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92 Views
電子化採購 & e 交易市集. 黃復明老師 編撰 樹德科技大學 教育推廣中心 fmh@stu.edu.tw klamax2@gmail.com 0939-062467. 電子化採購 大綱. 採購管理 採購管理與供應管理 採購部門的工作項目 供應問題 採購管理的演進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 協同供應 (Supply Collaboration) 電子化採購的實施精神 採購之電子化流程 電子化採購系統之導入 電子化採購的效益 建構完善的電子化供應鏈機制 電子化採購發展之案例. 採購管理. 下列活動都可以算是採購行為: 購買。自製。交換。移轉。贈與。借貸。
E N D
電子化採購 &e交易市集 黃復明老師 編撰樹德科技大學 教育推廣中心fmh@stu.edu.twklamax2@gmail.com0939-062467
電子化採購大綱 • 採購管理 • 採購管理與供應管理 • 採購部門的工作項目 • 供應問題 • 採購管理的演進 •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 • 協同供應(Supply Collaboration) • 電子化採購的實施精神 • 採購之電子化流程 • 電子化採購系統之導入 • 電子化採購的效益 • 建構完善的電子化供應鏈機制 • 電子化採購發展之案例
採購管理 • 下列活動都可以算是採購行為: 購買。自製。交換。移轉。贈與。借貸。 租賃。徵收。外包。 • 企業對於上述採購活動進行管理,即所謂採購管理 (Procurement Management)。
採購管理與供應管理 • 採購管理與供應管理,可以說是一體兩面。 • 所謂供應管理(Supply Management),指的是建立一個程序,用來檢驗原料、產品、服務的取得方式,還有使用上所涉入的各個相關層面;更重要的是,將領導供應商的資源與其企業策略目標進行連結,藉以強化企業在市場上之競爭優勢。
採購部門的工作項目 • 物料與商品規劃 • 採購單製作 • 選擇供應商 • 物料之使用排程 • 合約編撰 • 供應條款之談判 • 驗收 • 付款 • 存貨控制
供應問題 • 何以會有供應問題的存在?一般而言,企業所外購的物品與物料,大約佔銷售額的三分之一。然而其他諸如浪費、錯誤使用、處理、存貨等等與外購成本相關的間接成本,其實是相當高的。換言之,企業外購物品之成本,遠超過企業真正支付的購置成本。 • 舊式的採購精神在於: • 集中式採購。 • 標準作業流程。 • 新式的採購精神則應該是: • 強調個別需求。 • 多樣化之採購需求。 • 客製化之採購需求。 • 強調團隊運作。
供應問題(Cont.) • 無論新式或舊式的採購方式,採購總是常形成下列各種浪費情況: • 不同單位之協調問題。 • 採購人員及組織擴增。 • 處理錯誤。 • 交易時間增加。 • 預算增加。 • 尤其是新的採購需求環境,還會產生下列問題: • 規模經濟採購機會大幅下降。 • 採購成本遽增。 • 供應商大幅增加。 • 交易巨量爆增。 • 對企業毫無加值作用徒增許多間接成本。
供應問題(Cont.) • 而各種供應問題,顯然會造成競爭力的下降,原因不外乎: • 較高之採購成本。 • 採購週期較長。 • 具有市場知識的採購人員,卻反而經常被排除在重要採購決策之外。 • 許多非採購部門,卻執行了許多種間接性採購功能。 • 不當的供應管理,會導致缺乏機會將主要供應商與主要顧客整合起來,因而沒辦法藉以創造新產品與增加顧客價值。
採購管理的演進 •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 • 採購優勢的利用 • 1990年代中期以後: • 整合供應商 • 2000年代以後: • 改善措施-電腦化作業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 • 電子化採購(e-Procurement) 又稱電子購買,它是將傳統的採購流程,透過網路作為主要媒介,以進行詢價與採購物品或材料的過程。 • 電子化採購的主要系統,為線上目錄與購買系統,藉此,公司在處理訂購作業、應付帳款、應收帳款時,可以省下相當可觀的時間和金錢。 • 除此之外,若想更有效進行電子化採購,其關鍵精神就在於「協同商務」。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Cont.) 協同商務 • 隨著消費者對企業快速回應需求的增加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企業必須要尋求新的科技及技術來回應消費者的要求與拉長產品的生命週期。 • 從早期的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與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其重點在於企業內部資訊的整合,卻忽略了外部整合的重要性。 • 隨著消費者對企業快速回應需求的增加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企業必須要尋求新的科技及技術來回應消費者的要求與拉長產品的生命週期。 • 從早期的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與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其重點在於企業內部資訊的整合,卻忽略了外部整合的重要性。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Cont.) 協同商務之定義 • 所謂協同商務,就是將企業由內至外之所有資源,如專業知識和系統(例如ERP、SCM、CRM等),整合起來以達互通之效果,其所憑藉的是網際網路,所強調的是資訊共享。 • 並提供企業在進行內部資源整合,強調其內部成員間資訊的互通;而在外部整合時,則是強調和供應商、服務供應者、消費者或合作夥伴間之需求統合。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Cont.) 協同商務的演進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Cont.) • 到了90年代初期,企業才逐漸將重心轉移至整合外部上、下游廠商之間的運作,此時發展出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 時至今日,由於環境不斷快速變化,不論是企業資源規劃或是供應鏈管理都已顯得不足;因為這些系統個別存在於上、中、下游各企業之間,因此產生多重流程而減緩快速回應消費者的能力。 協同商務的演進(Cont.)
電子化採購之意涵(Cont.) • 協同商務可以分為設計(Design)協同商務、行銷與銷售(Market/Selling)協同商務、採購(Buying)協同商務、規劃與預測(Planning/Forecasting)協同商務四大領域 協同商務的領域
協同供應(Supply Collaboration) • 製造商與供應商間之物料採購或補貨,一直是供應鍊中最基本的問題。 • 若建立電子採購(e-Procurement),供應商可以隨時監看製造商庫存的狀況,透過資訊分享或交換機制 (例如XML) 提供給供應商準備物料的參考資訊,而供應商可以透過該平台主動且適時適量補貨給製造商,如此不僅可以降低雙方的庫存,同時把過去由製造商的採購需求交由供應商管理,以即時提供物料,而滿足市場上或製造上之需求 。
協同供應(Supply Collaboration)(Cont.) • 供應鏈管理與協同商務的崛起,徹底改變了傳統企業間的互動關係。在整個供應鏈中,已經沒有任何成員足以支配整條供應鏈的作業,供應鏈中的各個成員必須協同合作地溝通與規劃供應鏈中的各項作業。 • 電子化採購運用資訊技術建立虛擬的市集,或提供電子化採購系統平台。使供應鏈中的成員大幅減少採購成本,縮短採購前置時間,進而增進採購的效率與品質,除此之外,更有助於降低庫存成本。透過供應商及顧客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合作互惠的關係,實現協同商務的理想。企業導入電子化採購乃是刻不容緩、攸關企業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電子化採購的實施精神 • 在即時上市的需求壓力下,臺灣高科技廠商俱皆加速電子化採購腳步。但在產品「即時上市」與「減低庫存」的兩難中,企業當然必須竭盡所能地企圖尋找到平衡點,而電子化採購正可以協助企業蒐集全球買家資訊,進行線上採購。
電子化採購的實施精神(Cont.) 經濟部推動資訊產業電子化採購計畫 • 經濟部推動資訊產業電子 • 化採購計畫A 、 B 、 C 、D 、 E。 • 計畫A、B為Supply Chain 整合計劃 • (分別為向上跟向下整合) 。 • 計畫C 、 D分別為金流與資訊流的 • 整合(Cash)與物流與資訊流的整合 • (Distribution)。 • E計劃為Engineering Collaboration 。
電子化整合公司內所有採購流程,以提昇採購效率及獲取統購利益。電子化整合公司內所有採購流程,以提昇採購效率及獲取統購利益。 多供應商 產品型錄 供應商 使用者 採購申請 流程功能 老闆 採購交易 處理功能 相關管理與報表功能 採購之電子化流程(Cont.) 電子化採購 – eProcurement
採購之電子化流程(Cont.) 電子化採購 – eProcurement(Cont.) 某企業 某企業超市 某企業超市
採購之電子化流程(Cont.) 電子化採購流程圖
電子化採購系統之導入 • 建立基礎結構。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商務,伺服器要能夠處理大企業的需求,並能同時建立屏障,以確保網際網路流量的負載平衡。 • 修訂企業流程。這當然是最困難的階段,但可以讓作業流程順暢,並統一執行科技策略。 • 評估客戶的觀點。一旦確定了新的流程和科技,您必須徵詢客戶的意見,以便瞭解您符合其需求與期望的程度。 • 將工作流程自動化。徹底瞭解現行的詢價、採購程序。然後,以不偏離現行實行方式太遠的方式,將採購相關之工作流程自動化。 • 建造一套電子型錄。將各個供應商的電子目錄,全部集結成一本單一的目錄。同時,確定您的供應商能夠接受何種電子付款方式。 • 安裝並測試該系統。根據上述規劃,將系統進行安裝,然後測試本系統是否適用、效率如何。
電子化採購的效益 • 降低訂單處理流程的成本以及作業循環時間 • 提供企業廣泛建立合作性採購的能力 • 強化電腦的工作能力,使能提供自動運作的能力。 • 與後台作業系統達成整合的目的。 • 在組織之內部,將電子化採購提昇至策略性的重要地位,促使相關部門協力製作。
建構完善的電子化供應鏈機制 如何能將無效的購買、繁複的流程、雜亂的搜尋方式…轉變為高效益的採購流程。 主要的變化在掌握有效採購策略與商業流程緊密結合的機制,導入正確合適的技術架構,才可能在未來的新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中取得優勢領導地位,同樣的也才能讓人力資源充分運用於正確的決勝點之上,不在虛擲時間的文書作業中。
電子化採購發展之案例 • 聯電全面啟動電子化採購系統 • 率先導入PO電子簽章,讓網路交易具備法律效力。 • 完善的網路安全機制。 • 多元化且嚴謹的權限控管機制。 • 可因應全球化環境下的多樣性採購組織。 • 針對該系統,設計強而有力的搜尋引擎與查詢機制。 • 效率化之交易流程管理機制。 • 跨部門之自動化管理機制。 • 導入專業採購之多項價格整合管理機制。 • 優秀的物料管理e化機制,可提昇物料管理層次。 • 具e- learning機制,可協助供應商快速導入。
電子化採購發展之案例(Cont.) • 政府電子化採購系統 政府採購電子化專案是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導,目前已建置五個採購系統,皆委外營運維護,前三項系統由HiNet得標經營,後兩個系統則委由 Seednet營運。分別是:招標資訊公告、電子領投標、共同供應契約、電子型錄、詢報價系統。 • 政府採購已在民國九十五年全面電子化,目前的情況為: • 招標資訊公告系統已建置完成,凡是採購金額超過十 萬元的案件,都須上網公告。 • 電子領投標系統全面實施採購金額達一百萬元以上之案件,都須上網領標。 • 電子投標於九十一年六月之後開跑,九十五年全面實施。
電子交易市集大綱 • 電子交易市集的興起 • B to B電子商務的演進 • B 2 B電子商務營運模式 • B to B交易的模式 • 電子市集之定義 • 電子交易市集的意義 • 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 • e-Marketplace之基本資訊 • 電子交易市集之分類 • 從EDI到XML • 從採購自動化到電子交易市集 • 電子交易市集的營收來源 • 電子交易市集的好處 • 經營電子市集成功的要件
電子交易市集的興起 全球化趨勢 供應鏈複雜化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採購作業電子化 商業交易集中化 小型企業快速成長 電子產業技術發展 愈廣且成本愈低 市場競爭力急速變化 除去作業流程多餘的交易 成本時間及庫存之盲點 驅動電子交易市集快速發展的多重商業力量
電子交易市集的興起(Cont.) 全球電子商務B2B與B2C的市場規模(單位:十億美元)
B to B電子商務的演進(Cont.) • 第一階段──電子資料交換網路 • 所謂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是企業與組織之間,透過既定各種通訊標準來管制資料傳輸的工作。 • 在此階段中企業和廠商所形成的網路是封閉的,原因為資訊科技技術並非普及,所需的費用昂貴,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均有本錢引進。 • 在傳統階段EDI電子商務中,彈性低、成本很高。
B to B電子商務的演進(Cont.) • 第二階段──基本的電子商務 • 在此階段中,買賣雙方直接在網站上進行交易,並不仰賴中間交易商,且販賣商品時,是從網站一對一進行,在網站上設置線上目錄,賣給專業的廠商。 • 在此階段,彈性變高、成本降低,但互動仍是單向,同時市場的效率並不高,且市埸透明度也不高。
B to B電子商務的演進(Cont.) • 第三階段──電子交易市集 • 此階段中有一個新興的事業產生──第三供應者(Third-party),目的在促使形成一個電子交易市集,提供大家一起交易的地方。 • 在商業流程方面,也由原先的單向交易發展到雙向交易,隨著訂單的複雜性增多,互動性越加豐富,溝通協調亦增加。
B to B電子商務的演進(Cont.) • 第四階段──協同商務 • 此階段是建立在第三階段之上,並增加一些企業運作的範圍,在作業流程當中,將事前、事中、事後的觀念都引入此階段裡,除了注重自己企業內部的流程運作,還透過上、下游一起協商合作的一種商業合作。 • 特別的是市場透明度也由透明度低的傳統市場,到最後溝通協調互動的程度增加,市場更加透明化。
B 2 B電子商務營運模式 • 若以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將B to B 電子商務的建立分為兩部分,對內而言是基礎架構的建設,屬於技術性層次;對外而言是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s),則是屬於應用的層面
B 2 B電子商務營運模式(Cont.) 基礎架構的建設 • 進行交易之前,軟、硬體的建構是必備的,這些技術包括了電子商務網路架構、安全機制、付款系統、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顧客關係管理(CRM)等。
B 2 B電子商務營運模式(Cont.) 電子交易市集 • 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s)包括了買方與賣方,買方與賣方在此可透過網路交換心得、廣告、拍賣、進行交易、處理存貨與滿足其他交易之需求,並透過通路完成交易,以實際經營市場。
B to B交易的模式 • 由買方建立 • 此交易模式是由大型買方所建立的交易市集,在此市場中大都是私人的廠商,為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以及節省自己研發的成本,通常向外界與技術提供者進行策略聯盟。 • 例如:國內台塑公司的發包系統(由關貿網路負責規劃);所有要接台塑工程的廠商,台塑會要求對方要有一定的配備,在台塑網際網路採購系統上進行競標,之後由價低者獲得訂單
B to B交易的模式(Cont.) • 由賣方建立 • 此交易模式中,進行交易的廠商是具有市場獨占優勢,或專賣的供應廠商所建立的賣方交易市集。 • 此市集能創造獨占、難以模仿的能力,可能是由原先廠商的品牌或知名度所建立,透過B to B 交易市集形成獨占。例如:CISCO及Intel的賣方交易市集
B to B交易的模式(Cont.) • 公開市集 • 即交易行為不被買方或賣方所支配,為一個獨立公開交易市集,在此交易市場中,主要收益為訂單撮合與仲介費,幫助買賣雙方快速進行交易,減少交易成本,為一個Many to Many的架構。
B to B交易的模式(Cont.) • 內容整合 • 建購並維護多個供應商所需的產品目錄,讓供應商能在此交易市場中,購足所需的商品,節省採購的成本。
電子市集之定義 ( Mcfarland, 1994 )是一個類似古時候的市集廣場,人們會在此地聚集,除了進行買賣行為的交易行為之外,他們還會進行社會交際的活動,評論政治議題,或者是執行身為公民所應有的一切權利,而電子交易市集的特色則是它是一個開放的,虛擬的空間 魚肉攤 賣方 市集 買方 歐巴桑A 電子市集 豬肉攤 買方 賣方 歐巴桑B 買方 歐巴桑C 菜販 賣方
電子市集之定義(Cont.) ( Bakos, 1997 ) 一個允許參與交易的買方與賣方在市集裡交換關於價格與產品資訊的一個跨組織資訊系統(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IOIS ) 跨組織資訊系統 賣方 買方 電子市集 買方 賣方 買方 賣方
電子市集之定義(Cont.) ( Choudhury, 1998 )是一個跨組織的資訊系統,其可以讓許多不同的買方與賣方相互合作已完成下列三項市場活動:(1)確認潛在交易夥伴(identification);(2)選擇特定的夥伴(selection) ;(3)執行交易(execution) identification Selection Execution 買方 買方 買方 賣方 買方 賣方 買方 賣方 買方 買方 買方 買方
電子市集之定義(Cont.) ( Gebauer, 1999 )一個網路上的虛擬市集,它聚集了買方與賣方來交換關於價格、產品和提供服務的資訊,並且提供雙方協商以及完成交易的機制
電子交易市集的意義 「市場」(marketplace)的目的,是為了連結各類產品的買方和賣方,使交易更有效率,因此而創造價值。 而所謂電子交易市集是具備入口平台功能機制,不僅是企業對企業(B2B),甚至到企業對客戶(B2C)。一個完整的電子商務B2B平台,要包括企業體本身、企業直接客戶、供應商、經銷商四部分資訊互相交流與財貨直接交易的功能,才能稱之為電子市集的雛形。 電子市集是以網際網路為技術前提,並專注於特定之垂直產業或共通需求之仲介平台,主要訴求在於彙集買賣雙方,提供一對多或多對多的交易支援服務,以協助企業降低交易成本,進而提昇經營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