件反傾銷案,並無一件針對台灣廠商。加入WTO後迄今共發動18件反傾銷案,其中7件涉及台灣廠商,提出控訴的都是國營企業。

  8. 8 • 對大陸投資 • 中國加入WTO後,在2002年吸收了527億美元的外人投資,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吸金國。在2003年,中國在SARS的影響下,仍吸收了535億美元的外人投資。 • 台商和其他外商一樣持續增加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但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排名已由早期的第2位降為第6位,次於香港、日本、美國、韓國和Virgin Islands。但Virgin Islands的許多投資案,可能是台商的化身。

  9. 9 • 對大陸投資 • 中國在加入WTO後,取消外人投資的限制,包括股權限制、自製率限制、營業範圍限制、外匯自給自足限制等,進一步吸引外資的進入。 • 台商在WTO後的投資由外銷導向型轉為內銷導向型;服務業的投資案明顯增多,但兩岸的「不正常關係」使台商在金融、航運、通路等領域的投資受到限制。

  10. 10 • 對大陸投資 • 台商的投資地點在2000年左右已經轉移到上海地區,在加入WTO後有向上海周邊擴散的趨勢。江蘇省占台商投資的比例已超越廣東省。 • 電子業的投資比例愈來愈高,近年更擴及高科技領域。

  11. 11 表 2台灣對中國及東協的投資 Source: Taiwanese statistics are from Statistics on Overseas Chinese & Foreign Investment, Outward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direct Mainland Investment, Guide of Mainland Industry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Taiwan). Chinese statistics are from Almanac of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SEAN statistics are collected from host-country government investment authorities. Note: * ASEAN-6 includes Thailand,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Indonesia, Singapore and Vietnam.

  12. 12 表 3台商在中國投資的產業別分佈*, 1991-2002 Note: * Data is based on projects approved by Taiwanese authorities. ** Percentage is based on amount of investment.

  13. 13 表 4台商在中國投資的地區別分佈*, 1991-2002 Note: * Data is based on projects approved by Taiwanese authorities. ** Percentage is based on amount of investment.

  14. 14 • 高科技產業的互動 • 中國政府在「十五計畫」中提出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性計畫,並以資金、土地、租稅等各項優惠加以推動。 • 台灣的資金和技術自2001年開始進入大上海地區,使中國半導體產業由「小型內需」的運作模式走向「大型外銷」的模式,並仿台灣以代工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 我國政府被迫採取因應措施,開放八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牽動產業板塊的移動。

  15. 15 • 高科技產業的互動 • 迄今為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已造成台灣資金和人才的外流,尤其是具生產管理經驗的資深技術人員。此舉造成兩岸科技人才的大競爭。中國雖然在資深技術人才方面短缺,但在年輕技術人才供給面則居於優勢,未來的發展對我不利。 • 中國半導體代工產業的興起,使台積電和聯電面臨嚴峻的價格競爭,不能不有所因應。 • 中國對半導體產業所採取的租稅優惠措施,有違反WTO規定之嫌,已引起美國的控訴。

  16. 16 • 高科技產業的互動 • 中國除半導體產業外,大力吸引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廠商及TFT-LCD廠商前往投資。我國筆記型電腦的出貨量已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 • 中國對無線通訊產業以管制品牌的方式控制市場進入,我國廠商缺乏銷售許可,只能以貼牌或代工方式在大陸行銷,居於不利之競爭地位。 •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線通訊市場,手機用戶超過2億門,力圖自訂「技術標準」以形成市場進入障礙,台商必須有所因應。

  17. 17 • 未來發展及對策 •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進口國和第四大出口國,對全球貿易影響力日增;目前中國已成全球第一大鋼鐵消費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 • 中國外銷導向的發展策略已面臨瓶頸,出口價格不斷下降,進口價格(原料為主)不斷上升;國內經濟明顯過熱,但地區不平衡情況嚴重,未來可望轉向內需型發展模式。 • 台商擅於利用中國低廉勞動力出口外銷,未來應加強內銷市場的拓展,才能享受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

  18. 18 • 未來發展及對策 • 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程度雖高,但其內容都是加工出口用的原料及零組件;未來因為「本地化」趨勢及進口市場的開放,這些出口將日益困難,台灣應加強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行銷能力。 • 台商在中國大陸服務業市場的拓展遭遇困難,部份原因是源於兩岸的政治僵局,必須尋求解決之道,才能確保台商的發展機會。 • 區域經濟的形成,使中國大陸的生產地位面臨改變,我國亦應適時調整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策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