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 觀作者門第十 】

【 觀作者門第十 】. 25 May 2006. 大綱. 四不作 自不作 他不作 他-「神」 神我 上帝 / 造物主 / 梵天 / 自在天 不共作 不 無因 作 對外教的批判,與對佛教的理解與界定. 神 造萬物. 破神生 從神所生 如種子發芽 如父母生兒女 神造萬物 - 如工匠之造桌椅 姑且承認有神能造 本無萬物,神用什麼來造? 神以什麼動機造萬物? 為何苦樂、美醜、禍福皆不同? 造好後就應該停下來了,為什麼還有後續變化?. 神造萬物 (cont.). 質疑神的存在 萬物是神造的,神復是誰造的?

shalom
Download Presentation

【 觀作者門第十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觀作者門第十】 25 May 2006

  2. 大綱 • 四不作 • 自不作 • 他不作 • 他-「神」 • 神我 • 上帝 / 造物主 / 梵天 / 自在天 • 不共作 • 不無因作 • 對外教的批判,與對佛教的理解與界定

  3. 神造萬物 • 破神生 • 從神所生 • 如種子發芽 • 如父母生兒女 • 神造萬物 - 如工匠之造桌椅 • 姑且承認有神能造 • 本無萬物,神用什麼來造? • 神以什麼動機造萬物? • 為何苦樂、美醜、禍福皆不同? • 造好後就應該停下來了,為什麼還有後續變化?

  4. 神造萬物 (cont.) • 質疑神的存在 • 萬物是神造的,神復是誰造的? • 神若有相,則非常也;神若無相,則非存也。 • 神若有限,即非神也;神若無限,我豈非神? • 神若恆靜,即無作用;神若有動,則失常矣。 • 質疑信的功效 • 既人皆神所造,云何有信、有不信? • 既人皆神所造,則人當不必再工作、再學習也。 • 既人皆神所造,則人一切的行為;乃神當負責,而非人當負責? • 若謂人如信神,神才降福祉;這即謂神非自在者矣 (自在-不受眾緣所牽絆) • 如人信神,卻仍災難頻繁;這即謂神非萬能者矣 (有人不信神,也造樣賺大錢或活得自在) • 結論既不可能有「造物主」的神在,更不可能由神任降禍福。

  5. 神降禍福 • 佛教是無神論?多神論? • 無神論:沒有稱之為造物主的神 • 多神論:天人福報、神通。 • 因果業報 • 非自作自受 • 故祈福者,乃迎取順緣,以讓善因早點成報 (早點用完);而消災者,則迴避逆緣,讓惡因暫不現報。 靠修行可以改變因緣。 • 非因中有果 • 神鬼,包括佛菩薩,也有部份的影響力 (緣) • 雖然緣可以影響福報,但過去所造的業因與當時共業感到的眾緣還是比較重要的 • 虔誠的信神、拜神,遭遇未必能好到那裡去 • 除非從信仰的前提中,再去修善因、結善緣 • 世間人拜神比較靈,拜佛比較不靈,因為這些鬼神只是早點把自己的福德早點透支光

  6. 心力的儲蓄與提領 • 信仰愈虔誠,儀式愈周到;其儲存的心力也就愈偉大 • 問曰:既用的還是自己的力量,還得透過信仰的形式才能轉化嗎?答云:就大部份人而言是如此。 • 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比較安定、充實,因為有一個地方可以將此力量儲蓄起來供以後使用。

  7. 就修行而言 • 修行重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 • 重點在於自己如何能明心見性?如何去修福修慧?如何得涵容與放下爾! • 能就當下的因緣而修心養性,而順結善緣。 • 以「安於當下」的心態去面對、涵容。 • 一切是向內求;則有神、無神,甚至有無佛菩薩?皆不關緊要矣! • 不求而自得者,才是最究竟而圓滿也。

  8. 破四作 • 破自作 – 苦自作 • 印度人說的苦並不是只有痛苦,享樂、造業、受報等也都是苦 • 廣義來說所有生命現象都稱為苦 • 自作,即自作其體  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 • 破他作 – 苦他作 • 眾緣不為他 • 以緣有內緣、外緣,故不得名為他 (如泥瓶泥) • 緣無自性 • 眾緣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從眾緣生果。 • 破共作/破無因作

  9. 裸形迦葉問佛 • 如經說:裸形迦葉問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無因無緣作耶?」佛亦不答。

  10. 破我作苦 • 是裸形迦葉謂「人是苦因,有我者說。好醜皆神所作,神常清淨無有苦惱,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醜苦樂,還受種種身。」以是邪見故問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 • 神我 • 神作好醜苦樂:云何作苦等? • 苦實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無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從因生,法皆亦無常。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修梵行福報,是亦應空。 • 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這非《中觀》的旨意,如謂「不常不斷」。以「不常不斷」故,才以顯現因果也。 • 內在不變,外在會變的錯誤見解 • 若我是苦因,則無解脫。何以故?我若作苦,離苦無我能作苦者,以無身故。若無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脫者亦應是苦;如是則無解脫,而實有解脫。 • 若有神我但可沒有身,而無身亦能做苦  則沒有後有而無身,得解脫者亦應受苦

  11. 破苦自在天作 • 復次,若他作苦者,則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見問,故佛亦不答。而實不從自在天作。何以故? • 子不似父,性相違也 - 就基督教的觀點而言,不認為:人類是上帝之子。 • 不應以苦與子 -上帝創造人類後,因人類的墮落;還得派神子耶蘇來拯救人類? • 應不須作 - 上帝因什麼動機,而創造人類與萬物呢? • 自在復是誰作 • 非念即能作 • 於何處作 • 何故苦行求他 - 若謂人如信神,神才降福祉;這即謂神非自在者矣! • 不應有變 - 既造好後,即當止也:云何又有後續的變化呢? • 即無罪福 • 云何子不敬父 - 就基督教而言,乃當責問:云何奴不認主? • 何故有苦有樂 • 眾生不應有所作 - 既人皆神所造,則人當不必再工作、再學習也。 • 壞因果法 • 修福即得自在 - 神若有相,即非常也。神若無相,則非存也。 • 破自在無因得 -既神本自存,則萬物豈必待神才能存呢? • 破苦共作 / 破苦無因作  是故此經但破四種邪見,不說苦為空。

  12. 如經說-論主應答 • 答曰:佛雖如是說「從眾因緣生苦」破四種邪見,即是說空。說苦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何以故?若從眾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 • 如苦空,當知有為、無為及眾生,一切皆空。

  13. Q&A • 信仰是心力的儲蓄,這是否跟發願類似?說眾因緣生法,為什麼要破「共作」呢? • 有些人要做一件事覺得自己做不起來,所以在很多人面前講,逼自己去作。這樣反而能將自己的心力提起來。 • 自己在心裡想與在佛菩薩面前講/發願,後者也有心力儲蓄的效果 • 一般人是認為有「自」「他」才有共作,中觀認為根本沒有自性、他性,自然沒有「共」

  14. Q&A • 若我們沒有了解這樣的推論,而誤認為世界是有一個神的話,會有什麼樣的過失,或是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 有信仰還是比沒有信仰更安定、充實 • 有以下過失: • 與實相不相應 • 需知一切的行為來自於個人的因果而非神作,因此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更知道要如何努力 • 有神就是有人,一般人是從有我的思想去成立神的,佛教要否定外在的神與內在的我,把內在的我否定掉,則在行善上能更寬廣,在執著上能更少  因此學佛比信神要更切實際,更有效

  15. Q&A • 是否完全否定「自作自受」?個人因果又如何? • 眾緣和合才受報,因此非自受 • 眾緣和合才受報,因此非作了就有什麼果 • 誰作?眾緣和合 • 誰該負責任?內緣與外緣(共業的影響) • 例:現在的小孩子抗壓性低

  16. 討論 • 我們對「作者」的自性見是什麼? • 作者、業報的關係到底為何? • 生活上我們有什麼觀念是落入「作者」、「作業」的自性見? • 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 您生命中重要的三個目標為何? • 您是否付出最多的時間心力在這三個目標? • 若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使得您無法達到目標,您會怎麼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