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1.24k Views
第 3 章 几何公差. 目的要求:了解几何公差的基本概念, 掌握几何公差的标注、公差 原则及精度设计原则 重点难点:几何公差的标注、公差原则. 3.1 概述. 几何公差相关国家标准: GB/T 1182 — 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几何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 ; GB/T 1184 — 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 ; GB/T 4249 — 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公差原则 》 ;
E N D
第3章 几何公差 目的要求:了解几何公差的基本概念, 掌握几何公差的标注、公差 原则及精度设计原则 重点难点:几何公差的标注、公差原则
3.1 概述 几何公差相关国家标准: GB/T 1182 —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GB/T 1184 —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T 4249 —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公差原则》; GB/T 16671—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 GB/T 1958—2004《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 检测规定》等。
直线度误差(形状) 圆度误差(形状) o1 o2 同轴度误差(位置) 一、几何误差的产生
二、零件的几何要素 1、定义 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
2、分类 (一)按存在状态分: 理想要素、实际要素; (二)按所处地位分: 被测要素、基准要素; (三)按功能关系分: 单一要素、关联要素; (四)按结构特征分: 组成(轮廓)要素、导出(中心)要素。
四、几何公差标注1、公差框格 组成:框格由两格或多格组成,可水平或垂直放置,内容按从左到右或从下到上的顺序填写公差项目符号、公差值、基准。 尺寸:第一格绘成正方形,其它格绘成正方形或矩形。框格高度等于两倍字高。
4×φ30 0.1 公差框格特例: 1)若有一个以上要素作为被测要素,应在框格上方标明数量,如“4槽”、“4×φ30”。其他说明性要求标注在公差框格的下方。
― 0.1 ∥ 0.1 A 2)如果对同一要素有一个以上的公差特征要求,为方便起见,可将一个框格放在另一个框格的下面。
t:表示公差带的宽度; Φt:表示公差带为圆柱或圆形; SΦt :表示公差带为球形。 2、几何公差值 几何公差值表示方法有三种:
― t( - ) 中(-)只允许中间向材料内凹下。 ― t( + ) 中(+)只允许中间向材料外凸起。 只允许误差从左至右减小。 只允许误差从右至左减小。 t( ) t( ) 特殊要求: 如果要求在公差带内进一步限定被测要素的形状,则应在公差值后面加注符号。
表示在任意100mm长度内,被测要素的直线度公差为0.02mm。表示在任意100mm长度内,被测要素的直线度公差为0.02mm。 表示在任意100mm长度内,被测要素对基准的平行度公差为0.01mm。 // 0.01/100 A ― 0.02/100 表示在边长200mm的正方形面积内,平面度公差值为0.02mm。 0.02/□200 如需给出被测要素任一长度(或范围)的公差值,则应用斜线形式标出。如:
0.01 0.01 3、被测要素表示法 用带箭头的指引线连接框格与被测要素。指引线的弯折点最多两个。靠近框格的那一段指引线一定要垂直于框格的一条边。 1)当公差涉及线或表面时,将箭头置于要素的轮廓或轮廓线的延长线上,箭头方向与公差带的宽度方向一致(但必须与尺寸线明显的分开,一般大于4mm)。
2)当涉及轴线,中心平面或带尺寸要素确定的点时,则带箭头的指引线应与尺寸线的延长线重合。2)当涉及轴线,中心平面或带尺寸要素确定的点时,则带箭头的指引线应与尺寸线的延长线重合。
4、基准要素表示法 由基准字母表示。基准字母采用大写的英文字母,但E、I、J、M、O、P、L、R、F不用。 表示方法: 1)旧标准:带小圆的大写字母用细线与粗的短横线相连。 2)新标准:带方框的大写字母用细线与涂黑或空白的三角形相连。 注意: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上的方向如何,字母要水平书写,并且要与公差框格中的基准字母对应。
标注方法: 1)基准要素是轮廓线或表面时,基准代号的短横应对准在要素的轮廓上或它的延长线上(但应与尺寸线明显的分开,一般大于4mm)。
2)当基准要素是轴线、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的要素确定的点时,则基准符号中的连线与尺寸线一致,若尺寸线处安排不下两个箭头,另一个箭头可用短横线代替。2)当基准要素是轴线、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的要素确定的点时,则基准符号中的连线与尺寸线一致,若尺寸线处安排不下两个箭头,另一个箭头可用短横线代替。
3)由两个要素组成的公共基准,用由横线隔开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3)由两个要素组成的公共基准,用由横线隔开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对于两个以上的多基准组合,表示基准的大写字母应按基准的优先次序从左到右分别置于各格中。
5、特殊表示法 1)局部限制的规定:如仅要求要素某一部分的公差值或基准,则用粗点划线表示其范围,并加注尺寸。
2)螺纹、齿轮和花键的标注 当轴线作为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时,如采用小径轴线应用“LD”表示,采用大径轴线用“MD”表示,节径轴线用“PD”表示。
3)共面或共线要求 用同一公差带控制几个被测要素时,应在公差框格上注明“共面”或“共线”,如图。或在公差值后加注“CZ”表示。
◎ 0.005 φ0.015 C ⊥ 0.01 C A C 0.005 ∥ 0.02 A 几何公差举例: 将下列技术要求标注在图上。 (1)φ100h6圆柱表面的圆度公差为0.005mm。 (2)φ100h6轴线对φ40P7孔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0.015mm。 (3)φ40P7孔的圆柱度公差为0.005mm。 (4)左端的凸台平面A面对φ40P7孔轴线的垂直度公差为0.01mm。 (5)右凸台端面B面对左凸台端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2mm。 A B
0.01 A ∥ A 0.04 ø0.15 A B B ø 0.02 A ø0.03 B 几何公差举例: 试将下列技术要求标注在右图中 (1)左端面的平面度为0.01mm,右端面对左端面的平行度为0.04mm。 (2)ø70H7的孔的轴线对左端面的垂直度公差为0.02mm。 (3)ø210h7对ø70H7的同轴度为0.03mm。 (4)4- ø20H8孔对左端面(第一基准)和ø70H7的轴线的位置度公差为0.15mm。 4- ø20H8 ø70H7 ø210h7
3.2 几何公差及公差带 公差带定义:限制被测几何要素实际变动的区域。 表示:大小、形状、方向、位置。 作用:体现被测要素的设计要求,也是加工和检验的根据。
大小:由几何公差值确定,表示了几何精度要求的高低。大小:由几何公差值确定,表示了几何精度要求的高低。 形状:主要有9种,a)圆内的区域、b)圆柱面内的区域、c)球面内的区域、d)两平行直线间的区域、e)两同心圆间的区域、f)两等距曲线间的区域、g)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h)两同轴圆柱面间的区域、i)两等距曲面间的区域。
方向:理论上应与图样上几何公差框格指引线箭头所指的方向垂直。 位置:有固定和浮动两种。
一、形状公差及公差带 定义:单一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量。其公差带包括大小和形状两大因素。 包括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
直线度公差用于控制直线和轴线的形状误差。 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对被测实际直线有时需要限制某一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有时需要限制某个方向上的误差;有时需要限制某两个方向或者任意方向上的误差。 1、直线度
1)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给定平面:是指圆柱(锥)面的轴截面或者是平面的纵、横截面。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 方向:轴截面内与箭头垂直的方向。
2)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一个方向) 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主要控制面与面的交线即棱线直的程度。 给定一个方向时: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与箭头垂直(给定的方向)。
2)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两个方向) 当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时: 形状:两对给定方向上距离分别为公差值t1和t2的两平行平面(四棱柱)之间的区域。 方向:分别与箭头垂直。
3)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用于控制轴线。 形状: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方向:任意方向。
2、平面度 平面度用来控制平面的形状误差。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无。
3、圆度 圆度用来控制回转表面(圆柱面、圆锥面、球面)的径向截面轮廓的形状误差。 形状: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方向:垂直于轴线的正截面方向。
4、圆柱度 圆柱度用来控制圆柱面的形状误差。 形状: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无。
二、轮廓度公差及公差带 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有两种情况:无基准要求的和有基准要求的。故其公差带有大小和形状要求外,位置可能固定,也可能浮动。 无基准要求时,理想轮廓线(面)用尺寸并加注公差来控制,这时理想轮廓线(面)的位置是不定的(形状公差),有基准要求的理想轮廓线(面)用理论正确尺寸并加注基准来控制,这时理想轮廓线(面)的位置是唯一的,不能移动。(位置公差)
1、线轮廓度 形状: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的圆心应位于理想轮廓线上。 无基准的理想轮廓线用尺寸并加注公差来控制,其位置是不定的;有基准的理想轮廓线用理论正确尺寸加注基准来控制,其位置是唯一的。 22
2、面轮廓度 形状: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的两包络面之间的区域,诸球的球心应位于理想轮廓面上。 面轮廓度也分无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公差、有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公差。
三、方向公差及公差带 定义:关联被测要素对基准要素在规定方向上允许的变动量。 特点:方向公差相对于基准有确定的方向,公差带的位置可以浮动;定向公差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方向和形状的职能。 分为: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
∥ 0.01 A A 0.01 基准平面 1、平行度(面对面) 当两要素要求互相平行时,用平行度公差来控制被测要素对基准的方向误差。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平面平行。
1、平行度 (面对线)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即0.02且平行于基准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直线平行。 ∥ 0.02 A A 0.02 基准线
∥ 0.01 A A 0.01 基准平面 1、平行度(线对面)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即0.01且平行于基准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平面平行。
1、平行度(线对线) 形状:直径为公差值ø0.1mm,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直线平行。
⊥ 0.01 A A 0.01 基准平面 2、垂直度(面对面) 当两要素互相垂直时,用垂直度公差来控制被测要素对基准的方向误差。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平面垂直。
A 2、垂直度(面对线)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即0.05,且垂直于基准直线的两平行平面内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直线垂直。
2、垂直度(线对面) 形状:直径为公差值φ0.05mm,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圆柱面内区域。 方向:与基准平面垂直。
⊥ 0.01 A A 0.01 基准直线 2、垂直度(线对线)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即0.01,且垂直于基准直线的两平行平面内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直线垂直。
3、倾斜度 (线对线) 当两要素在0°~90°之间的某一角度时,用倾斜度控制要素在方向上的误差。 形状: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直线成理论正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方向:与基准直线成理论正确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