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494 Views
優化中級組 Good Practice. ~ 總結重點. 本簡報 資料 已放上網頁 ) http://www.bbhk.org.hk/download_resource. 201 30620. 早在 2011 年初,於 執委會退修日 有委員提及關心中級組的流失情況和長遠發展,並於同年度議決成立「中級組優化研究小組」。 小組於 2011 年 5 月舉行第一次會議,並議定小組工作範圍為 分析及檢視影響中級組之關鍵元素,提出前瞻性的意見及可行策略 。
E N D
優化中級組GoodPractice ~ 總結重點 • 本簡報資料已放上網頁) • http://www.bbhk.org.hk/download_resource 20130620
早在2011年初,於執委會退修日有委員提及關心中級組的流失情況和長遠發展,並於同年度議決成立「中級組優化研究小組」。早在2011年初,於執委會退修日有委員提及關心中級組的流失情況和長遠發展,並於同年度議決成立「中級組優化研究小組」。 • 小組於2011年5月舉行第一次會議,並議定小組工作範圍為分析及檢視影響中級組之關鍵元素,提出前瞻性的意見及可行策略。 • 小組共舉行8次會議,展開兩次問卷調查,對象分別為分隊隊長/中級組負責人及中級組隊員。小組並於問卷調查後,再舉行兩次集思會聆聽意見,對象分別為小隊長及導師。小組於2012年7月完成報告並向執委會提交。 • 執委會經討論後,接納報告的主要建議,並議決交分隊工作委員會及訓練委員會跟進。兩個委員會的代表曾就報告建議作出討論,並建議向中級組導師分享影響中級組之關鍵元素,及向分隊推介良好執行措施(Good Practice)。 • 分工會組別制度專責小組聯同制服團隊部同工再深入訪問8支中級組負責人,並總結Good Practice給大家。 背景
3272 3251 3149 3042
中級組問卷(隊長)調查 • 調查時段:2011年8-11月 • 調查對象:中級組分隊隊長或負責人 • 派出問卷數目:153份 • 收回問卷數目:109份 • 收回問卷百分率:71% • 調查內容: • 過去三年(2008-2011年度,以9月1日至翌年8月31日計算)中級組隊員和導師數目 • 過去三年(2008-2011年度,以9月1日至翌年8月31日計算)中級組 • 流失的隊員數目 • 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的五個主要元素:提供16個元素給填問卷者 • 選擇其中5個作為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的主要元素,並請他們列出 • 優先次序及闡釋/舉例說明。另填表者可選擇第17項「其他」,並 • 加以說明。
中級組問卷(隊員)調查 • 調查時段:2011年9-12月 • 調查對象:中級組隊員 • 用分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方法,先分5 區(A,B,C,D,E),再按分隊中級組人數多寡區分兩個小組,X為1-29人,Y為30人或以上,即共10組(AX,AY,BX,BY,CX,CY,DX.DY,EX,EY),再按現時中級組於該10組的分佈情況按比例抽出分隊,共29支,約610人(佔總人數3,230人之19%)。 • 調查內容: • 問卷內容主要問及受訪者有關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的五個主要元素: • 提供16個元素給填問卷者選擇其中5個作為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的 • 主要元素,並請他們列出優先次序及闡釋/舉例說明。另填表者可選 • 擇第17項「其他」,並加以說明。
你認為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的五個主要元素是甚麼?你認為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的五個主要元素是甚麼?
影響中級組隊員流失元素的排序 (結合隊長及隊員問卷結果)
學業 三三四學制 不夠休息和睡眠時間 做Project 補習 難兼顧 忙碌 功課多 壓力大 補課 經常遲放
Good Practice 1) 加強隊員時間管理 • 加強隊員愛惜光陰和時間管理的觀念;同時在實際應用層面上教導隊員分配時間和訂立優先次序。 • 分隊可定期與他們立約及檢討,鼓勵他們平衡學業和參與分隊等各方面的要求。(相關主題資料已放上網頁) http://www.bbhk.org.hk/download_resource
Good Practice 2) 分隊時間管理 • 各分隊應檢視現時集隊時間的日期和時間長短是否適合現時中級組隊員的背景、需要和長遠發展方向。 • 現時中級組的集隊時間普遍為2至4小時,對於3小時以上的集隊時間,分隊需要考慮是否有此需要,也要顧及家長和隊員的反應。 • 對於不同分隊的集隊時段(例如:周五晚、周六下午、周日上午),並沒有絕對的利弊。
Good Practice 3) 容許彈性 • 分隊應接納隊員負責任地因事請假、遲到或早退,儘量幫助他們可以平衡學業、課外活動、家庭聚會等,不要讓他們輕易選擇退隊。當然,這並不代表隨便讓隊員請假等,重點是及早了解隊員的需要和掙扎,幫助隊員取捨及安排時間,並教導他們對自己和別人負責任。 • 個別分隊設定optional活動,不計算出席率,減輕隊員壓力;另有分隊提供個別專章補課,避免因缺席而影響考章。
Good Practice 4) 考試期間特別安排 • 面對整體考試壓力的文化,分隊可於考試期間按情況休隊一至兩次。個別分隊藉休隊期間舉行導師退修會或聯誼活動。 • 如分隊仍然維持集隊,在資源可行下,於集隊前後安排導師或教會義工為隊員補習/一同溫習。 • 另可建議在該段集隊時間內舉辦一些較輕鬆或趣味性高的活動,幫助減輕隊員壓力。
家長 太重視學業 看不到具體成效 不滿時間長、 額外活動多 不清楚分隊生活 功利心態
Good Practice 5)入隊前與家長溝通 • 針對有家長因未能清楚基督少年軍對子女的全面好處和具體運作,因而反對子女參與或要求退隊,建議於入隊前向家長及隊員清楚解釋分隊對培育青少年的使命、運作及要求,並強調家長支持的重要性。同時,了解隊員家庭背景也能幫助導師掌握隊員的性格和溝通方式。 • 對於舊隊員,於晉升中級組時更特別需要與家長溝通,尤其時間和行為上的要求都會提高,家長要明白轉變的目的。 • 針對部份家長的功利心態,部份分隊會特別強調BB與AYP, OLE的關係, 亦會推薦隊員考取少友獎學金、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等。
Good Practice 6)入隊後保持與家長聯絡 • 入隊後導師定期主動聯絡家長,向他們反映其子女的階段性成長轉變等,讓家長明白投放時間也是值得的。 • 有分隊於每年立願禮前由導師分工致電邀請家長參加,結果出席率達8成。 • 亦可每年舉辦一至兩次親子活動或家長聚會等,保持與家長接觸。 • 透過通告讓家長知道分隊每季/每半年的集隊主題及特別活動。
獎章、活動 沉悶無聊 重覆無變化 難度太高 用太長時間考同一個章 無目標 導師準備不足
Good Practice 7)調節開辦獎章的時間和進度 • 分隊應注意青少年的學習興趣,調節開章的時間和進度。除了規定新隊員必須考取目標章外,嘗試制定考取獎章的進程。即例如第一年要求隊員必須考取步操一級章、基督教教育一級章、一個甲組章一級、一個乙組章一級及一個布章等。
Good Practice 8)目標導向 • 清楚讓隊員知道考取會長章、創辦人章和晉升小隊長的進程,以目標導向為主,鼓勵隊員爭取向上。
Good Practice 9) 著重趣味、互動、交流 • 活動要更多元化和注意趣味性。分隊可邀請隊員提出期望的活動,按可行性和資源舉辦。 • 於教授專章的同時須加強隊員的互動性和交流機會,這會有助凝聚他們繼續有興趣參予訓練/參加活動。 • 著重過程及共同經歷,一同完成挑戰 / 解決問題。
Good Practice 10)善用假期、資源 • 善用學校長假期開辦乙組章。 • 參與總部/區開辦的訓練和考核(例子:隊員想學游泳及風帆,新九西區去年開辦游泳章及風帆章對他們幫助很大;參加總部/區BNCO /ANCO)。 • 於暑假期間自組到康文署參加訓練,完成後給予獎章。 • 藉參加總部活動(步操比賽、讀經運動會、Sharity、愛家庭運動)提升隊員質素及增加歸屬感。
紀律生活、制服 整理制服需時 步操沉悶辛苦 不喜歡受管制 導師無須守紀律 不接受解釋 被駡/責罰傷害自尊
Good Practice 11)恩威並重 • 不少隊員因為不適應或不接受紀律的要求而退隊。由於基督少年軍是制服團體,紀律是其中一個強調的重要元素,所以不能輕易除去此元素;加上浸會大學早年的研究調查亦肯定少年軍的紀律訓練對隊員個人成長的正面影響,所以關鍵是施行紀律的同時必須要有關愛的精神。就像父母管教模式一樣,最有效的一種是恩威並重。所以,導師在管教權威之餘,必須讓隊員感受到真愛、重視和關心。(~導師與隊員關係)
Good Practice 12)鼓勵尤勝懲罰、懲罰注意自尊 • 導師必須明白執行紀律的最終目標是達成基督化的人格,並不是軍人或紀律部隊的人格;所以導師須避免過份偏重紀律式而失去基督的愛心。同時不應誤以為紀律就是單單用懲罰令對方達到要求,亦要多鼓勵和支持,強調個人潛能和進步空間。 • 導師施予懲罰時需注意隊員的自尊,賞罰界線要清楚,免得破壞導師與隊員辛苦建立的關係。在責罵或處罰時要有理據,在紀律中建立關係,使隊員明白導師的心意/目的,並跟進隊員的情況。 • 有分隊表示於檢查制服時由以前即時懲罰,改為先給予警告,但沒有降低整體要求。
Good Practice 13)導師以身作則 • 導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要同時遵守規則及達到分隊要求。 • 例如:制服儀容整潔 遇到違規情況,也要與隊員一視同仁, 例如要交代或受罰。
Good Practice 14)提升步操滿足感 • 針對部份隊員覺得步操沉悶和要求太高,建議把步操內容再細分成不同階梯,讓隊員在未考獲一級章時已可知道自己的進度,表現理想可以進階到另一層次。 • 若無特別步操要求(考二級章、步操比賽等),建議每次步操時間在30-45分鐘內。 • 同時可為隊員設立目標,例如:步操比賽;另安排與其他分隊進行步操交流日,刺激隊員改進的動機。 • 考獲二級章的隊員可給予機會做Commander • 容許錯漏,事後檢討
Good Practice 15) 整理制服成習慣 • 雖然有不少隊員提到隊員流失與他們覺得整理制服有關,但與紀律生活一樣,制服是制服團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而整理制服也是一個訓練過程。 • 安排一同整理制服的環節,讓隊員實際經歷整理制服的前後轉變和效果。 • 重視制服檢查,但評語不單是指出問題,同時會讚賞。 • 由於新隊員對制服有較多不適應的地方,建議特別安排小隊長於集隊前、後教導初加入中級組隊員整理制服,以提高他們對整理制服的興趣和技能。
關係 朋友退隊 導師與隊員之間衝突 欠歸屬感 隊員之間衝突 年齡及資歷差距大 男女太不平均 被忽略/冷落/排斥
Good Practice 16)製造場景 • 製造更多場景和機會,讓導師與隊員之間、隊員彼此之間經歷更深刻和親密的關係。 • 場景可包括特別安排例如周年營會、戶外活動、家訪導師、中級組特別聚會、小隊長飯局/會議……或在集隊時間內加入元素例如驚喜生日會、小隊長主持時間、輕鬆比賽、溫馨祝福時間……
Good Practice 17)善用資訊科技 • 導師可善用資訊科技了解及觀察隊員、主動向隊員表達關懷、問候及鼓勵、在隊員間製造話題、 分享軟性訊息、分享感恩和代禱事項,也可藉此凝聚團隊歸屬感。 • 開設Facebook 專頁 / Group • 開設WhatsApp Group • 留意隊員Facebook動向、生日
Good Practice 18) 關顧新隊員 • 隊員必須有朋輩支援才能長期留在分隊成長,所以對新加入隊員尤須關顧及加強整體融入工作。小隊長的關顧角色也可在這方面有效發揮。分隊亦可推動一領一計劃,增加更多隊員人數及士氣。 • 安排專責導師分工關顧新隊員 • 安排有關顧恩賜的隊員關顧新隊員 • 安排新隊員入小組,小隊長會在缺席時致電關心隊員,並向導師匯報
現場經驗分享 1. 蔣潔瑩導師 (8) 2. 張順高導師 (252) 3. 林惠燕導師(56)
經驗分享~ 撮要重點 關係建立 • 1. 與隊員一起討論他們期望參與的活動,增加隊員投入參與程度 • 2. 一起成長,與隊員一起上獎章、參與活動 • 3. 關心 (超過2次無故缺席,導師會主動關心) • 4. 與家長關係建立,從他們當中了解隊員需要 • 5.成立家長小組、邀請家長參與祈禱會
經驗分享~ 撮要重點 隊員訓練 1. 獎章 • -以單元性,理論加實習 • -將獎章內容分拆,多元化,增加趣味性及靈活性 • -例子: • 自然章:理論與實習(綠田園) • 國際知識章:與教會差傳事工配合,增加教會相連性。如邀請述職宣教士作分享,參與差傳事工與社區接觸。另外,隊員出外交流可申請作國際知識章實習,然後回分隊寫報告及作presentation • -利用暑假來考章 • 初中時間為隊員最有興趣考章,亦是比較空閒的時間,可鼓勵隊員早點考章,而這亦可讓隊員增強成功感
經驗分享~ 撮要重點 隊員訓練 2. 小隊長Leadership Training (每月一次,非集隊時間) • 增加隊員自豪感 • 內容包括: • --遊戲形式帶出訓練內容 • --處理隊員Case study • --步操訓練 • 祈禱會,特別關心DSE隊員,即使不是小隊長也邀請他們參與,以維持他們的關係,約30分鐘檢討及祈禱,以建立事奉心志 • 分工:約請2位導師負責LT • 3. 向外發展,不只留在分隊內部交流,如參與NCO認識其他分隊隊員,加強交流,互相學習
經驗分享~ 撮要重點 靈命建立 1. 靈活運用暑假時間,舉辦短宣、營會、暑假聖經班等,鼓勵隊員參與及擔當事奉角色,另給予有份參與的隊員分隊服務時數,以作鼓勵,增強認同感 2. 教會與分隊保持緊密關係 -基督教教育章要求恆常參與教會聚會,並在暑假期間進行,以幫助隊員在暑假過後仍恆常回教會 -一起參與教會特別活動,助隊員認識教會弟兄姊妹,以增強歸屬感 -利用教會聚會,與教會合作,每月定期有合辦的活動 -可安排崇拜、集隊一條龍,讓隊員在開學前要培養習慣
經驗分享~ 撮要重點 靈命建立 3. 靈修部署 (每月第一個星期隊牧帶靈修、邀請青少年崇拜導師參與) 4. 基督教教育章會用栽培課程,先在栽培課程建立隊員信仰基礎 5. Summer Camp導師會個別和隊員傾談,了解信仰狀況 6. 分組靈修前有一起唱詩時間,以增強凝聚力 7. 不住的禱告 -教導隊員學習如何祈禱,讓他們學會祈禱的重要性,建立隊員祈禱的習慣
本簡報資料放上網頁) • http://www.bbhk.org.hk/download_resource 誠邀導師在導師會或退修聚會內討論以上Good Practice重點,並於實踐後與我們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