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33 Views
Slide 1. 組織研究的文化取徑 Griffin, Ch. 19. 傳播理論與方法 世新大學 口傳系. Slide 2. Slide 2. 組織研究的文化取徑 Clifford Geertz / Michael Pacanowsky. 全章總覽 文化 :組織生命的隱喻 文化 是啥?文化不是啥? 密 實的描述:方誌學者做些什麼? 隱 喻:認真看待語言 儀式 :一向如此、以後亦然 經理 人可能促進文化變遷嗎 ? 批評 :文化取徑有用嗎?. 文化 :組織生命的隱喻. 1970s 日本企業文化引起西方注意: 量、質俱佳、令人驚艷
E N D
Slide 1 組織研究的文化取徑Griffin, Ch. 19 傳播理論與方法 世新大學 口傳系
Slide 2 Slide 2 組織研究的文化取徑Clifford Geertz / Michael Pacanowsky • 全章總覽 • 文化:組織生命的隱喻 • 文化是啥?文化不是啥? • 密實的描述:方誌學者做些什麼? • 隱喻:認真看待語言 • 儀式:一向如此、以後亦然 • 經理人可能促進文化變遷嗎 ? • 批評:文化取徑有用嗎?
文化:組織生命的隱喻 • 1970s日本企業文化引起西方注意: • 量、質俱佳、令人驚艷 • 無關乎技術科技,而關乎企業文化價值: • 互相給面子、留情面的日本社會 vs. • 階級對立、我們第一的美國競爭精神
Slide 4 文化:組織生命的隱喻 • 「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這名詞,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 有人認為那是指範限一個公司行動自由的週邊環境。 • 有人則用來指組織的某種形像、特質特色、氣氛。 • Pacanowsky 如何看?
Slide 5 Geertz:文化是啥?文化不是啥? • 文化:一個個具有共享意義的體系 • 文化無所謂高下之分: • 文化並非鐵板一塊 • 即使是編織細密的社會,也有次文化和反文化。 (Geertz)
Slide 6 Pacanowsky:文化是啥?文化不是啥? • 組織文化的網絡是員工績效表現的殘餘,是員工彼此間藉以組構並顯示其文化的各種行動。 • 明規則 (正式的)vs. 潛規則(不正式的) • 「文本的匯集」(an ensemble of texts) • 文化的滑溜特質促使 Geertz將研究文化視為一種軟性的科學 (soft science)。
Slide 7 密實的描述: 方誌學者都做些什麼? • 方誌學者(ethnographers): • 描繪社會論域(social discourse),猶如地理學家按領土物理特徵繪製地圖 • 其方法:密實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始於一個困惑:他們究竟是在幹啥?(p. 275) • Geertz: 參與觀察,大量記錄,不預設立場或目標。時間省不得
Slide 8 密實的描述: 方誌學者都做些什麼? • Pacanowsky 的組織研究(體育用品公司W.L. Gore & Associates) • 注意所有的文化表現 • 尋找明規則 • 尋找潛規則 • 這三種溝通形式綜合起來,能讓人得窺一個企業組織內部獨到的共享意義。
Slide 9 隱喻:認真看待語言 • 隱喻(metaphors):方誌學者 (ethnographers) 通往企業文化共享意義的重要起點 • W.L. Gore & Associates: • 格式組織(Lattice organization) vs. 金字塔階層 • 方誌學者(ethnographers) :隱喻對企業文化的發現或溝通,都是重要的利器。
Slide 10 找出故事的象徵意涵 • 一再複誦的故事,猶如方便的窗口,可藉以窺見企業的意義網絡 (webs of significance) • 功能近似社會腳本(Social script) • 戲劇化企業生活的三種敘事 (Pacanowsky): • 企業故事(Corporate stories) • 個人故事 (Personal stories) • 同事故事 (Collegial stories)
Slide 11 找出故事的象徵意涵 • Griffin:Dixie 的故事(p. 276-7) • 虛構故事:一種學術論述 • Pacanowsky:學者不妨以故事形式發表研究結果 • 一個學界告白故事(p. 278): 蹣跚踱向芝加哥(Slouching towards Chicago)
Slide 12 慣例儀式:一向如此、以後亦然 • 慣例與儀式 • 慣例儀式整編了企業文化的許多絲線…. • 慣例 (rites) 確保意外不致發生。 • Geertz:峇里島鬥雞 • 「地位的戲劇化」(dramatization of status). • Pacanowsky:Gore 與 Dixie • 慣例儀式正是值得研究的「文本」(texts),從中可窺知文化生活的多面向… • 儀式幾近「神聖」,嘗試予以改造,會遭致抗拒
Slide 13 經理人可能促進文化變遷嗎 • 共享的意義,難以驅散。 • 經理人從來不親自上生產線,而該提供願景、展望、目標 • 願景、故事、隱喻: • 創造有利的隱喻,編造企業故事,設置一些儀式,是營造企業神話、助益管理階層的理想方式。
Slide 14 經理人可能促進文化變遷嗎 • 文化可以「改造」嗎? • 文化是團體成員在共同生活中自然產生,不是領導階層所能蓄意設計、誘導 • 如果績效不彰… • 文化「應該」改造嗎 ? • 符號人類學者「非干涉」(non-intrusive) 的倫理立場 • 要將研究所得用來協助管理,未免喪失此倫理立場…
Slide 15 批評:文化取徑管用嗎? • 企業顧問專家的批評: • Geertz 認為蓄意改造文化,是既不恰當,也幾乎不可能。 • 但企業顧問不但想了解,還希望影響企業文化。 • 大多數員工早在加入企業之前都已經社會化,在社會價值染缸中習染久矣… • 密實描述太曠日費時,很不經濟
Slide 16 批評:文化取徑管用嗎? • 批判學者的批評: • Geertz 和 Pacanowsky這類詮釋派學者,都拒絕評估其所描繪的文化,缺乏批判精神。 • 密實描述的目的,不應用來幫助經理人管理員工、促進生產力。 • 大部分的符號分析 (symbolic analysis),目的都在幫助經理人。 • 女性員工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 效應?
Slide 17 批評:文化取徑管用嗎? • 文化取徑的特質: • 改造、批判並非方誌法的目標 • 發人深省的文采:Geertz的 Deep Play: Notes on a Balinese Cockfight • 不宜作為經理人的「幫兇」,但確能協助促進效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