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351 Views
西洋政治思想史. 奧古斯丁( 354-430AD). 思想背景 ( 與古典思想的關係). 人在什麼意義上是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行動者?人在什麼意義上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古典的倫理觀: Augustine 對於古典倫理觀的看法:過份地強調 self-perfection, self-sufficiency, self-dependent autonomy 人的意志以及人的天性對人而言是一個謎,人必須承認自己對於上帝的依賴
E N D
西洋政治思想史 奧古斯丁(354-430AD)
思想背景(與古典思想的關係) • 人在什麼意義上是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行動者?人在什麼意義上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古典的倫理觀: • Augustine對於古典倫理觀的看法:過份地強調self-perfection, self-sufficiency, self-dependent autonomy • 人的意志以及人的天性對人而言是一個謎,人必須承認自己對於上帝的依賴 • 人的自省只能讓我們明白我們的存在,但是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是什麼。(跟古典思想中強調的know yourself極為不同,Augustine認為我們無法獲得關於我們自己的客觀知識) • 將古典的倫理問題,包括道德責任、理性、意志與衝動等等問題轉移到聖經與基督教傳統中來加以思考 • 人在墮落之後,已經不存在一個具有一致性的自我,如果沒有基督宗教的啟示,便只是一堆相互競爭的自我 • Augustine認為要維持一個具有連續性、一致性、穩定的自我非常困難,人無法獲得完全的寧靜與道德的完整性。
Augustine關注的問題是關於人的「自主性」的問題:Augustine關注的問題是關於人的「自主性」的問題: • 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理性地控制政治環境以及自己的道德意圖(environment, self) • 人可以控制的程度,遠較一些樂觀的思想家所認為地受限。 • 我們不斷地在經驗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發現,人們內在有許多不一致與不理性的成分,道德並非既與的,亦不具有絕對性。 • 人們發現自己的本性不見得與道德一致,唯有那些受到上帝恩惠的人,才能看見道德的發展。對於墮落的人們而言,從他們的經驗出發,不太可能可以瞭解道德發展的意義。 • 同樣地,與他人連結的德性,也非如Cicero所言的自然,仍舊是上帝的恩惠。
奧古斯丁所處的時代,羅馬處於動盪的狀態,同時,同時也浸淫在超過四世紀希臘-羅馬異教傳統(pagan)以及基督宗教思想家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紛圍之中,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同時伴隨著基督教思想的興起與發展。奧古斯丁所處的時代,羅馬處於動盪的狀態,同時,同時也浸淫在超過四世紀希臘-羅馬異教傳統(pagan)以及基督宗教思想家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紛圍之中,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同時伴隨著基督教思想的興起與發展。 • 奧古斯丁所受到的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其實也不過是眾多受柏拉圖思想影響的思想中的一派,但或許是影響之後閱讀/說拉丁文的西方最深遠的一派。奧古斯丁的古典訓練很多是來自於Cicero的拉丁文書寫。
基督教的源起及其至西元四世紀發展 第一世紀 •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基督宗教開始發展,原先僅吸引希臘羅馬地區的底層民眾。這些民眾,並沒有什麼書寫留下來,除了墓誌銘以及一些其他的記載之外。在羅馬帝國尚未迫害基督徒之前,並沒有衝突。 • 人們認為效法耶穌受難與死亡,成為烈士,是一種救贖,而非政治。期待基督的第二次到來。 • 早期的基督徒和猶太教徒一樣,對於羅馬帝國的看法是:他們是神的選民,他們所具有的公民身份,不是世間的,受到時間與理限制的羅馬帝國。
馬太福音 22:15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 22:16就打發他們的門徒、同希律黨的人、去見耶穌說、夫子、我 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 神的道、甚麼人你都 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 22:17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22:18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甚麼試探 我. 22:19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 22:20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 22:21他們說、是該撒的。耶穌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 神的物 當歸給 神。
對基督徒而言,Casear具有權威,但是並沒有完全的權威。在異教的傳統中,宗教與國家合而為一,但是基督徒則具有雙元忠誠:國家與上帝(教會)。對基督徒而言,Casear具有權威,但是並沒有完全的權威。在異教的傳統中,宗教與國家合而為一,但是基督徒則具有雙元忠誠:國家與上帝(教會)。 • 精神與物質的雙元存在 • 同樣是服從,但是兩者之間的價值不同,對於世間律法的遵守毋寧是一種受苦,追隨者耶穌的腳步。 • 當兩者之間產生衝突時,對於上帝的義務遠勝於對於人的義務:
羅馬書 13:1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 神 的.凡掌權的都是 神所命的。 13:2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 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 罰。 13:3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 懼怕掌權的麼.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 13:4因為他是 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你若作惡、卻當懼 怕.因為他不是空空的佩劍.他是 神的用人、是伸冤的、 刑罰那作惡的。 13:5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 13:6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 神的差役、常常特管 這事。 13:7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 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
在西元一世紀的這些訊息所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對於世俗權威的服從,當然這個世俗權威是由神所設立的。此時,沒有對於世俗以及異教權威的抵抗。在西元一世紀的這些訊息所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對於世俗權威的服從,當然這個世俗權威是由神所設立的。此時,沒有對於世俗以及異教權威的抵抗。 • 人若受苦,也是因為人的墮落,是上帝安排的試煉。 • 基督徒們認為人們之所以平等,乃是由於得到基督的認可,所有的人在基督面前都沒有差別,(沒有希臘人、羅馬人的區分,也沒有性別社會階級的區分): • (哥林多前書) 7:20各人蒙召的時候是甚麼身分、仍要守住這身分。 7:21你是作奴隸蒙召的麼、不要因此憂慮.若能以自由、就求自 由更好。 7:22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 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
第三世紀 • 羅馬人認為基督教是一個社會運動與秘密會社,同時也可以從許多羅馬的作者書寫中看到基督徒對於其他異教徒的嫌惡的記載,此與羅馬帝國的宗教容忍的政策相抵觸。 • 帝國君主Domitian認為基督徒漠視國家的存亡以及法律(面對法律的態度一如受難就義,不抵抗也不報復),不信奉羅馬不朽,排外地聚集在教會裡,信仰者一種對於世俗國家的超越的救贖。 • 基督徒相信他們的國度是一個新的國度,透過自願受洗而成立,而非受到國家法律的壓迫。 • 異教徒認為,基督教與其他羅馬的宗教不同,傳授private religion,但是同時又透露出某種政治立場漠視羅馬的制度、習俗與價值。
奧古斯丁的Conversions • 西元354年但生於現在的阿爾及利亞,父親不是基督徒,母親是基督徒。 • 早期無法接受母親的信仰,接受傳統羅馬式的教育,學習文法、修辭 • 西元383年來到羅馬 • 西元384年成為米蘭拉丁修辭學教授 • 在生命歷程中,有許多思想上以及信仰上的轉換 • 西元399年,在他改信天主教的13年之後,出版了Confession: • 記錄了他一生追求平靜而不可得,直到他信奉的天主教,並在母親死前與母親一起沈思,達至某種超越語言與自我意識的忘我狀態 •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指出他一直思索著的問題:誰可以告訴他關於他的本性?他認為那是一個畸形狀態,他無法忍受在成為基督徒之後,才察覺人自己不可能瞭解自己的本性,需要藉助神力。藉由對神的信仰,可以保有一個不分裂的完整自我。 • 成為基督徒之後,回過頭反省自己之前的思想上的起伏:
十八歲時首次接觸到Cicero的作品,而對哲學感到興趣,致力於追求不朽的智慧十八歲時首次接觸到Cicero的作品,而對哲學感到興趣,致力於追求不朽的智慧 • 在北飛的年少時期,成為一個摩尼教徒者(Manichaean):認為宇宙有兩個秩序: • 善與惡,同時,將靈魂與肉體區分,光明與黑暗對立,亞當的墮落源自於無法抗拒性的吸引,而夏娃則因誘惑亞當而被徹底地譴責。 • 邪惡的力量,來自於人的外部,因此不是人的責任。 • 奧古斯丁認為身體是邪惡的,也因此無法接受基督宗教對於人類肉體的看法。
到了羅馬之後,受到New Academy懷疑論以及Cicero書寫的影響,到了米蘭之後,則受到柏拉圖主義的薰陶,並進一步受到基督教柏拉圖主義者影響。聆聽Ambrose主教的基督教化的柏拉圖主義,攻擊摩尼教。 • 當時,對奧古斯丁而言,Ambrose的演講與他原先所受的思想薰陶沒有衝突,基本上,柏拉圖,西賽羅與使徒保羅之間似乎可以對話。 • 西元386在米蘭改信天主教之後,奧古斯丁調合柏拉圖與聖經;舊約中記載的猶太人歷史,可以被讀成基督徒的形象,從一種普遍進程(universal progress)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歷史歷史是上帝對於人類的漸進教育。 • 西元390年代,應朋友Simplicianus的請求,開始密集地研讀聖經,重讀保羅,在奧古司都成為基督徒到回應Simplicianus的這段期間,他回到北非,被選為為教士開始講道,並成為bishop of Hippo • 同時,也意識到從Pagan以及柏拉圖哲學家轉換成基督徒不是他原先所想像地容易從哲學轉而為神學的命題。
教會對於所謂的「神聖歷史」的理解越益嚴格,並且確定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聖經舊約全書與新約全書。教會對於所謂的「神聖歷史」的理解越益嚴格,並且確定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聖經舊約全書與新約全書。 • 雖然有來自不同教派的爭議,但是教會對於猶太人與基督有一個特定的解讀,而且只有這一個解讀才具有權威的地位。 • 奧古斯丁原本採取的是一個比較包容的立場,但是轉而堅持在教會所接受的聖經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宣稱上帝的旨意 • 在耶穌道成肉身之後,任何歷史事件都不具神聖意義。
在City of God之前的思想發展 • 懷疑主義,人的限度,內省 • 作為修辭學學生的時後,注意到對於人之間溝通的困難,不只是因為重統語言的限制,更來自於人無法認識自己 • 人們活在一個信仰的世界,而非知識的世界 • 人們在溝通之中,不適切地判斷思想,表達思想、受到口語的束縛,形成各種不同的意義。 • 沒有人可以教授另外一個人任何事物,除了上帝之外。 • 我們需要上帝為我們意志作準備,照亮我們的內在,才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凝聚,然後我們才能聽見與看見。 • 對奧古斯丁而言,如果沒有內在的信仰,就算是聽到聖經,也沒有意義。 • 內省(Introspection)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以及上帝的存在,但是不足以讓我們瞭解我們自己以及上帝的本質。 • 只有神的恩惠,才能指引我們意志導向美:與神面對面的慾望 • 行使一個正確的行動,需要神的恩惠。 • 人之所以為善人,不在於他作了什麼或知道什麼,而在於他愛的是什麼。
羅馬書 7:15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 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7:16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 7:17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作的。 7:18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 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7:19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 作。 7:20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 罪作的。 7:21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
奧古斯丁認為人的意志有一種內在的不和諧:例如,我們心意欲自己相信上帝,但是卻無法達成,這是心的沒有達到完整的意欲,以及完整的控制,奧古斯丁認為人的意志有一種內在的不和諧:例如,我們心意欲自己相信上帝,但是卻無法達成,這是心的沒有達到完整的意欲,以及完整的控制, • 在墮落的人內在,靈魂生病了,有兩個分裂的意志 • 我們的罪行與苦難,是因為我們的意志的結構的問題,以及分裂的慾望與愛。 • 人們的痛可來自於意志的脆弱以及對於此一脆弱的同意,人們不斷地試著去作應該作或想作的事,但是不見得可以達成。 •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本來認為,我們的處境是我們願意嘗試,但是卻失敗了,但是,後來抱持了一個更悲觀的態度,人們根本沒有嘗試。 • 我們沒有辦法行使道德上正確的行為,我們也沒有正確的意圖與理性。沒有上帝的協助,我們根本無法做出任何對的事情。
語言 • 內省之後的結果,會以語言表述出來。 • 文字(words)在一個既定的社群之中,的確會有一些功用,但是文字本身卻沒有意義,無法表達人的心與感受。 • 文字或許是「事物」的符號,但是前提必須是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些事物。我們不會記得我們經驗過的事物,但是我們會記得這些事物的形象(images)以及經驗的回憶。這是心的複製,也因此可以被扭曲。
City of God的思想背景 • 在City of God 這本書中,Augustine試圖去回應的問題是: • 一個沒有羅馬帝國(一如聖經中其他會消滅的帝國一般)存在的世界會是如何的狀態? • 教會承繼了羅馬帝國,而相較於神的國度,羅馬帝國的衰亡有何意義呢?相較於神的國度乃直接源自於基督,羅馬帝國僅僅是建立在世俗的統治慾望之上。 • Augustine轉化一般「羅馬現在要做什麼以求延續? 」為「何以羅馬可以存在這麼長的時間?」 • Augustine的回答十分地典型:過去羅馬的確是一個有德性的國度,許許多多的英雄們體現了共和的精神,但是到了羅馬帝國時期,道德便開始淪喪。 • Augustine甘冒大不諱,試圖淡化羅馬帝國衰亡的問題(畢竟世俗中原就沒有什麼永恆的存在)。
對於異教的攻擊: • 羅馬的神祈並沒有在羅馬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保護他們。反駁信奉多神的異教徒的看法(人們受到懲罰的原因在於放去的原本的眾神,而改信基督宗教的神),指出,過去古典時期的一神信仰才是正道。多神的信仰基本上所信仰的並不是真正的神,而是惡魔,或者是人們自己裝扮成的神祈。 • 如果古典羅馬值得人們為其犧牲,那麼神的王國是否更值得人的犧牲? • City of God所訴諸的對象:已經有宗教信仰,但是在世界的變局中,開始被迫去思考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否有問題。
在古典時代的晚期,人們的生活有各種不同的忠誠認同所穿透,包括自己的家庭,居住的城市,帝國以及對基督徒們而言的教會,這些認同彼此之間相互交錯甚至產生衝突,而Augustine的書寫City of God的問題意識便是試圖釐清這些不同的認同歸屬。 • 基督徒雖然相信上帝之城與地獄在最後的審判後將會有清楚地區別,但是人們卻無法完全明瞭末世論 • 被拯救的與受譴咒的人住在同一個城市,善來的人也仍然蒙昧度日, • 聖經上告訴人們天堂是我們所有追求的,但是成為上帝的選民的方法卻不是很清楚。 • 如何看待教會與國家?是否可以簡單地將世俗的國家等同於邪惡之城,而將教會等同於上帝的國度? • 如果每個基督徒都很清楚底知道自己與神的關係,那麼與世俗的國家與權力的關係應該為何呢?
Heavenly City • 時間與變動: • 俗世的時間(歷史)只是上帝的對於事物的安排的一個環節,在時間被神創造之前,有一個沒有時間的時間,而且,也有一個時間終結之後的時間。 • 時間與變動連結,但是上帝是不變的,上帝是時間的創造者。(上帝為何要創造時間與萬物,則沒有清楚地交代—人其實也不可能完全體察上帝的想法) • 人的原初狀態是無邪的,靈魂是善良的。善在惡之先,所有的惡都是離開了神,自善墮落。善乃是神希望你做的事,原則上保持一致,但是惡則是有各式各樣的變形。Heavenly city 是靈魂自然的歸所,經過的最後的審判終將完成。問題是,誰將得救?誰將被詛咒?只有神知道。
關於人的自由意志的問題: • 如果上帝作的所有一切的安排,每一個人通達heavenly city的路徑各有不同,但是一切都在神的旨意之中,那麼人是否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可言? • 邪惡是人自己所創造的嗎?如果不是人所創造的,那麼是神所創造的嗎?神為什麼要創造邪惡?難道邪惡與神共存?(Manichean的二元論)。
Augustine對於自由意志問題的回應: • 原罪:所有的人都無法逃離亞當的墮落到這個世界所帶來的後果,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罪惡(sinful)的世界 • 人是既受上帝的安排,但又是具備自由意志的。
世俗統治者的問題,為什麼上帝允許屠殺基督徒的羅馬皇帝決定其國家的命運?世俗統治者的問題,為什麼上帝允許屠殺基督徒的羅馬皇帝決定其國家的命運? • 沒有統治者的世界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沒有羅馬法的帝國呢?沒有國家的生活是難以想像與承受的。 • 在一個所有的人(包括被拯救者)都有罪的世界(所有在《新約》中我們會看到對於寬恕的強調),該做些什麼呢?我們究竟可以信任誰呢?唯一一個沒有罪的人就是耶穌基督。 • 如果所有的人皆有罪,主權者當然也不例外,基本上,塵世中最好的統治者與最壞的統治者之間的區別,仍不及最好的統治者與上帝(對於heavenly city的統治),同樣的,最惡劣的統治者也遠不及惡魔對於地獄的統治。 • 基本上在塵世中想要找到一個最完美的君主統治最完美的城市將是徒勞無功的。 • 君主在來世(afterlife)所受到的待遇跟其子民相同。 • 君主不見得是這個世界最快樂的人。快樂的君主必須是一個公正不阿,慈悲為懷,寬容大度,自律甚嚴,謙卑並常公開祈求原諒的君主。
即便是面對一個好的君主,Augustine提醒我們仍然不要太過期待這樣的君主(跟上帝仍然是無可比擬的)。即便是面對一個好的君主,Augustine提醒我們仍然不要太過期待這樣的君主(跟上帝仍然是無可比擬的)。 • Augustine要我們看待世俗律法的方式:在好的時候,將之視為維護社會秩序,而在不好的時候(比方說有暴君存在時),則視為是《舊約》中,上帝讓人遭受到的災難。 • 於是在Augustine的思想中,對抗暴政的方式往往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在國家沒有要你做任何違反上帝的事情之前,必須服從國家) • 對Augustine而言,國家並非如古代希臘人眼中可以培養德行的空間,國家只是一個暫時性的機構,本身不具備重要的價值,基本上,不如heavenly state、教會、以及受到福音啟發的最好的君主所統治的最好的城市。
對於Augustine而言,人們與國家彼此需要。國家往往源自人們的鮮血,而人的生命則來自於墮落。國家所做的事情便是讓竊賊的行為被視為正義的行為,國家無法真正改造人的內心,因為國家不具備救贖的能力。對Augustine而言,人類社會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此世也不可能達至真正快樂的生活(即便羅馬從過去的異教轉變成為一個基督宗教的國度)。對於Augustine而言,人們與國家彼此需要。國家往往源自人們的鮮血,而人的生命則來自於墮落。國家所做的事情便是讓竊賊的行為被視為正義的行為,國家無法真正改造人的內心,因為國家不具備救贖的能力。對Augustine而言,人類社會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此世也不可能達至真正快樂的生活(即便羅馬從過去的異教轉變成為一個基督宗教的國度)。
教會: • 參與教會並不一定保證會獲得拯救,但是如果沒有參與教會則必然無法得救。 • 一般可見的教會,神職人員、禮拜儀式以及教義乃是對於true Church 的拷貝,而在某個神秘的終點,Church 乃與上帝之城合而為一,但是,世俗的城市,則無論如何都只能是對於神的王國的諧擬罷了。 • 國家再怎麼好,也不可能可以抹去自己的污點,而教會再怎麼不好,也仍然不會取消其對於永生的承諾。 • 國家是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的,但是,關於什麼是生命的目的則不是國家管控的範圍。
Augustine對於利用世俗的權力要求人們成為基督徒的看法引發許多爭議:Augustine對於利用世俗的權力要求人們成為基督徒的看法引發許多爭議: • 如果世俗之城與上帝之城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各司其職,何以不讓教會來處理這些事物,卻要讓世俗國家的力量插手? • Augustine的回應:為了人們的好處而強迫人們。(一切都是出於愛) • 對於religious coercion 的態度不如對於政治的激進,(人往往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國家,但是是否應該可以選擇自己的宗教?),雖然Augustine區分的不同的城市,但是,國家與教會似乎並沒有真正的分離。
St. Thomas Aquinas • 1225年出生於南義大利的Aquino • 兩種不同的關於其青年時期的描述 • 兄長綁架,希望他進入Benedictine而非Dominican教派 • 希望他不要成為神職人員,而可以與一女性貴族結婚 • 在University of Naples待過一段時間之後,轉往巴黎與Albert the Great 學習,之後於1252年取得教書執照。並在Albert的推薦之下,成為Dominican 學校的學監。 • 在教廷依段時間之後,於1269年回到巴黎,開始在宗教辯論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