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likes | 117 Views
表四 植群型與前五名優勢種比較表 ( 括號內的值表該物種在該林型之重要值 ). 表一 研究樣區植物組成總表. 圖 二 研究樣區木本植物主要科種數組成比例圖. 圖 三 研究樣區木本植物各科科內種數統計圖. 表 二 DCA 前三軸的軸長、特性根及可解釋百分率. 表三 DCA 環境因子與各變異軸的相關. 台灣中部馬海濮富士山櫟林帶植群分析 Vegetation Analysis of the Quercus Forest of Western Mt. Ma-hai-pu-fu-shih,Central Taiwan.
E N D
表四 植群型與前五名優勢種比較表(括號內的值表該物種在該林型之重要值) 表一 研究樣區植物組成總表 圖二 研究樣區木本植物主要科種數組成比例圖 圖三 研究樣區木本植物各科科內種數統計圖 表二 DCA前三軸的軸長、特性根及可解釋百分率 表三 DCA環境因子與各變異軸的相關 台灣中部馬海濮富士山櫟林帶植群分析Vegetation Analysis of the Quercus Forest of Western Mt. Ma-hai-pu-fu-shih,Central Taiwan 學生:陳保元 指導教授:謝長富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 三、各植群型組成 • 1.十一個植群型之前五名優勢樹種列於表四,大部分的林型呈單一樹種優勢,海拔2300公尺以下多為闊葉林型,以上則多為針闊葉混合林。 • 2.長尾尖葉櫧為闊葉林中廣泛分布物種,接近稜線處則較優勢;赤柯與高山新木薑子在針葉樹混合林是廣泛分布種,衝風的稜線上以台灣杜鵑優勢,甚至於會成為冠層樹種,接近溪谷處則以假長葉楠優勢。 。 研究地區 1.位於台灣中部南投縣仁愛鄉,中央山脈能高山南峰北側西伸支稜之馬海濮富士山區(圖一)。 2.海拔約1800公尺到2600公尺之間,海拔最高之馬海濮富士山標高2617公尺。 3.本區於日據時期即被規畫為水源涵養保安林,保留有完整結構之森林。 研究目標 1.建立馬海濮富士山櫟林帶森林植物之基本資料。 2.區分馬海濮富士山櫟林帶森林之植群型分型,並探討植群型與環境因子之關係。 3.呈現各植群型之物種組成歧異度及森林結構。 研究方法 以分散樣區調查法,設置48個20m×20m之調查樣區,紀錄dbh≥1cm之木本植物的種類及胸高斷面積,另外紀錄樣區之環境因子。植群分型以TWINSPAN、Cluster analysis、DCA等方法進分析,並計算各植群型之物種歧異度。 • 四、森林結構及物種歧異度(表五、圖五、圖六) • 台灣赤楊林型:每公頃的株樹最少,胸高斷面積最低,N1 及Shannon最低。 • 台灣二葉松林型:植株密度最高。 • 紅檜林型:每公頃胸高斷面積最大,針葉樹優勢的林型有較高的胸高斷面積。 • 假長葉楠林型與紫珠葉泡花林型:地形上偏溪谷、下坡,相較其他上坡稜線的林型,有較低的密度。 • 長尾尖葉櫧林型與赤柯林型: N1 、Shannon及Rarefaction均高。 • 台灣杜鵑林型:原始林中有最高密度。 • 從優勢度—歧異度曲線(圖五)來看,台灣赤楊、台灣杜鵑、台灣雲杉、假長葉楠及台灣扁柏林型呈單一物種優勢,紅檜、台灣鐵杉及赤柯林型由少數二至三種優勢,而台灣二葉松、長尾尖葉櫧與紫珠葉泡花林型則有較多的物種共優勢,顯示其競爭之激烈。 圖一 馬海濮富士山位置圖 • 結果與討論 • 一、調查樣區組成 • 1. 48個樣區調查共計124種木本植物,分屬38科71屬;其中裸子植物有7種。 • 2. 各科分類群以樟科組成之種類最多(圖二),其次依序為茶科、薔薇科、殼斗科、灰木科、杜鵑花科。單科單種達17科 (圖三) • 3. 最優勢種為赤柯(表一) ,其次為假長葉楠、台灣鐵杉、長尾尖葉櫧、台灣雲杉、台灣杜鵑、紅檜、台灣赤楊、台灣扁柏及昆欄樹等。總植株數為5736株,其中超過60公分以上的大樹有173株。 表五 各植群型之物種歧異度及森林結構;N1代表植群中優勢種之數目。 • 二、植群分析 • 1.植群分型:使用TWINSPAN切分出演替早期之台灣赤楊林型及台灣二葉松林型,再以Cluster分析法將其餘40個樣區區分為9型。 • 2.植群命名:依優勢命名法將各型分別命名為:台灣杜鵑林型、長尾尖葉櫧林型、紫珠葉泡花林型、赤柯林型、台灣扁柏林型、假長葉楠林型、台灣雲杉林型、紅檜林型及台灣鐵杉林型。 • 3.各植群關係與環境因子分析:以降趨對應分析(DCA)探討11種植群型之相關(圖四),再以DCA前三軸對環境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表三)。演替早期的二葉松林型及台灣赤楊林型位於第一軸的右方,演替中後期的林型位於左方,推測第一軸可能與林分發育階段有關;第一軸與海拔正相關;第二軸則與地形及海拔相關,其他環境因子與軸的相關性不高。 圖五 Racefaction之株數與種數曲線,相同株數下種數越高代表物種豐富度越高。 圖四 DCA序列圖 圖六 各植群型之優勢度—歧異度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