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19 Views
【 觀作者門第十 】. 25 May 2006. 大綱. 四不作 自不作 他不作 他-「神」 神我 上帝 / 造物主 / 梵天 / 自在天 不共作 不 無因 作 對外教的批判,與對佛教的理解與界定. 神 造萬物. 破神生 從神所生 如種子發芽 如父母生兒女 神造萬物 - 如工匠之造桌椅 姑且承認有神能造 本無萬物,神用什麼來造? 神以什麼動機造萬物? 為何苦樂、美醜、禍福皆不同? 造好後就應該停下來了,為什麼還有後續變化?. 神造萬物 (cont.). 質疑神的存在 萬物是神造的,神復是誰造的?
E N D
【觀作者門第十】 25 May 2006
大綱 • 四不作 • 自不作 • 他不作 • 他-「神」 • 神我 • 上帝 / 造物主 / 梵天 / 自在天 • 不共作 • 不無因作 • 對外教的批判,與對佛教的理解與界定
神造萬物 • 破神生 • 從神所生 • 如種子發芽 • 如父母生兒女 • 神造萬物 - 如工匠之造桌椅 • 姑且承認有神能造 • 本無萬物,神用什麼來造? • 神以什麼動機造萬物? • 為何苦樂、美醜、禍福皆不同? • 造好後就應該停下來了,為什麼還有後續變化?
神造萬物 (cont.) • 質疑神的存在 • 萬物是神造的,神復是誰造的? • 神若有相,則非常也;神若無相,則非存也。 • 神若有限,即非神也;神若無限,我豈非神? • 神若恆靜,即無作用;神若有動,則失常矣。 • 質疑信的功效 • 既人皆神所造,云何有信、有不信? • 既人皆神所造,則人當不必再工作、再學習也。 • 既人皆神所造,則人一切的行為;乃神當負責,而非人當負責? • 若謂人如信神,神才降福祉;這即謂神非自在者矣 (自在-不受眾緣所牽絆) • 如人信神,卻仍災難頻繁;這即謂神非萬能者矣 (有人不信神,也造樣賺大錢或活得自在) • 結論既不可能有「造物主」的神在,更不可能由神任降禍福。
神降禍福 • 佛教是無神論?多神論? • 無神論:沒有稱之為造物主的神 • 多神論:天人福報、神通。 • 因果業報 • 非自作自受 • 故祈福者,乃迎取順緣,以讓善因早點成報 (早點用完);而消災者,則迴避逆緣,讓惡因暫不現報。 靠修行可以改變因緣。 • 非因中有果 • 神鬼,包括佛菩薩,也有部份的影響力 (緣) • 雖然緣可以影響福報,但過去所造的業因與當時共業感到的眾緣還是比較重要的 • 虔誠的信神、拜神,遭遇未必能好到那裡去 • 除非從信仰的前提中,再去修善因、結善緣 • 世間人拜神比較靈,拜佛比較不靈,因為這些鬼神只是早點把自己的福德早點透支光
心力的儲蓄與提領 • 信仰愈虔誠,儀式愈周到;其儲存的心力也就愈偉大 • 問曰:既用的還是自己的力量,還得透過信仰的形式才能轉化嗎?答云:就大部份人而言是如此。 • 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比較安定、充實,因為有一個地方可以將此力量儲蓄起來供以後使用。
就修行而言 • 修行重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 • 重點在於自己如何能明心見性?如何去修福修慧?如何得涵容與放下爾! • 能就當下的因緣而修心養性,而順結善緣。 • 以「安於當下」的心態去面對、涵容。 • 一切是向內求;則有神、無神,甚至有無佛菩薩?皆不關緊要矣! • 不求而自得者,才是最究竟而圓滿也。
破四作 • 破自作 – 苦自作 • 印度人說的苦並不是只有痛苦,享樂、造業、受報等也都是苦 • 廣義來說所有生命現象都稱為苦 • 自作,即自作其體 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 • 破他作 – 苦他作 • 眾緣不為他 • 以緣有內緣、外緣,故不得名為他 (如泥瓶泥) • 緣無自性 • 眾緣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從眾緣生果。 • 破共作/破無因作
裸形迦葉問佛 • 如經說:裸形迦葉問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無因無緣作耶?」佛亦不答。
破我作苦 • 是裸形迦葉謂「人是苦因,有我者說。好醜皆神所作,神常清淨無有苦惱,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醜苦樂,還受種種身。」以是邪見故問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 • 神我 • 神作好醜苦樂:云何作苦等? • 苦實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無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從因生,法皆亦無常。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修梵行福報,是亦應空。 • 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這非《中觀》的旨意,如謂「不常不斷」。以「不常不斷」故,才以顯現因果也。 • 內在不變,外在會變的錯誤見解 • 若我是苦因,則無解脫。何以故?我若作苦,離苦無我能作苦者,以無身故。若無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脫者亦應是苦;如是則無解脫,而實有解脫。 • 若有神我但可沒有身,而無身亦能做苦 則沒有後有而無身,得解脫者亦應受苦
破苦自在天作 • 復次,若他作苦者,則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見問,故佛亦不答。而實不從自在天作。何以故? • 子不似父,性相違也 - 就基督教的觀點而言,不認為:人類是上帝之子。 • 不應以苦與子 -上帝創造人類後,因人類的墮落;還得派神子耶蘇來拯救人類? • 應不須作 - 上帝因什麼動機,而創造人類與萬物呢? • 自在復是誰作 • 非念即能作 • 於何處作 • 何故苦行求他 - 若謂人如信神,神才降福祉;這即謂神非自在者矣! • 不應有變 - 既造好後,即當止也:云何又有後續的變化呢? • 即無罪福 • 云何子不敬父 - 就基督教而言,乃當責問:云何奴不認主? • 何故有苦有樂 • 眾生不應有所作 - 既人皆神所造,則人當不必再工作、再學習也。 • 壞因果法 • 修福即得自在 - 神若有相,即非常也。神若無相,則非存也。 • 破自在無因得 -既神本自存,則萬物豈必待神才能存呢? • 破苦共作 / 破苦無因作 是故此經但破四種邪見,不說苦為空。
如經說-論主應答 • 答曰:佛雖如是說「從眾因緣生苦」破四種邪見,即是說空。說苦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何以故?若從眾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 • 如苦空,當知有為、無為及眾生,一切皆空。
Q&A • 信仰是心力的儲蓄,這是否跟發願類似?說眾因緣生法,為什麼要破「共作」呢? • 有些人要做一件事覺得自己做不起來,所以在很多人面前講,逼自己去作。這樣反而能將自己的心力提起來。 • 自己在心裡想與在佛菩薩面前講/發願,後者也有心力儲蓄的效果 • 一般人是認為有「自」「他」才有共作,中觀認為根本沒有自性、他性,自然沒有「共」
Q&A • 若我們沒有了解這樣的推論,而誤認為世界是有一個神的話,會有什麼樣的過失,或是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 有信仰還是比沒有信仰更安定、充實 • 有以下過失: • 與實相不相應 • 需知一切的行為來自於個人的因果而非神作,因此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更知道要如何努力 • 有神就是有人,一般人是從有我的思想去成立神的,佛教要否定外在的神與內在的我,把內在的我否定掉,則在行善上能更寬廣,在執著上能更少 因此學佛比信神要更切實際,更有效
Q&A • 是否完全否定「自作自受」?個人因果又如何? • 眾緣和合才受報,因此非自受 • 眾緣和合才受報,因此非作了就有什麼果 • 誰作?眾緣和合 • 誰該負責任?內緣與外緣(共業的影響) • 例:現在的小孩子抗壓性低
討論 • 我們對「作者」的自性見是什麼? • 作者、業報的關係到底為何? • 生活上我們有什麼觀念是落入「作者」、「作業」的自性見? • 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 您生命中重要的三個目標為何? • 您是否付出最多的時間心力在這三個目標? • 若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使得您無法達到目標,您會怎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