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500 Views
第 1 课 孔子与老子. 一、仁者的叮咛.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的演变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渐渐丧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都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所以还可以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
E N D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仁者的叮咛 •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的演变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渐渐丧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都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所以还可以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儒」的演变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渐渐丧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都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所以还可以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知识,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儒」的由来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
一、仁者的叮咛 •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时代背景 •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孔子的政治思想 ? ? •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 礼 樊迟问仁。曰:爱人。(推己及人) 1.仁的含义: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一次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仁的实现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此即为忠
3.礼的含义:克己复礼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礼的含义:克己复礼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为仁焉。” 4.礼的实现途径:正名 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想一想:礼的主张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一思想主张在当时 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 5.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6.仁和礼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
二 治国之道 阅读以下孔子名言,总结其治国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务实态度 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 扩大受教育者范围,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1. 有教无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当仁不让于师。 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三人行,必有我师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持之以恒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
孔子的教育成就和贡献 一、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最早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 三、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主要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 首尔正式揭牌 成 成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 肯尼亚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 哥尔摩成立
孔子周游列国, 推行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行得通吗?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在后来儒家思想却成为中国封建思想的主流?
参考答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当时诸侯热衷于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参考答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当时诸侯热衷于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 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也被尊崇为圣人,人称素王,受到后人景仰。
二、智者的叮咛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相传著有《老子》一书, 又名《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有何进步意义?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中国第一位探讨宇宙 本原的哲学家 进步意义: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道德经》 你如何评价老子的这一思想 2、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辩证的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它也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愚民 • “治大国如烹小鲜。” •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结合教材思考: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 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文景之治 文学:山水田园诗 火药 气功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你过关了吗?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仁、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 而远之 儒家
你过关了吗? 道 家 道是万物本原和规律 辩证法 无为而治
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 法家 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7、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A.黄帝 B.孔子 C.老子 D.周公 参考答案:(1)主要有“恭、宽、信、敏、惠”五方面的内容。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影响。看待: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8、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9、材料解析题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 (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 (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 (2)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 (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