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393 Views
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挑战. 朱志勇 博士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 Email: zzy@bnu.edu.cn. 讨 论 1. 你如何理解“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 (学术). 理论视角 (学科). 科学方法. 教育的科学研究.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 (学术). 理论视角 (学科). 科学方法. 问题意识. 案例研究.
E N D
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挑战 朱志勇 博士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 Email: zzy@bnu.edu.cn
讨 论 1 • 你如何理解“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 (学术) 理论视角 (学科) 科学方法 教育的科学研究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 (学术) 理论视角 (学科) 科学方法 问题意识
案例研究 • 某所学校的一位刚上任的校长,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校内的大会小会上大力提倡竞争。该校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奖惩等制度23个。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同等条件下,好事优先。对提高学历层次,参加进修的教师,学校要予以优惠的条件。对一小部分教师提出上课的最基本要求,拉动进步。适时调换岗位,调岗有的意味着否定,有的意味着肯定。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在竞争意识的催化下,学校里的王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争占学生时间,其他老师都不愿意与王老师同班。
案例研究要求 • 请每个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2-3个前后具有逻辑性的“研究问题”! • 针对每一个研究问题,详细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
研究问题 • 学校的管理制度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 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学校的管理制度? • 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 学校的竞争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 这样的竞争机制对教师产生了什么影响? • 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什么? • 其他教师如何看待王老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
研究问题 • 研究的是“实然问题”; • “应然问题”需要“实然问题”的科学研究为基础; • 围绕一个点进行连续发问,才具有逻辑性; • 研究问题中不要有“价值判断”的概念;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 (学术) 理论视角 (学科)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
研究方法 • 学校的管理制度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 访谈法:校长、管理团队成员、行政管理者; • 实物搜集法: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会议纪要与日志、校长与管理团队成员的博客和日记等; • 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学校的管理制度? • 问卷调查法: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士、校友、行政管理者等; • 访谈法: • 学校管理制度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 问卷调查法; • 访谈法 • 观察法
研究方法 • 实证(经验)研究: • 量化研究:编制问卷 • 质性研究: • 观察法; • 访谈法; • 实物搜集法
研究方法:实物搜集法 • 实物收集法: • 历史文献(如传记、史料)或现时的记录(信件、作息时间表、学生作业); • 文字资料(文件、教科书、学生成绩单、课表、日记)或影像资料(照片、录像、录音、电影、广告); • 平面的资料(书面材料)或立体的物品(陶器、植物、路标);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 (学术) 理论视角 (学科) 科学方法 理论(学科)视角
案例 2011年4月10日下午第一节课笔者听了北京市某区Z中心小学5年级一班的语文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年龄40岁左右的女教师(后在与该校校长与副校长交流时,得知她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颇得学生认同的教师),该节课主要教授的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索溪峪的“野”》,这是该课文教学的第二节课(看录像)。
案例分析 1 • 课堂互动的“问题”的来自谁?为什么? • “学生观”是什么? • “学困生”的由来? •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公平观? •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公平观?
案例分析 2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案例分析 3 • 建构主义思想与方法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要求教师反思“教学”这一行动及其所依赖的合法性基础——“知识”。“教”是“给与”吗?“学”是“接受”吗?课堂教学行动与过程中所凭借的“知识”是教师生产的吗?是教师拥有的“专利”吗?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观察(再多的观察也是有局限性的)使我发现:祛除现代科学技术的包装,这个研究个案的课堂教学行动仍然加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垄断者、销售者”这样一种传统的“知识观”,学生在学校之外(家庭与社区)所获得或形成的“知识”(对人、群体与社会所形成的经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认同与糅合到课堂“法定文化”的建构中去。这种隐性的传统的“知识观”必然影响到“师生观”。
专家 知识 教师 学生 科技
阅读《秉笔直书》,请提出你的问题公小组讨论:阅读《秉笔直书》,请提出你的问题公小组讨论: 国王和相国是什么关系?相当于现在政府中的谁和谁? 崔杼为什么要杀害齐庄公?是怎么杀的? 崔杼杀害了齐庄公已成事实,为什么还要掩盖? 崔杼为什么要独揽大权? 史官是多大级别的官?相当于现在政府什么级别的官? 崔杼到底串通了几个人来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这几个人到底是谁? 崔杼串通他人为什么要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而不立自己的兄弟为国君? 国王和国君有什么区别? 太史仲是太史伯的弟弟,那与太史叔、太史季又是什么关系呢?难道一个人做官,家里所有人都可以做官了吗? 太史和男史氏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案 例
几位史官临死前说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内容?几位史官临死前说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内容? 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做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课本上的问题
学术论文的“八股文格式” • 研究的缘起(引言、导言、引论):研究问题的宣称; • 文献综述:站在被人的“肩膀上和脸上”; •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 • 资料分析 • 讨论与结论 • 反思 • 参考文献 • 摘要:研究缘起+研究问题+方法+结论
权威; 个人经验; 演绎和归纳推理; 科学的方法 哪些权威对你很重要?它是如何影响你的教育教学及管理? 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或偏见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来源
小、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定位 • 教学 • 科研 • 社会服务
学者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 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经验; • 有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 有敏锐的洞察力; • 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教育经验并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 • 善于与同行共享自己的经验、知识与研究,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共同体。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研而不著则虚。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惟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
谢谢! 欢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