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二十世紀台灣 社會、文化、及政治變革運動

二十世紀台灣 社會、文化、及政治變革運動. 高雄醫學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客座教授 蕭欣義 http://hhsiao.dlearn.kmu.edu.tw. 大綱. 舊中華民俗文化 百年來社、文、政運動簡表 新文化時期主要社團 日、台差別待遇 林茂生對台灣文化轉型的貢獻 日本在台殖民地的基本教育 : 奴化 ? 軍國主義化 ? 現代化 ? 戰後台灣民主文化的挫折與發展. Ⅰ. 舊中華民俗文化時代的價值觀 17 世紀 – 19 世紀末. 19 世紀末 抗日檄文 中所表現的民俗文化 :

shatequ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二十世紀台灣 社會、文化、及政治變革運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十世紀台灣 社會、文化、及政治變革運動 高雄醫學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客座教授 蕭欣義 http://hhsiao.dlearn.kmu.edu.tw

  2. 大綱 • 舊中華民俗文化 • 百年來社、文、政運動簡表 • 新文化時期主要社團 • 日、台差別待遇 • 林茂生對台灣文化轉型的貢獻 • 日本在台殖民地的基本教育: 奴化? 軍國主義化? 現代化? • 戰後台灣民主文化的挫折與發展

  3. Ⅰ.舊中華民俗文化時代的價值觀17世紀 – 19世紀末 • 19世紀末抗日檄文中所表現的民俗文化: • (1) 1895年6月〈抗日檄文〉, in 吳德功《讓台記》p.48 日人罪狀:剪除辮髮      姦淫婦女      人死火葬

  4. (2) 1897年5月〈抗日檄文〉 被日本統治後:男人要剪斷辮髮         女人要解放纏足         不能吸鴉片         被徵去當兵[?] 收於《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1938年),p.329

  5. (3) 1896年6月:詹振、林李成〈抗日檄文〉 日本人所犯十大罪惡: 《台灣憲兵隊史》(1932), pp. 77-78

  6. 抗日文宣有多大的代表性? • 在十九世紀末這種性質的抗日檄文還有很多. 毫無疑問地, 它們有相當廣泛的代表性. 它們可能道出長期存在於台灣民俗價值觀的主流心聲. 問題是, 這是唯一的心聲嗎?我猜想另有不同種類及不同層次的心聲. 可惜, 抗日文宣時代微弱得很難聽得到. • 二十年後, 新文化運動在台灣推動後, 檄文那種心聲就幾乎沒有甚麼可觀的了. 新一代的價值觀所關懷的已不是留辮子、纏足、抽鴉片、人死土葬的權利宣言, 而是自治、民本、自由、法治、立憲這一類的理念. • 林茂生所領導的世界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整合與更新, 在文化運動上達到登峰造極的新境界.

  7. II. 百年來台灣社文政運動簡表

  8. 台灣新文化時期(1914-1936)[日本: 大正民主時期] 主流思潮: 立憲、法治、自治、民本、自由 同化會, 1914-15 六三法撤廢運動, 1920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34 台灣文化協會, 1921-27 台灣文化協會(左翼),1927-31 台灣民黨 台灣民眾黨, 1927-31 工人運動, 農民運動, 1926-1930s 台灣共產黨, 1928-31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0-36 自治民族台灣人

  9. III. 新文化時期主要社團

  10. IV. 日、台差別待遇 (Inequitybetween Japanese and Taiwanese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官員與人口的比例: Year Japanese Taiwanese 1905 41.3% 1.8% 1920 37.2% 2.2% 1930 45.6% 2.7% 1945 45% 3.0%

  11. B.薪水:差別得太利害了! 公教人員、公司: 日人薪水比台人多 50-60%. 廠礦工人: 日人比台人多一倍以上. 例: 1922年, 木工, J: Y3.50/day T: Y1.80 建築工, J: Y4.00 T: Y2.00 印刷檢字工, J: Y2.20 T: Y1.00

  12. C. 教育方面的差別待遇 人口(1930s): T: 5,000,000 (94.3%);J: 300,000 (5.7%) 1.Elementary Schools (1938) T: Kogakko 公學校: 661 schools; 7,616 classes; 512,777 students; total budget Y12,804.523. Y1,681/class; Y25/student. J: Shogakko 小學校: 143 schools; 940 classes; 44,758 students; total budget Y2,227,282. Y2,380/class; Y50/student.

  13. 2.Middle Schools (1938) a. No. of students Boys, T: 3,269 J: 4,749 Girls, T: 2,287 J:5,164 b. Admission rates 724/5,248 (13.80%) 1,266/1,925 (65.77%) 676/2,244 (30.12%) 1,412/2,610 (54.10%)

  14. 3.Normal Schools (4 schools) T: 344 students; J: 1,246 students. 4. Advanced Vocational Schools a. 台南高工(T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成功大學前身: 216 students, T: 31 (14.35%), J: 185 (85.65%). b. 農林專門(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 中興大學前身: 159學生, T: 8 (5.03%), J: 151 (94.97%).

  15. 5. University 台北帝國大學(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台灣大學前身 1939年: Faculty and staff: 708 persons. New students admitted: J: 193人(68.2%). T: 90人(31.8%), among them 75 were medical students. 1928-1944年學生總數: 3,784 students in 16 years. (236.5 students/year). T: 786人(20.77%). 其中513人(65.27%)是醫科學生. J: 2,998人(79.23%).

  16. 6. Literacy Rates 1895 (?) 1926 (28.4%) 1938 (46.69%) 1944 (71.31%)

  17. V.林茂生對台灣文化轉型的貢獻 • 蘇格蘭啟蒙主義和基督教長老教會的精神 • 李白、陶淵明的詩意境界 • 孟子、王陽明的源自個人內心的人文主義 • 西方現代人文主義以及「參與的個人主義」 (個人人格的尊嚴與平等、個人的自主性、個人對社團活動的積極參與) 5. 對台灣本土的奉獻—社區主義的關懷 cf. Mosei Lin, 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29. Published in Taipei, 2002). 李筱峰, 《林茂生、陳炘 和他們的年代》(台北: 玉山, 1996).

  18. 參與的個人主義 西方社會主流文化中的individualism並不是「孤立的個人主義」, 而是一種「參與的個人主義」:主張有自主性的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在參與種種社團的活動中來彰顯自我,健全自我。主要文獻可參看: (1) Steven Lukes, Individualism (Oxford: Basil, 1973). (2) Donald Munro, “Introduction” to Donald Munro, ed.,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5), pp. 1-32.

  19. 參與的個人主義包含下列五種因素: 1.個人的獨特性(uniqueness) 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浪漫主義者(The German Romantics )強調每一個個人的獨特性及內在世界. Individual in people’s points of view is precious because it promotes the growth of a progressive society. 2. 內在世界的開拓(innerlichkeit) to be inner, to have an inner world. It is turning away from the mundane, from convention, from conformity. It is turning to one’s inner resources, out of which self-development grows. 良心>經典>世俗、習慣、慣例

  20. 3. 隱私權(privacy): refers to areas of thought and conduct not to be subjective to intrusion by the public or by the government . 4. 個人的自主性(autonomy):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ividualistic character of choice making, and sometimes with independence from various influences.

  21. 5. 個人的尊嚴(dignity):Platonic concept that reason is the highest part of man… Christian tradition enhanced this reason-centered basis of human worth by contributing the doctrine that each person has a divine soul,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nd that God loves persons equally. Reason resides in the soul.

  22. 儒家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對比 • CONSERVATIVE SUB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 • ritual, propriety (li) 禮, 禮儀 • role fulfilment (lun) 倫,角色,角色的踐現 • five cardinal relations (wu lun) 五倫, 五常 • three obediences (san ts’ung /san cong) 三從 • hierarchical order 科層秩序, 輩分層級秩序 • Confulegalism 儒家化的法家/法家化的儒家 • status quo 維持現狀 • stability 穩定 • conformity 依順 • transmission of ancient values without significant revision 述而不作 • Heaven as external authority 當作外在權威的天 • authoritarianism 威權主義

  23. LIBERAL SUB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 • empathy, human heartedness (jen / ren) 仁 • moral inwardness 內在的德性 •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個人的尊嚴 • moral autonomy 道德的自主性 • equality 平等 • creative equilibrium 創造性的中和/平衡 • social & political reform 社會/政治改革 • innovative transmission of ancient values 述而又作 • harmony but not conformity 和而不同 • Heaven as inner substance 內在於人心的天 • universality 普遍性(由人格尊嚴、人格平等而引申出來的普遍性) • primacy of the people 民為貴 • rights to civil disobedience and revolt 反抗權與革命權

  24. VI.日本在台殖民地的基本教育:奴化?軍國主義化? 現代化? 1. 中國官學所定的論調: 奴化教育, 毒化教育 (以曾今可、白崇禧等人的詮釋為例) 2.殖民地國民學校國語和修身教材的分析: 長期追求現代化, 短期強制進行軍國主義化 (取材自Patricia Tsurumi,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133-145.

  25. 日治時代,台灣的基本教育分成兩個系統: (a) 為日人學童而設的小學校, (b) 台灣人學童就讀的國民學校. 國民學校的教材中, 算術和自然科學是西洋的現代科學.體育、美術、音樂主要是現代西洋的.這些都和日本化無關,更談不上奴化.唯一可用來灌輸日本意識的是國語(日語)和修身兩科. 這兩科的內容含有多少奴化的成份呢?

  26. a. 1922年以前的課本:這兩個學科所強調的主題是:“以科學知識來建立強盛的國家.”課本中再三鼓勵學童努力學習科學新知、自我完成、報效國家.在品德方面, 並重個人德性和公德心.勤勉、合作、尊重他人自由、守時、不缺課、衛生、順從父母、友愛兄弟姊妹,都受到重視.課本中所舉偉人的例子, 並重西洋及日本的. 從上述各點看來,基本教育的重點在於現代化–透過西洋和日本現代人物以及現代知識,來推廣現代化教育.與此主題未甚合調的是: 宣傳日本天皇如何關懷台灣人.

  27. b.1922-41期間: 除了繼承上一期的主題外, 又增加了民主思想及國際主義的份量. 在價值觀方面,強調公益、助人、保健、拾金不昧、守信、孝順、體力勞動的神聖、對國家和天皇的盡忠. • c. 1941-45,軍國主義教育時期: 三十年代中葉,極右保守思想在日本抬頭.日本內地的課本在1933年修訂版就加入法西斯及神道教的種族主義意識. 台灣在1937年開始皇民化運動,但課本遲至1941年, 才加入軍國主義的思想.

  28. 以上三個時期的教育主旨, 只有第三期才注重軍國主義的奴化思想.前兩期則重在培養現代化的文化價值觀.第三期時間很短,而且台灣人長期受歧視,所以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對日本的認同感.皇民化教育並沒有產生殖民地官方所預期的效果.倒是1920s年代和1930s年代,台灣知識份子在推動文化、社會、政治改革運動時, 透過現代化的日本而吸收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議會政治、全民選舉、自治、民族自決等等思想,和前兩期國校所採納的現代化教育合拍起來所形成的現代民主、法治、自治思潮, 才深深銘刻在多數台灣人的心靈裡.

  29. 戰後,台灣民間在「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其實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呈現.其後,雖受白色恐怖及長期專制的壓制,這種理念依然透過黨外改革運動而持續湧現出來.到了1980s解嚴之後, 這種理念又再度成為主流.

  30. VII.戰後台灣民主文化的挫折與發展 A. 國民黨黨國專制文化主控時期 KMT Party-State Corporatism under Leninism and a Conservative Sub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政府、軍隊、情治機構、議會、法院、教育、農會、工會、商會、傳播媒體、專業團體、文化團體、宗教團體、休閒團體等等機構和社團皆受黨國控制, 成為有效的transmission belts.

  31. 儒家保守主義 • CONSERVATIVE SUB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 • ritual, propriety (li) 禮, 禮儀 • role fulfilment (lun) 倫,角色,角色的踐現 • five cardinal relations (wu lun) 五倫, 五常 • three obediences (san ts’ung /san cong) 三從 • hierarchical order 科層秩序, 輩分層級秩序 • Confulegalism 儒家化的法家/法家化的儒家 • Confulegalistic hierarchical ethical order三綱五常 • status quo 維持現狀 • stability 穩定 • conformity 依順 • transmission of ancient values without significant revision 述而不作 • Heaven as external authority 當作外在權威的天 • authoritarianism 威權主義

  32. 1. 二二八事件, the February 28, 1947 Incident (1947)之後, 黨國體制才開始形成. 2. 白色恐怖, White Terrorism (late 1940s and early 1950s). 3.《自由中國》, The Free China, 宣揚自由民主體制、 軍隊國家化, 認同中華台灣. (1949-60). 4.《文星》, 李敖主張反傳統主義和全盤西化論. (1957-65). 5.〈台灣自救宣言〉, 彭明敏等人提出一中一台. (1964). 6.《大學雜誌》, The Intellectuals,主張革新保台. (1968-73). 7. 中華民國外交孤立, ROC’s diplomatic isolation. (1971--).

  33. B. 民間多元思潮時期, emergence of a Societal Corporatism (社會統合主義) and a Cultural Pluralism(文化多元主義): 1.《台灣政論》, Taiwan Political Review (1975). 2. 黨外運動, Tang-wai Opposition Movements (1970s – 1980s). 3.《八十年代》系列, The Eighties series (1979 – 1980s). 4.《美麗島》, The Formosa (1979). 5. 高雄事件, The Formosan Incident (1979).

  34. B. 民間多元思潮時期(續) 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人權及新國家運動, Taiwan Presbyterian movementsforhuman rights and a new nation (1970s –1990s). 7. 黨外雜誌爭鳴時代 (1980s). 8. 自主性的社會運動, autonomous social movements (1980s – 1990s). 9. 撤廢戒嚴, the Martial Law lifted (1987). 10. 刑法第100條修訂, revision of Article 100 of the Criminal Code (1992). 11. 民主體制初建,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democracy (1992) 12. 民間社會的出現, emergence of a Civil Society (1987 – to date)

  35. 報告完畢 歡迎討論 高雄醫學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客座教授 蕭欣義 http://hhsiao.dlearn.kmu.edu.tw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