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媒體與資訊社會

媒體與資訊社會. 電影的發展與現況整理 指導老師 黃瓊儀. 電影正式誕生. 1895 年 12 月 28 號 ,法國里昂照相材料製作 商家庭的 盧米埃兄弟 發展出電影機 cinematographe ,於巴黎公開受票放映影片。. 電影的發展史. 早期 第一部電影拍攝描述的是: 日常生活 第一位偉大 導演 : 麥利遜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 卓別林 、 范倫鐵諾. 草創初期

Download Presentation

媒體與資訊社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媒體與資訊社會 電影的發展與現況整理 指導老師 黃瓊儀

  2. 電影正式誕生 • 1895年12月28號,法國里昂照相材料製作 商家庭的盧米埃兄弟發展出電影機 cinematographe,於巴黎公開受票放映影片。

  3. 電影的發展史 早期 第一部電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 第一位偉大導演:麥利遜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范倫鐵諾

  4. 草創初期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5. 有聲電影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里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6. 彩色電影 電影發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代左右的引入。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電影是彩色的,到今天,可以說已經基本沒有黑白電影了。不像攝影,出於某些考慮用黑白膠片比較好,拍電影幾乎沒有不用彩色的理由。極個別的例外,例如史匹柏的電影《辛德勒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通常都是出於其他藝術考量。

  7. 電影的製作過程 電影,亦稱映畫或映畫戲,是一種視聽藝術(雖然目前也有很多小規模的3D電影,利用座椅震動增加震動的感覺,利用水滴增加觸覺,但基本上,電影還是一種視聽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如果你是製作人,首先要有構想,接著找合適的劇本、金主、演員、搭場景、道具、然後才是樓上各位講的拍攝影片、後面還有銷售賣出各種版權、行銷、廣告、回收等等程序!

  8. 不管是大成本大製作電影還是小成本的獨立製片大致來說可以粗略分為3個部分不管是大成本大製作電影還是小成本的獨立製片大致來說可以粗略分為3個部分 1. 前製idea的產生 情節的聯想 製作小組的分工 選角的過程場景的堪驗 尋找資金 進行行政工作 估算預算 2.拍攝一部大製作片可以前製好幾年為了拍攝在導演掌控下順利 3.後製剪接 配音 特效 賦予影像生命 一部電影的開創時期,是製片..導演..編劇三足鼎立的時代,三人皆是電影的靈魂人物,缺一不可!

  9. 製片1..尋求符合影片所需題材風格的導演2..決定故事規模3..製造一個環境可以讓導演可以創意發想及製作理念4..再現實時的製作環境與導演的需求中尋求一平衡點5..經營整個製作環境,包括工作進度..預算支出..工作氛圍的掌控,尤其是 如何激勵整個工作團隊,使其各展所長,達到最完美的表現6..注意工作團隊安全7..影片的發行與宣傳

  10. 導演製前作業:* 和腳本作家及製作人敲定腳本* 分別和人物造型設計師、機械造型設計師、美術設計師開會將各設計案定稿*製作分鏡圖(有時是副導演製作)2、製作過程中要和副導演們談每一集的製作方向3、後製作業:* 和剪接師編輯影片* 指導聲優們及音響導演製作出理想的效果* 影像及音效合成。4、參予所有的宣傳活動

  11. 編劇負責這齣影片的故事方向結構及台詞動作的想像者編劇負責這齣影片的故事方向結構及台詞動作的想像者 攝影師負責將影片每個畫面拍出來的人 燈光師負責每一場景的燈光的變化及跟攝影師討論色溫的變化 服化妝顧名思義就是統籌演員們的服裝問題及幫演員化妝 出品人出錢的人 剪接師等影片全部殺青後,就把帶子拿給剪接師,而導演跟剪接師討論影片修剪的部分

  12. 電影來到台灣 • 1900年6月21日盧米埃電影在台公開放映的時間。 • 把電影引進台灣的是以有電影機製造、拍攝、放映技術的日本人。 • 台灣人最早從事電影巡迴放映的可能是苗栗人廖煌。

  13. 第一部台制電影《台灣實況介紹》 • 1907年2月,高松豐次郎受台灣總督政府委 託拍製《台灣實況介紹》,包括台灣風 俗、建設、討蕃場面…等題材。該片完成 後送東京博覽會放映。

  14. 日治時期電影製作量少質差 • 日治初期由於內地電影拍攝活動在台灣不普遍。 • 僅有1910年《台灣討伐隊勇士》與1912年爭討原住民的新聞片。 • 1922年松竹公司的田中欽導演在台灣拍攝《大佛的眼睛》→第一部日治劇情

  15. 日治時期的電影映演 • 日治時期電影製作在台灣不發達,但電影映演卻在主要都市區極為發達。 • 1908年高松豐治郎定居台灣,在台灣七大都會建戲院,並與日本及歐美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

  16. 觀眾多以來台工作的日本工人階級為主。 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 1936年台北與福岡間開闢航空通路(解決阻礙電影在台發行的地利因素)。 以上兩件事造就台灣電影放映興盛時期

  17. 1932年─『台北電影聯盟成立』,出版『映畫生活』雜誌。1932年─『台北電影聯盟成立』,出版『映畫生活』雜誌。 • 1937年─『高雄電影聯盟』成立,出版『映畫往來』雜誌。 • 參與對象為熱中歐美藝術電影的在台日本知識分子文主 • 1941年8月,台灣總督府情報部設立『台灣映畫協會』。 • 1942年3月又成立台灣興行統治會社。

  18. 台灣映畫協會 • 台灣映協會成立後,每月製作一輯《台灣電影月報》,每兩個月製作一部紀錄片。 • 協會的人力、設備在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為台灣電影攝製場(即後來國民政府時期三大官僚電影機構中台灣電影製片廠的前身)

  19. 台灣新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 台灣電影的現代化(或者說是「現代主義」化),可以說是始於《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合導,1983)。

  20. 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中影投資拍攝的,主要的推動者就是明驥及製片部的小野與吳念真。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中影投資拍攝的,主要的推動者就是明驥及製片部的小野與吳念真。 • 八O年代台灣電影主要仍充斥著賭博片、犯罪片、及以許不了為主角的嬉鬧片。 • 但此時期真正主導台灣華語電影市場的,卻是香港電影。

  21. 其中較重要的作品 1983-《風櫃來的人》 1983-《玉卿嫂》 1983-《海灘的一天》 1983-《看海的日子》 1984-《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1985-《童年往事》 1985-《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5-《青梅竹馬》 1984-《殺夫》 1986-《恐怖份子》 1987-《戀戀風塵 1987-《桂花巷》 《油麻菜籽》

  22. 電影圖書館與金穗獎 • 八O年代值得注意的發展是,由政府出資設立的電影發展基金會成立了電影圖書館(九O年代改名為電影資料館) ,以保存電影資產及推廣電影欣賞 • 設置金穗獎以鼓勵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劇情短片製作。

  23. 解嚴後的台灣電影 • 台灣電影在市場上雖然持續不振,但在威權統治瓦解的新社會中,新電影出身的導演卻能將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 • 1989-《刀瘟》 • 1989-《香蕉天堂》 • 1989-《童黨萬歲》 • 1991-《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1989-《悲情城市》(1989)

  24. 電影輔導金與九O年代台灣電影 • 過去十年台灣電影的發展主要依賴輔導金,才在質與量上撐起一番局面 。 • 九O年代起,台灣社會開始出現族群與國家認同的對立情勢。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開始探索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認同問題 。

  25. 1991-《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2-《無言的山丘》 1993-《戲夢人生》 1994-《多桑》 1995-《去年冬天》 1995-《好男好女》 1996-《紅柿子》 1996-《超級大國民》 1996-《太平˙天國》 九O年代的另一個趨是,一些電影開始在形上力求創新 1990-《西部來的人》 1991-《阿嬰》 1993-《月光少年》 1993-《暗戀桃花源 1993-《十八》 1993-《寶島大夢 1994-《飛俠阿達 1996《逃亡者的恰恰》

  26. 紀錄片在台灣異軍突起 • 台灣紀錄片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 • 九O年代中期以後,文建會開始支持紀錄片的訓練、推廣教育,並設立各種影展與獎項以鼓勵優良紀錄片。 • 九六年台灣第一所電影研究所成立,專業地培育紀錄片製作人才。

  27. 海角七號 • 導  演:魏德聖 • 演  員:范逸臣、中孝介、梁文音、田中千繪、林曉培 • 2008年8月22日早場起!

  28. 劇情簡介 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六十多年後,台灣的樣貌早已完全改變,各個角落的人為生活而努力,幾個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懷抱音樂夢想: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干的人,竟然要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而組成樂團,並在三天後表演,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著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

  29. 《台北電影節》海角七號奪百萬首獎 〈2008/07/05〉 • 海角七號 奪亞洲海洋影展首獎〈2008/09/08〉 • 「海角七號」獲2008年第28屆夏威夷影展最佳影片獎 〈2008/10/15〉

  30. 奧斯卡金像獎 • 奧斯卡金像獎或奧斯卡獎(Oscars)或其原名學院獎(Academy Awards),是每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奧斯卡獎不僅是美國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也倍受世界矚目。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是一個職業榮譽會員組織,2003年時有5816名投票會員,其中演員會員有1131名。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須得到邀請,並沒有向公眾發行與會門票。因此能參加奧斯卡獎頒獎禮本身就是一種電影界身份的象徵。奧斯卡獎自1929年設立以來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磯舉行頒獎禮,而2008年(第80屆)頒獎禮已於2月25日在好萊塢柯達劇院舉行。

  31. 奧斯卡獎歷史 • 1927年5月4日,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由與會者提議發起,並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當時參會的人約250人。第一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給了埃米爾·傑林斯(Emil Jannings),他獲得了第一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 • 最初的頒獎禮不像現在這樣充滿著懸念,獲獎者在事前就已經得知。1940年,學院改變了這一做法,來賓將不再提前知道獲獎的結果,而改在頒獎典禮會上通過打開密封的信封來知道獲獎者。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 奧斯卡獎從頒發的最初開始,就受到了電影業及大眾的高度關注,傳媒也積極參加轉播。在第二屆典禮上,洛杉磯電台進行了一小時的實時現場轉播。從此,每年的頒獎會都有媒體進行相應報導。

  32. 奧斯卡獎歷史 • 前十五屆,頒獎典禮都是在酒店以宴會的方式進行,但後來由於參會人數的不斷增加,頒獎只好改在劇院進行。並先後在中國大劇院、洛杉磯神聖大禮堂(Los Angeles Shrine Auditorium)、梅爾羅斯街劇院(Melrose Avenue theater)、潘太及斯劇院(Pantages Theater)、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禮堂 (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洛杉磯音樂中心(The Music Center of Los Angeles County)、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現時,為奧斯卡第一個永久固定頒獎地點。)等處舉行。 • 學院獎頒獎會每年都將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舉行,在其歷史上僅有三次因為特殊的原因被推遲:第一次是在1938年,當時的洛杉磯大水災使頒獎典禮推遲了一周舉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當時學院獎的日程安排與著名的人權運動者馬丁·路德·金的葬禮發生了衝突,故頒獎典禮延期舉行;最後一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試圖暗殺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而導致頒獎典禮推遲24小時舉行。

  33. 奧斯卡金像名稱由來 • 奧斯卡小金人最早曾被稱作「學院獎雕像」、「金獎盃」等,但奧斯卡這一名稱卻更為常用,而這一名稱的由來,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 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學院的首席秘書瑪格麗特·赫麗克(Margaret Herrick)女士在看見小金人後驚異的說:「這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但也有人認為奧斯卡是貝蒂·戴維斯的第一任丈夫的名字。 • 這之後,學會內的人員都開始以奧斯卡來作為小金人的暱稱。1934年的第六屆頒獎典禮後,好萊塢的專欄作家西德尼·斯科爾斯基(Sidney Skolsky)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公開使用了奧斯卡這個稱謂。1939年,學會最終認可了奧斯卡這個名字,並且開始正式的使用它。比如學院獎的官方網站的域名便是「oscars.com」。至今,奧斯卡與學院獎都還在使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