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印度 : 现在讲的古代印度文明,包括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即哈拉帕文明)和恒河流域的吠陀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文明。. 一、地理环境与宗教. 一方面,南亚次大陆特别是印度半岛 , 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终年气温偏高 ,雨量充沛 , 北部地区河流交错 , 土地肥沃 ,各种热带植物丛生花繁果茂 , 大部分地区宜于农耕 , 良好的自然条 件保障了人们的衣食 , 在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文明。.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2. 印度:现在讲的古代印度文明,包括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即哈拉帕文明)和恒河流域的吠陀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文明。印度:现在讲的古代印度文明,包括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即哈拉帕文明)和恒河流域的吠陀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文明。

  3. 一、地理环境与宗教 • 一方面,南亚次大陆特别是印度半岛, 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终年气温偏高 ,雨量充沛 ,北部地区河流交错,土地肥沃 ,各种热带植物丛生花繁果茂,大部分地区宜于农耕 ,良好的自然条 件保障了人们的衣食,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文明。

  4. 另一方面,印度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面是塔尔沙漠,东南、西南环海,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且印度半岛上地形复杂 ,有一 半 以上土地为山区,区域间长期隔绝,助长一种孤立精神而使印度分裂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甚至社会单元,这些小单位或单元间的差异又因各地条件的多样性而更加深化。

  5. 印度较少统一的政权和王朝,倾向于联合和结成一体的趋势只有在北方印度江河平原地带比较明显。这影响了印度文化的走向,使印度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些各自发展的地区性文化有较强的稳定性,且相互包容共同发展。

  6. 其三,印度发达的宗教哲理,也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推动,炎热的气候使人们喜静恶动,对他们来讲最好的解暑办法是静坐不动,在冥思苦想中求得觉悟。 • 同时,富饶的大地供人们充裕的衣食之源,使大批人可以脱离劳动生产,从事他们热衷的宗教神职,形成了庞大的僧侣阶层和繁盛的宗教活动 。

  7. 主要宗教: 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教。印度的工艺文化本质上是宗教的工艺。

  8. 印度教:发端于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的迁徙浪潮,早在哈拉帕文化时期 (约公元前2500-1750年 ) ,印度已经出现了属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公元前1600年左右,当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地区后,印度进入吠陀文明时期,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逐渐形成以吠陀经为典籍的婆罗门教;其后演变形成的印度教及以其为主导的宗教哲学。 • 多神信仰、教派众多,神祗多样

  9. 佛教:公元前 6世纪,反对婆罗门教、主张平等而产生,创造了自己的教义而从印度教中分化出来。在孔雀王朝时期成为国教,于贵霜王朝和笈多时代达到鼎盛,在 8、9 世纪被婆罗门教偶像崇拜复活的印度教取代,并于10世纪起在本土衰败。

  10. 佛教艺术起源于佛陀时代,受教义所制,早期回避塑造佛陀形象而以崇拜舍利佛塔印称 “窣堵波 ”信仰中心。随着佛教的分化,大乘佛教的发展,受波斯、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在犍陀罗、马图拉等地产生了著名的佛教艺术,并开始出现佛陀菩萨的形象,以及制作供信徒礼拜用的单独立像,佛教逐渐与世俗艺术结合。

  11. 早期佛教雕刻:“ 不在之在 ” 的象征主义.早期佛教艺术中禁忌出现佛陀形象,而以与其生平密切相关的象征物暗示本尊的存在,如:菩提树、台座、宝塔、法轮、伞盖、足迹等。 •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佛本生和佛传。佛本生,即佛陀生前的故事,或为人贤者或为仁禽益兽,暗示无数次转生的轮回;佛传,佛陀生平的传记,限于四件事:佛陀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磐,即 “ 四相图 ” 。

  12. 中后期佛教艺术:公元 1世纪,印度佛教从部派佛教分化为大乘小乘两大派别,小乘追求自我解脱,恪守原始佛教朴素的 “ 反偶像 ” 论,大乘则标榜普渡众生,在造像上背离了无神论而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多神论和宇宙论思想,使佛陀变成了人格化的神圣偶像。从象征性的造佛手法及佛塔崇拜渐渐走向佛教塑像艺术。

  13. 二、王朝与宗教兴衰 1、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 中亚迁居印度的雅利安人时代、存在16个较大国、以婆罗门教为宗教、以种姓制度为主要特征,讲求“业报”“轮回”,推崇梵我和一,才能免受轮回之苦 ·以吠陀经为经典的婆罗门教,吠陀意为“知” 1.诗集《梨俱吠陀》—颂扬神灵 2.节选《娑摩吠陀》—歌唱篇 3.祭祀篇《夜柔吠陀》 4.《阿达婆吠陀》祝福与咒语 前6世纪末,从征战割据趋向统一

  14. 吠陀经成为印度文学和印度哲学的源头。吠陀文明为后来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繁盛奠定了基础。此时期开始,佛教等宗教应运而生。

  15. 2、佛教与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 阿育王朝时期统一除南端之外的大帝国 信仰佛教 ·释迦牟尼:觉醒者 ·阿育王礼敬佛教,留下大量佛教教义的石刻。

  16. 3、贵霜王朝(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 丝绸之路 四大帝国之一(中国、安息王朝、罗马帝国、贵霜王朝) 农、工、商(对外贸易),与希腊、罗马、波斯中国文化的迅速交流与融合 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派别均有发展

  17. 3、印度教与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公元6世纪)3、印度教与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公元6世纪) 信仰印度教,综合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继承婆罗门教教义,但吸收佛教的禁欲思想,以盛大热闹的的场面进行祭祀,继承婆罗门的祭祀万能思想。 信仰三大主神: 梵天——创造 毗湿奴——护持 湿婆——毁灭 种姓制度

  18. 三、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总体特征 宗教色彩(主要涉及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 象征意味——宗教教义的载体(如佛教“不在之在”的象征主义) 浪漫主义意味——形式特征 官能主义——印度教生殖崇拜的直接反映

  19.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分期 印度河文明时期(前3000-前1750年) 吠陀时代至阿育王朝时期(公元前15-公元前1世纪) 贵霜王朝时期(公元18-320年)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年-6世纪末)

  20. 印度河文明时期(前3000-前1750年) • 1921年-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帕文明-巴基斯坦境内 • 1922年-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文明-印度境内 主要工艺成就:陶器(轮制、釉泥、黑色纹饰) 金属工艺 注意:此时期属于印度的上古文明,主要位于印度河流域,至前1500年始,印度文明由西往东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

  21. 陶工艺(写意色彩): 实用器皿(造型简括) 土陶母神像(生活化色彩) 陶制玩具(造型夸张) 金属工艺:注重形式夸张感,不重写实 石工艺:石制人像为主(结构准确)

  22. 陶塑母神

  23. 土陶母神像

  24. 陶制玩具

  25. 陶制活动玩具

  26. 彩纹陶器

  27. 瘤牛

  28. 石灰岩舞蹈的男人体

  29. 红褐色石男子躯干

  30. 男子头像

  31. 祭司胸像

  32. 舞蹈的少女

  33. 吠陀至阿育王朝工艺美术(公元前15-公元前1世纪)吠陀至阿育王朝工艺美术(公元前15-公元前1世纪) 吠陀时代(前1500年-前600年)----雅利安人-婆罗门教 前6-前4世纪----北印度战乱割据,形成列国时代 前324年-前187年-----孔雀王朝 工艺美术发展社会条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文明 婆罗门教、佛教

  34. 陶工艺:以直线黑白纹和植物纹为多,少量人物、动物纹陶工艺:以直线黑白纹和植物纹为多,少量人物、动物纹 蛋壳陶、穿孔陶 石工艺:佛教舍利容器、祭器、神像、石碑、建筑装饰 阿育王时期的纪念性建筑装饰(红砂石) 金属工艺:宗教倾向明显;失蜡法 注:此时期佛教教徒认为佛陀“无余涅槃”后超脱了轮回也超越了神,不应以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出现,早期佛教雕像多以隐喻手法以佛塔、菩提树等暗示佛的存在。公元1世纪后,才开始大量出现佛雕像。

  35. 陶塑母神像

  36. 陶塑舞蹈少女

  37. 陶塑盛装女性像

  38. 滑石舍利容器

  39. 鹅形水晶舍利容器

  40. 水晶石舍利容器

  41. 阿育王朝:纪念石柱、佛教建筑装饰 萨尔纳特石柱分三层。上层连体雄狮象征佛法威严和王权强大。在印度,狮子常用于帝王的称号和对圣者的尊崇,佛陀被称为 “ 释迦族狮子 ” ,佛陀教诲被比作 “ 狮吼 ”;中层是线盘及饰带,四只神的座骑代表东南西北四方位,大象、马、狮子、瘤牛,圣兽之间以法轮隔开,意在法轮常转感化万物,世间万物降于佛法之下,圣兽法轮同向交替呈流转状,象征达摩之声传遍世界,也意味着阿育王自命为人间的转轮圣王,他要借助宗教的转轮圣力行使对世界的统治。下层为倒覆莲花,宗教性的圣洁。

  42. 狮子柱头 护佛的阿育王时期

  43. 印度桑奇大塔

  44. 大塔南门 每座砂石塔门高约10米,由3道横梁和2根方柱以插标法构成,在横梁和方柱上布满了浮雕嵌板与半圆雕或圆雕构件。

  45. 塔门雕刻 • 主要题材是本生经和佛传故事。遵循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惯例,在桑奇的佛传故事浮雕中也禁忌出现佛陀本人的形象,而只用菩提树、法轮、台座、足迹等象征符号代表佛陀。

  46. 围栏雕刻 《降魔成道》 用1棵菩提树和树下的1个空台座代表释迦牟尼悟道;

  47. 如在横梁与方柱间的浮雕嵌板中,分别以两只小象向坐在莲花的女性身上喷水、菩提树、法轮和窣堵波,象征佛陀一生的4件大事,即诞生、悟道、说法和涅槃。 • 《出家逾城》中用上擎华盖、尘拂的空马隐喻无形的悉达多太子出城,用两个刻有法轮的足并暗示悉达多遁迹山林;在《降魔成道》中用1棵菩提树和树下的1个空台座代表释迦牟尼悟道;在《初转法轮》中用鹿群和信徒围绕着的1个法轮和空台座象征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说法。

  48. 塔门雕刻的印度各阶层人物

  49. 装饰石板

  50. 石雕如意树

More Related