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解析社會問題的理論觀點

解析社會問題的理論觀點. 2007/ 侯東成. 社會病理學觀點. 主要概念 分析與定義 治療策略 評論. 主要概念. 有機類比論 社會如同有機體,政府有如人的頭部 個人失調 依賴者、精神不健全者、罪犯 社會失調 社會結構功能失調,不能協助個人發展,造成社會混亂、經濟蕭條、無規範等亂象. 分析與定義. 社會問題之成因在社會化失敗 道德規範未能傳遞到下一代 社會問題因此是違背社會道德期望的行為與情況. 治療策略. 施行道德教育改造人 推行優生運動 改革社會環境與社會制度. 評論. 社會達爾文主義 論證不夠科學 看法過於主觀、常是出於義憤.

shan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解析社會問題的理論觀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解析社會問題的理論觀點 2007/侯東成

  2. 社會病理學觀點 • 主要概念 • 分析與定義 • 治療策略 • 評論

  3. 主要概念 • 有機類比論 • 社會如同有機體,政府有如人的頭部 • 個人失調 • 依賴者、精神不健全者、罪犯 • 社會失調 • 社會結構功能失調,不能協助個人發展,造成社會混亂、經濟蕭條、無規範等亂象

  4. 分析與定義 • 社會問題之成因在社會化失敗 • 道德規範未能傳遞到下一代 • 社會問題因此是違背社會道德期望的行為與情況

  5. 治療策略 • 施行道德教育改造人 • 推行優生運動 • 改革社會環境與社會制度

  6. 評論 • 社會達爾文主義 • 論證不夠科學 • 看法過於主觀、常是出於義憤

  7. 社會解組觀點 • 主要概念 • 分析與定義 • 治療策略 • 評論

  8. 主要概念 • 文化失調 • 工業化、都市化造成有序的社會解組 • 無規範、迷亂狀態(anomie)

  9. 分析與定義 • 社會變遷→社會解組(規範喪失、規範衝突、規範崩潰)→社會問題 • 社會問題是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導致社會解組而帶來的社會失去規範的情況

  10. 治療策略 • 將社會引回平衡,使社會組織系統重整而持續運作 • 策略有三: • 對社會問題進行科學與理性的分析 • 找出導致解組的原因,使其恢復平衡 • 重估舊規範,減低變化太快的部分;訂定新規範,加速變化太慢的部分

  11. 評論 • 過於科技決定論,單一因素不足以決定複雜的社會問題 • 規範分歧不見得會造成社會解組,此種觀點與多元社會的事實不符

  12. 價值衝突觀點 • 主要概念 • 分析與定義 • 治療策略 • 評論

  13. 主要概念 • 本理論認為偏差的界定,並非是全民公共意志的表現,而是有權力者(如統治階級、資本家…)的價值觀與信仰的體現而已。所以,對偏差行為的研究重點,應集中在偏差行為被政府界定為偏差的過程,以及不同的權力與利益團體對刑事立法及刑事執法的影響等。也就是說,衝突論認為法律並非被設計用來維持社會的安定與進步,偏差行為者亦非蓄意侵犯他人權利之邪惡的人,偏差行為必須在社會之政治經濟環境中去尋找答案。

  14. 分析與定義 • 分析: • 社會是複雜的,價值是多元的,利益是衝突的 • 社會問題起因於不同利益團體間利害衝突 • 有權階級掌握社會問題釋義權 • 定義: 社會問題是與某些群體的價值不相容的社會情況

  15. 治療策略 • 不同利益團體間互相協調與妥協,一般而言有下列三種協調形式: • 協議 • 交易 • 控制

  16. 評論 • 價值衝突論以有權階級觀點看帶社會問題,難免給人有偏見之批評 • 對於瞭解社會及社會結構貢獻不大 • 對於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缺乏研究

  17. 偏差行為觀點 • 生物學理論 • 心理學理論 • Merton的偏差行為理論 • Sutherland的差別結合論 • Cloward & Ohlin 的機會理論 • Matza 的中立化理論 • 理性選擇理論

  18. 生物學理論 • 遺傳基因的驅動論-- Lombroso的天生犯罪人說(隔代遺傳) • 性染色體異常 • 體形與身體結構說 • 腦功能障礙說

  19. 心理學理論 • 心理分析學派-- 本我的反社會衝動 偏差是為減輕內心衝突,故意犯法以被懲罰 • 刺激/反應與增強作用-- 偏差是為得到快樂 偏差是為減少痛苦 • 反社會人格

  20. Merton的偏差行為論 • Merton認為當社會所認可的價值及目標,與社會允許的合法手段間發生衝突,或根本無合法手段可循時,就會發生偏差行為。Merton依文化目標、社會合法手段兩個面向將偏差行為分為四類: • 創新型:如挪用公款、走私、詐欺… • 儀式型:如官僚作風、醫院沒有保證金、家屬沒有簽同意書前不開刀… • 逃避型:如吸毒、酗酒、乞食… • 反叛型:如革命分子…

  21. Sutherland的差別結合論 • 強調偏差行為是學習來的,主要是與親密團體(家庭、同儕團體…)的社會互動中學習來的。在長久與偏差團體強化式的接觸學習後,會進一步肯定偏差比不偏差更有利。而偏差行為之差別結合的趨向及學習,會隨著接觸次數的頻率、接觸時間長短、優先順序、強度等的不同而異。

  22. 差別結合理論八大理論要素 • 偏差行為是一種學習得來的行為 • 偏差行為是與其他人在互動中學習得來的行為 • 偏差行為學習的場所,主要是親密的初級團體 • 偏差行為學習的內容為:偏差的技巧、偏差行為合理化的藉口以及偏差的態度等 • 已知規範對於何者合法、何者非法的界定,會影響到偏差行為的特殊動機和驅力之方向 • 偏差行為的產生,受偏差者所在環境的偏差趨向影響極深 • 與偏差者接觸的頻率、持久性、優先性、強度上的不同,導致有不同的偏差行為產生 • 偏差行為的學習與學習其他行為的機制一樣,但表現出的外貌則是偏差次文化的價值與需求,與大社會的一般價值與需求不同

  23. Cloward & Ohlin 的機會理論 • 認為偏差行為的產生,乃因偏差者之機會被剝奪,以致沒有機會合法地達成其意願或目的。因而偏向使用非法的方式,以致陷入偏差行為的惡性循環中。

  24. Matza 的中立化理論 • 本理論認為偏差者對偏差行為合理化之技巧,或偏差者如何自以為是的解釋其偏差行為,是解釋偏差的重要因素。這種偏差行為合理化方式如下: • 責任之否認 • 損害之否認 • 被害人之否認 • 對非難者之非難 • 高度效忠其團體

  25. 標籤論觀點 • 主要概念 • 分析與定義 • 治療策略 • 評論

  26. 主要概念 • Lemert & Becker認為偏差行為有初級、次級兩個階段: • 初級偏差指的是任何直接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通常是情境式的,受瞬間刺激事件所激發,一般人多少都曾經犯過此初級偏差。這種偏差是不嚴重、輕微的偏差行為,對行動者影響不大,不會導致自我意像的重大修正,偏差行為者仍自認為一般正常社會的成員。如:無照駕車、打架、破壞公物、賭博、順手牽羊…等。 • 次級偏差指的是初級偏差行為者被社會控制機構賦予某種標籤,如前科記錄、同性戀、壞學生、害群之馬…等。使這些初級偏差者開始修正自我意像,確認其不屬於一般人,而歸類自己為偏差行為團體的一份子。很不幸地他將踏入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式的惡性循環。

  27. 界定偏差的過程 初步偏差→社會處罰→進一步偏差 強烈處罰與拒絕→再進一步偏差,並對處罰者 怨恨並表現敵意→社會採取正式行動責難此偏 差行為→偏差者以更嚴重的罪行來回覆→ 社會認定此人已無藥可救

  28. 分析與定義 • 分析: • 社會制訂的規範越多,偏差行為出現的也愈多 • 標籤會加速犯罪的成形 • 社會保護有權階級,欺壓弱勢團體 • 定義: 社會問題是社會控制的結果,偏差行為是社會反應 的結果,標籤成為偏差行為的催化劑

  29. 治療策略 • 減少對規範之界定 • 變更原有對問題之界定 • 嚴守對標籤之法定界定程序

  30. 評論 • 對偏差行為者標籤,這種負向之說失之武斷 • 過份強調社會反應,忽略個人人格之研究 • 過於重視對於次級偏差之研究,無法說明個人不尋常行為之原因 • 將污名給予美名化,無法實質解決或消除社會問題 • 為避免標籤而採之不干涉主義,常令人有鼓勵犯罪之不當聯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