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717 Views
脂类的酶促水解 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合成代谢 磷脂的代谢 胆固醇的代谢 脂类代谢的紊乱. 第九章 脂类的代谢. 第九章 脂类的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脂类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脂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异戊烯衍生物可转变为维生素 A 、 E 、 K 及植物次生物质。人类的一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酮尿症等都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 脂肪 (fat) : 脂类 (lipid) 类脂 (lipoid):. 磷脂,糖脂,胆固醇, 胆固醇酯.
E N D
脂类的酶促水解 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合成代谢 磷脂的代谢 胆固醇的代谢 脂类代谢的紊乱 第九章 脂类的代谢
第九章 脂类的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脂类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脂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异戊烯衍生物可转变为维生素A、E、K及植物次生物质。人类的一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酮尿症等都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 脂肪 (fat): 脂类 (lipid) 类脂 (lipoid): 磷脂,糖脂,胆固醇, 胆固醇酯
脂肪酶: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微生物体内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激活 脂肪酸 胰岛素抑制 甘油 第一节 脂类的酶促水解 脂肪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组织内氧化生成CO2和水,所放出的能量被用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一、甘油的氧化 在脂肪细胞中,因为没有甘油激酶,无法直接利用甘油,只有通过血液运至肝脏。3-磷酸-甘油醛可通过酵解途径转化为丙酮酸继续氧化,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
磷酸甘油脱氢酶 甘油激酶: 肝,肾,肠 糖酵解中间产物 逆过程合成葡萄糖及糖原 正常途径形成丙酮酸 糖酵解中间产物 甘油的代谢 (实线为甘油的分解,虚线为甘油的合成))
二、脂肪酸的-氧化 (一) -氧化 1、脂肪酸的激活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激活,形成酯酰辅酶A衍生物,然后进入线粒体内氧化。
2、脂肪酸经线粒体膜外至膜内的转运 -氧化作用是在肝脏及其他组织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中、短碳链脂肪酸可以直接穿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内膜,长碳链脂肪酸的通过线粒体膜需经过载体肉碱(carnitine)的协助。 肉碱:β羟γ三甲基氨基丁酸,是一个由赖氨酸衍生而成的兼性化合物。 CH3 | CH3-N+-CH2-CH-CH2-COOH | | CH3OH
3.脂肪酸的β-氧化反应步骤 (1) 酯酰辅酶A的、 脱氢作用 (2) 2反式烯酯酰辅酶A的水化 (3) L- -羟酯酰辅酶A的脱氢 (4) -酮酯酰辅酶A的硫解 胞液 (1)脂肪酸的活化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3)脂酰CoA β-氧化过程
总结脂肪酸-氧化作用有四个要点: (1) 脂肪酸仅需一次活化,其代价是消耗1个ATP分子的二个高能键,其活化的酯酰辅酶A合成酶在线粒体外。 (2) 长链酯酰辅酶A需经肉碱携带在肉碱转移酶的催化下进入线粒体氧化。 (3) 所有脂肪酸-氧化的酶都是线粒体酶。 (4) -氧化包括脱氢、水化、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
重要 4、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变 以软脂酸(CH3[CH2 ] 14COOH)为例,1 mol软脂酸完全氧化为乙酰辅酶A共经过7次-氧化,生成7个FADH2( 1.57= 10.5), 7个还原型NAD(2.57= 17.5),产生10.5+17.5=28mol ATP和8个 乙酰辅酶A 。 8mol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可生成108=80 mol ATP,活化过程消耗2个ATP,因此净得 ATP为 28+80-2=106mol,脂肪代谢的能量有33.1%以ATP的形式贮存起来。
10.5 ATP 17.5 ATP 80 ATP -30.54KJ 106 33 能量转换率 = 100% = -9730KJ β-氧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及转换效率 例:软脂酸 CH3(CH2)14COOH 7次β-氧化 1.5 ATP 7 FADH2 2.5 ATP 7 NADH 108 ATP 10 ATP 8 乙酰CoA 净生成:108 – 2 = 106 ATP
异构酶 (二)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单双键脂肪酸在烯酯酰辅酶A异构酶的催化下,将顺式3化合物转变为反式3烯酯酰辅酶A继续氧化,多双键脂肪酸除了需烯酯酰辅酶A异构酶外,还需一种表异构酶使D(-)异构体转变为L(+)异构体——差向异构化作用,使-氧化继续进行。 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多为顺式
(三)奇数碳链脂肪酸的氧化 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依偶数碳原子脂肪酸相同的方式进行氧化,但在氧化降解的最后一轮,产物是丙酰辅酶A和乙酰辅酶A。丙酰辅酶A在羧化酶、表异构酶、变位酶作用下生成琥珀酰辅酶A,进入TCA被氧化。 丙酰CoA CH3-CH2-CO SCoA 琥珀酰CoA
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三、-氧化和 -氧化 1、 -氧化 1956年,Stumpf.P.K在植物线粒体中发现。 RCH2COOH 脂肪酸 RCH(OH)COOH -羟脂酸 RCOCOOH -酮酸 CO2 + RCOOH 脂肪酸 -氧化对降解支链脂肪酸、奇数脂肪酸或过分长链脂肪酸有重要作用,其中间产物还原可生成长链脂肪醇,在植物蜡中含量很丰富。
2、 -氧化 1932年,Verkade等人发现。脂肪酸的末端甲基( 端)可经氧化作用后转变为 -羟脂酸,然后再氧化成、 -二羟酸进行-氧化。此途径称为 -氧化。油浸土壤中分离出的需氧细菌能迅速降解烃或脂肪酸或水溶性产物,其起始步骤本质上即是 -氧化。
2 CH3-CO SCoA 乙酰CoA HOOC-CH2-CH-CH3 | OH CH3-C-CH3 || O β酮硫解酶 CoASH -羟丁酸 丙酮 CH3-CO ~ SCoA NAD+ NADH +H+ CH3-CO-CH2-CO SCoA 乙酰乙酰CoA CH3-CO ~ SCoA β羟丁 酸脱氢酶 HMG辅酶 A合酶 CO2 CoASH HMG辅酶A 裂解酶 CH3 | HOOC-CH2-C-CH2-CO SCoA | OH HOOC-CH2-C-CH3 || O 乙酰乙酸 羟甲基戊二酰CoA HMG CoA:限速酶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1、酮体的生成:肝 线粒体
2、酮体的氧化 -羟丁酸 酮酸 乙酰乙酰CoA 2乙酰CoA 丙酮除随尿排出外,有一部分从肺部呼出,还可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可以氧化也可合成糖原。 肝脏中产生酮体,但不能加以利用,而肝外组织则具有较强的使乙酰乙酸氧化的酶系,迅速加以利用。对于不能利用脂肪酸的脑组织来说,利用酮体作为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CH2-OH | C=O | CH2-O- P CH2-OH | CH-OH | CH2-O- 甘油激酶 ATP ADP CH2-OH | CH-OH | CH2-OH 甘油-磷酸脱氢酶 NAD NADH+H+ P 甘油 甘油-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三脂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甘油- -磷酸的生物合成 可由糖酵解产生的二羟丙酮磷酸还原而成,亦可由甘油酯水解产生。由于脂肪组织缺乏有活性的甘油激酶,因此这种组织中甘油来自糖代谢。
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主要在胞浆中进行,在线粒体和微粒体中也可以。 (一)从头合成 在ATP、NADPH、Mg++,Mn++及CO2存在下催化乙酰CoA合成脂肪酸。脂肪合成时,乙酰CoA是合成脂肪酸的引物,但脂肪酸合成每次延长都需丙二酸单酰CoA参加。乙酰CoA羧化酶(acety-CoA carboxylase)的辅基是生物素(biotin),别构剂是柠檬酸,只有别构部位结合柠檬酸后,才有活性,胞液中柠檬酸浓度是脂肪酸合成的最重要的调节物。
1、原初反应 ACP(脂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是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系中中心蛋白质。 2、丙二酸酰基的反应 3、缩合反应 4、第一次还原反应 5、脱水反应 6、第二次还原反应
脂肪酸合成的反应步骤 还原 缩合 还原 脱水
丁酰ACP(C4)是脂肪酸合成的第一轮产物,依上述过程一轮一轮反应,每轮反应延长两个C原子,7轮最后生成软脂酸,软脂酸是大多数有机体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终产物。因为从ACP移去脂酰基的脱酰基酶(硫酯酶)对16个C原子脂酰基表现最大的活性。“丙酮酸—苹果酸循环”解决线粒体生成的乙酰CoA难以直接进入细胞质的问题。丁酰ACP(C4)是脂肪酸合成的第一轮产物,依上述过程一轮一轮反应,每轮反应延长两个C原子,7轮最后生成软脂酸,软脂酸是大多数有机体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终产物。因为从ACP移去脂酰基的脱酰基酶(硫酯酶)对16个C原子脂酰基表现最大的活性。“丙酮酸—苹果酸循环”解决线粒体生成的乙酰CoA难以直接进入细胞质的问题。
(二)线粒体中脂肪酸的合成 在线粒体中可以进行与脂肪酸 -氧化相似的逆向过程,使得一些脂肪酸碳链(C16)加长,利用乙酰CoA一次加长2个碳原子。 微粒体系统的特点是利用丙二酰CoA加长碳链,中间过程与脂肪酸从头合成系统相似,但没有ACP为核心的多酶复合体系。
软脂酰 CoANADPH+H++O2 软脂酰 CoANADP++H2O 硬脂酰 CoANADPH+H++O2 油酰 CoANADP++H2O (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双键通过脂酰 CoA加氧酶所催化的氧化反应引入脂肪酸链。
哺乳动物由于缺乏在脂肪酸的第9位C原子以上位置引入不饱和双键的去饱和酶,所以不能自身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由植物获得,因此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幼鼠膳食缺乏必需脂肪酸时,生长缓慢,患鳞屑状皮炎,同时皮肤加厚。除添加亚油酸、亚麻酸外,必需添加花生四烯酸才能解除,花生四烯酸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烯脂酸,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缩写PG)的前体。 PG是生物活性物质,对神经递质的活动有调节作用。
脂肪酸硫激酶 甘油磷酯转酰基酶 磷脂酸磷酸酶 甘油二酯转酰基酶 三、脂肪的合成 脂肪酸 + CoASH——————脂酰CoA 甘油--磷酸 + 2脂酰CoA——磷脂酸 + 2CoASH 磷脂酸 + H2O——————甘油二酯+ Pi 甘油二酯 + 脂酰CoA——————脂肪 + CoASH
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与-氧化的区别 比较 从头合成 -氧化 线粒体 位置 细胞质 运转载体 柠檬酸 肉毒碱 酰基载体 ACP CoA 电子供体、受体 NADPH+H+ NAD+、FAD -羟酰基CoA立体异构型 D-型 L-型 需要 对CO2、柠檬酸的要求 不需要 2C单位加上或断裂方式 丙二酰CoA 乙酰CoA 酶 多酶复合体 较松散 能量转化 消耗7ATP、14NADPH+H+ 放能106molATP 反应历程 还原、脱水 氧化、加水
第四节 磷脂的代谢 phospholipid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 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 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由甘油构成的磷脂 鞘磷脂(sphingolipid):由神经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结构特点: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尾。
一、磷脂的生物合成 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的合成过程为例说明如下: 胆碱在激酶催化下发生磷酸化: 磷酸胆碱与CTP反应,生成胞苷二磷酸胆碱(CDP-胆碱): 最后是CDP-胆碱与二酰甘油化合: 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 CTP+磷酸胆碱CDP-胆碱+PPi 胆碱激酶 HOCH2—CH2—N+(CH3)3+ATP P—OCH2CH2N+(CH3)3+ADP CDP-胆碱+二酰甘油 磷脂酰胆碱+CMP
磷脂酸和取代基团在合成之前,两者之一必须首先被CTP活化而被CDP携带,胆碱与乙醇胺可生成CDP-胆碱和CDP-乙醇胺。磷脂酸和取代基团在合成之前,两者之一必须首先被CTP活化而被CDP携带,胆碱与乙醇胺可生成CDP-胆碱和CDP-乙醇胺。 二、磷脂的合成部位 在细胞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通过高尔基体加工,最后可被组织生物膜利用或成为脂蛋白分泌出细胞。机体各种组织(除成熟红细胞外)即可以进行磷脂合成。
第五节 胆固醇的代谢 一、胆固醇的合成 胆固醇(cholesterol,Ch))可以在体内合成,乙酰CoA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机体合成胆固醇作用最强的组织是肝脏及小肠,合成是在胞浆及微粒体内进行。虽然脑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但一般认为其自行合成的能力很小。
2 CH3-CO SCoA CoASH CH3-CO~ SCoA HMGCoA 合酶 CoASH CH3-CO-CH2-CO SCoA 6X CH3 | CH3-C=CH-CH2-O- P - P 2 NADPH + H+ HMGCoA 还原酶 2 NADP+ 胆固醇的合成途径: 羊毛胆固醇 转变为胆固醇 胆固醇 C27 羊毛固醇 C30(环) 鲨烯 C30 鲨烯转变为羊毛胆固醇 CH3 | HOOC-CH2-C-CH2-CO~SCoA | OH 异戊二烯单位缩合 羟甲基戊二酰CoA CH3 | HOOC-CH2-C-CH2-CH2-OH | OH 乙酰乙酰CoA与乙酰CoA生成-羟--甲基戊二酸 从-羟--甲基戊二酸丢失CO2形成异戊二烯单位
O ‖ O CH2-C-O-R1 ‖ | R2-C-O-CH | CH2- P - 胆碱 二、胆固醇的转化 胆固醇能转化为孕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雌性激素、维生素D3、胆酸等。胆酸是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胆酸在CoA、ATP和Mg++存在下合成胆酰CoA,再与牛磺酸(taurine)或甘氨酸结合形成胆汁盐,对油脂消化和脂溶维生素吸收有重要作用。 胆固醇 胆固醇酯 卵磷脂胆固醇 脂肪酰基转移酶 LCAT lecithin-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溶血卵磷脂
三、胆固醇的排泄 胆固醇从肝脏随胆汁或通过肠粘膜进入肠道,大部分重新吸收,小部分可直接或被肠细菌还原成类固醇随粪排出,值得注意的是,类固醇不是机体本身的代谢最终产物。
第六节 脂类代谢的紊乱 一、酮体和酮血症、酮尿症 酮血症,酮尿症(> 70 mg %),酮症酸中毒 二、磷脂和脂肪肝 肝脏中脂类代谢率很高,但肝内脂含量仅为4%,其中25%是磷脂。
“脂肪肝”是当肝脏脂蛋白不能及时将肝细胞中脂肪运出,造成脂肪在肝细胞中的堆积所致,肝脏堆积大量脂肪,占据肝细胞很大空间,影响了肝细胞的机能,甚至使许多肝细胞破坏,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变”。 磷脂有利于脂蛋白合成,肝脂肪运出的物质成为“抗脂肪肝因子”,如卵磷脂或其组分胆碱或参加胆碱合成的甲硫氨酸及甜菜碱。
三、胆固醇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进食过量,甲状腺机能衰退、肾病综合症、胆道阻塞及糖尿病等情况常出现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增高,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遗传性载脂蛋白(APO)基因突变造成外源性胆固醇运输系统不健全,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比例失常,此情况下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就会影响血中胆固醇含量,因此病人应采用控制膳食中胆固醇治疗。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原因是LDL的受体基因的遗传性缺损,LDL不能将胆固醇送入细胞内降解,因此内源性胆固醇降解受到障碍,致使血浆中胆固醇增高。
胆固醇酯 甘油三脂 胆固醇 载脂蛋白 磷脂 脂蛋白的结构
负极 CM LDL VLDL HDL 点样区 血浆脂蛋白分类 1.密度法: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2.电泳法: 正极 CM,,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α-脂蛋白
正常人空腹血中四种脂蛋白的含量: HDL约占脂蛋白总量的30-47%; LDL是含量最多的一种,约占总脂蛋白的2/3左右(48-68%); VLDL含量很少,仅占总脂蛋白4-16% ; 正常人空腹血浆中不应检出乳糜微粒,仅在进食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