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45 Views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 柯華葳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閱讀是. 讀書? 賞析? 學習的手段 方法與策略( 1-7-9-4, 1-7-10-5, 2-2-1-2, 2-5-3-1 ) 能力 : 識字與理解(請參考九年一貫指標) 2-5-3-1 :利用不同閱讀策略,增進閱讀能力 能力與策略與文本的互動:富者越富原則 休閒、娛樂、自處. 影響閱讀素養的環境因素:同村協力. 國家及社會環境. 家庭. 學校. 教室. 學生的閱讀成績、 態度和行為. 閱讀發展. 人聲 詞彙 + 語法
E N D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 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閱讀是 讀書? 賞析? 學習的手段 方法與策略(1-7-9-4, 1-7-10-5, 2-2-1-2, 2-5-3-1) 能力:識字與理解(請參考九年一貫指標) 2-5-3-1:利用不同閱讀策略,增進閱讀能力 能力與策略與文本的互動:富者越富原則 休閒、娛樂、自處
影響閱讀素養的環境因素:同村協力 國家及社會環境 家庭 學校 教室 學生的閱讀成績、 態度和行為
閱讀發展 人聲 詞彙+語法 符號+印刷物 獨立閱讀+協助理解 獨立閱讀
閱讀、自學條件 閱讀能力 識字 詞彙 知識背景 相關知識 理解監督 理解多少 如何能更理解
富者越富原則 有能力者,讀 知識增加,越能讀 越能讀,詞彙、概念再增加,更容易讀 相對的 無能力者,讀的慢,讀的痛苦 讀的痛苦,更不愛讀 富者越富也是學習原則
閱讀素養 根據PIRLS 2006的定義 :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PISA定義 閱讀目的分個人、公共、職業、教育四類 閱讀素養 強調理解、運用和反思書寫語言的能力 達到個人的目的,發展個人潛能,並能參與社會。 強調閱讀理解和應用層次的閱讀能力多於認讀能力。 強調閱讀的功能。 使用文本包括 連貫的文本: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指示、文件/記錄 不連貫的文本:圖表、表格、地圖、廣告等。
PISA •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數學、自然科學、閱讀 • PISA第一次評量在2000年 • 每隔3年舉行一次,現今有57個國家參與 • 參與國的GDP總和佔全球的86%。 • 台灣自2006年加入。 • 受測學制包含:國中、高中、五專、高職(包含實用技能班、建教合作班)、進修補校。
PISA 閱讀歷程 • 直接歷程 • Retrieving information • Forming a broad general understanding • 解釋歷程 • Developing an interpretation •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content of a text •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form of a text
PIRLS2006的結果 • 共4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PIRLS2006研究,全體學生平均分數500分 • 最高分國家學生平均565(3.3)分 • 台灣學生平均536(2.0)分 • 排名22
以閱讀理解歷程分數排名來看 • 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得分541 • 排行 16 • 台灣學生在詮釋歷程得分530 • 排行 25 • 台灣學生「直接理解」歷程的表現(73%通過率)顯著優於「詮釋理解」歷程(49%通過率)。
PISA 2006 台灣與歐亞國家國際閱讀評比 受測國家 程度分級 Below Level 1 (低於334.75分);Level 1(介於334.75~407.47分); Level 2(介於407.47~480.18分);Level 3(介於480.18~552.89分; Level 4(介於552.89~625.61分;Level 5(625.61分以上)
PISA 2006台灣學生科學素養 • 形成科學議題能力(第十七名) • 解釋科學現象能力(第三名) • 科學論證能力(第八名) • 科學本質(第十名)
台灣學生學習不快樂 TIMSS 2007結果, 台灣四年級學生數學平均成績 在3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三, 但喜歡數學的程度敬陪末座; 自信心,排名倒數第二。 數學成績排名第一的台灣八年級學生, 喜歡數學的程度卻在49個國家中,排名第39。 台灣無論是小四還是八年級, 無論對數學或科學的興趣,都低於國際平均。
閱讀理解層次 • 「直接歷程」 • 讀者可以在書面/字面上找到答案,包括「直接提取」和「直接推論」1-2-1-1, 1-2-9-5 • 「直接理解」是以文本為基礎的歷程 • 「詮釋歷程」 • 讀者需詮釋訊息、歸納出重要的觀點及以批判的方式檢視文章的特性(例如,內容、情緒、架構等),包括「詮釋整合」和「比較評估文章內容、表達方式及寫作特色」。1-7-7-3, 2-5-9-3, 2-10-10-2 • 「詮釋理解」需要加入讀者的背景知識作更多的推論
閱讀理解題目例 5. 為什麼太空人需要準備幾個小時才能離開太空梭, 舉出 兩個理由說明。(直接推論) 7. 為什麼隔壁艙裡需要有第三個太空人?(直接提取) 11. 為什麼作者提到,太空人走進太空前會「再一次抓抓鼻子」?(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12. 有編號的框框怎樣幫助讀者了解文章的內容?寫出其中一個方法。(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15. 想像一下,如果你想當太空人,從文章的資料,說明當一個太空人的一項好處和一項壞處,並說明為什麼。(詮釋、整合觀點及訊息)
PISA例: 溫室效應:事實還是想像?閱讀文章並回答下列問題 生物需要能量才能生存。維持地球上生命的能量來自於太陽,由於太陽是如此熾熱,因此將能量輻射到太空中。這些能量只有一小部分會到達地球。地球的大氣層就像包裹著我們星球表面的保護毯一樣,避免存在於真空世界裡的溫度差異。大部分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地球吸收部分這些能量,而部分則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去。部分這些反射的能量會被大氣層吸收。 正由於如此,地球表面以上的平均溫度比如果沒有大氣層時來得高。地球大氣層有著和溫室一樣的效應,因此有了溫室效應一詞。 據說溫室效應在二十世紀變得越來越顯著。事實上,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已經增加。報章雜誌經常聲稱,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是二十世紀溫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位名叫小德的學生對於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之間的可能關係感到興趣。他在圖書館找到下列兩幅曲線圖。
20 二氧化碳排放 (每年以十億噸計) 1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年份 15.4 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 平均溫度(C) 15.0 14.6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年份
小德從這兩幅曲線圖得出結論,確信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的增加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小德從這兩幅曲線圖得出結論,確信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的增加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 問題 3.曲線圖中有什麼資料支持小德的結論? • 問題4.另一名學生小妮卻不同意小德的結論。她比較兩幅曲線圖,指出曲線圖中有些部分並不支持他的結論。 • 請從曲線圖中的某一部份舉出一個不支持小德結論的例子。請解釋你的答案。
問題5 • 小德堅持自己的結論,即地球大氣層平均溫度的上升,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所引起的。但是小妮則認為他的結論太草率。她說:「在接受這個結論之前,你必須確定其他可能影響溫室效應的因素維持不變。」 • 請寫出小妮所指的其中一個因素。
閱讀是思考 透過教室裡的問與答培養高層思考與閱讀理解
好問題怎麼問? • 增加答案的向度 • 答對時繼續追問,還有沒有其他答案 • 以文章形式為問題
好問題可以這麼問 • 一個角度兩個支持: • 寫出兩個理由、兩個故事提示、兩個教訓、舉出兩個例子、兩個證明、兩種不同感受。 • 兩個角度: • 說出一項好處和一項壞處、兩種「不同」的感受、可能是夢也可能不是夢、你想去和不想去的理由。 • 利用所讀的內容回答: • 解釋、從文章資料…、用故事裡發生的事情回答。
體會主角/作者感受: • 他有什麼領悟、他對XX有什麼感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解釋他心情的轉變。 • 推演: • 解釋這故事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方 。 • 形式: • 有編號的框框怎樣幫助讀者更能瞭解文章內容、這篇文章用兩種不同方式介紹,哪一種資料比較有趣、圖片如何幫助你明白…。
例題 • 依據本文,OOOO有哪些功用?請說出兩個功用。 • CC 怎樣幫了小安的忙?請說出兩個方法。 • 小安對XX以及YY 的感覺是什麼? • MMMM可能會在哪?請依文章資料回答。 • XX的遭遇是不是一場夢?請由文中找出證據證明這可能是一場夢,以及找證據證明這可能不是一場夢。
謝謝大家 提高興趣是最高原則 還給閱讀本來樣貌 安靜讀 自己選書讀
接下來 請提出您的看法 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